读活着有感
在外甥的极力推荐下,我抽出了暑假中的一些凌散的时间品读了这本余华的《活着》,跟以往读别的书不同,这次我不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书中的人物经历,而更多时候则是完全融入了书本中,与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
《活着》实际上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曾是家财万贯的少爷,吃喝嫖赌,不学无术的他终于败光了所有家产,一夜之间,他和他的家人从有钱人变为了身无分文的贫民。无奈,他只有白手起家,做起了最为普通的农民,而他的苦难生活也才刚刚开始。此后,他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共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代,文革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一生实则是近代中国的演变史。他的苦难人生正是近代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他所反映的也正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心声。读着他的人生,我感慨颇多。
为给母亲看病,他带着家里仅剩的两块银元去县城找大夫,却不料被国民党抓住当了壮丁,两年的战争生活,他曾因饥饿、寒冷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他见证了战争的残酷,面对炮火不断,横尸遍野的战场,他尽管恐惧,尽管痛恨,但也只能恐惧,只能痛恨,这两年的生活对他来讲可谓生不如死,他亲眼目睹朋友的死去却无能为力。读到这,我不禁庆幸自己所处的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不仅能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而且有国家作为人民的强大后盾,这也让我更加珍惜起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平与发展虽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是人们好像更加注重的是发展,而忽视了这更为重要的和平。局部战争仍在继续,世界局势依旧动荡不安。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即使是再糟糕的和平也比战争强得多,呼吁和平,远离战争,或许是这本书所传达给我们的启迪之一吧。
进入大跃进时期,一家人走上了农业集体化道路,过上了吃大锅饭的生活。全村人集体大炼钢,表面看日子在一天天好转,但也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巨大隐患,在此后所引发的三年饥荒中,全村人几乎被饿死。感伤之余也引发了我们对发展规律的思考,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和环境污染问题,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只是经济上的,更应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选确定好正确的发展方向,国家的明天才会充满曙光。
文革时期,队长和春生都被认定为走资派,春生因此而上吊自杀,透过福贵身边的几个人,我似乎看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这让我了解了什么是文革,这是一个多么混乱和阴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中国人已经疯狂,在一阵阵风暴中艰难度日,文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灾难。是一场泯灭人性的大洗礼,而这场灾难并非自然引起的,而是人为的,是一个集权国家的必然结果。而生活在幸福年代的我们,更应该牢记这段历史,它让我们知道人性的弱点,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一个善于忘却历史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牢记历史,这也许是《活着》给人的又一个启发和反思吧。
不论是读书过程中还是在读完之后,我都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命运如此多舛,是什么让福贵在经历着这么多人生磨难后依然坚强豁达的活着?仔细想来,我认为是福贵老人对土地那份深厚的信仰,对于一个农民来讲,土地便是他的全部,是他全部的精神寄托。人区别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有思想,而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信仰,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撑,有了信仰,人才会孜孜不倦的追求,从而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所以每个人和国家都应拥有信仰,可现实呢?我们离科技越来越近,却与信仰背道而驰。许多现代人为了金钱与权力,背叛亲人与朋友,甚至背叛自己的信仰,少年强则国强,年轻一代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倘若年轻人不能明确自己的信仰,继续迷失,何谈祖国的繁荣与富强?
最后一点给我感触最深的便是要活着,不论怎样,都要继续活着,福贵老人在经历着人生中这么多坎坷以后,他看透了世间百态,看清了社会,看淡了生死,以至于在命运一次次打压下,他依然活着,尽管那很艰难,年近古稀,他与一头耕牛为伴,在他身上,你看不出一丝的沮丧,也找不到对生活的埋怨,有的只是岁月的痕迹,只是他留给你的人生取向。现在的许多人因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便选择了轻生,活着在他们看来是那么一文不值,而他们所谓的苦难在福贵老人面前怕是小巫见大巫,不值得一提了。活着就是美好的,不论道路是坎坷还是平坦,或者都应值得每个人去珍惜。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被赋予了我们太多的内涵,也引发了我们太多的思考,它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社会,更深刻的理解了活着的意义,这些都将受益终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