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每一个篇章都会有作者想要谈论的一些论点,像是随笔里面的很多例子词句等等都像是信手拈来,不得不感慨学者的肚子里是装了多少的墨水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看的时候感觉像是一位大学教授再给我们上理论课。
作者谈到美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这就是之前大学所说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统一,他说许多人如果不知道周鼎汉瓶是很值钱的古董,那他们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者瓷罐,也不愿意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破铜烂铁。这些人都是不能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距离的。
想起每次去博物馆看文物,有时候看到很丑的器皿也好,残破的东西也好,都觉得这个丑东西也可以被悉心保护放在这里供大家欣赏,还能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旁边有着大段介绍,就是因为他们是古董,是文物,是老祖宗几千年前创造出来的了。
有段时间很魔怔,看到老旧一点的东西就觉得我家里是不是也有古董啊,哪怕不是很久以前的,一百多年前的也算啊,不管现在的东西好不好看有没有用,过个几百年几千年还能被留下来也算是未来的古董了,东西的价值一旦经过时间的沉淀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他也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来形容宇宙的人情化,他说每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自他自己,至于知道旁人的旁物处于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则都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有时候觉得很多东西确实是互通的,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前语文学的阅读理解又用上了,而作者从古代说到现代,从语文说到心理学说到美学,觉得跑题又确实是扣题的。
以前想过一个问题,每个人的审美是不同的,凭什么给我下定义美或者丑,以前高中的穿搭会被嘲笑,当时的自己也确实是因为喜欢这样穿才穿,当时就觉得审美是谁来定义的,你又不是我,凭什么说我穿的不美,现在觉得当美上升到美学确实是需要被大多数认同,有一个基于最基础的美学规则,现在回顾之前的穿搭,又确实丑,有时候“个性”“独特”和“美”“丑”是不冲突的。我也总是把“美”狭义地认为是视觉上的美,作者是站在更高的维度去阐述它的。
作者把对美的欣赏比作"情人眼里出西施",像"柏拉图式的恋爱",这种对美的欣赏也是添加有个人情感的,不是单纯视觉上的感受,在这个时候,你眼中的她已经不是她本身,而是经过脑海中理想化过的变形。美的欣赏也是自然加以艺术化,但也有区别,美感的态度是不带任何占有欲的。
作者也觉得所谓的"自然美"是指事物的常态,而所谓的"自然丑"指的是事物的变态。他还举了个例子,如果我们说一个人的鼻子很美,那要怎么去形容呢,大概是什么样子,太大的太小的太高的太低的太肥的太瘦的都不能算美,应该是要不大不小不高不低不肥不瘦,那也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怎样去定出来呢,他说是这是取决于大多数的,如果一百人之中有半数的鼻子是一寸高,一寸就成为了鼻高的标准,不及一寸就是爱,高于一寸又太高。所以人类的审美也是被筛选过的。
最后作者是谈到"人生的艺术化","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说人话就是做自己活出不一样的属于自己的人生。作者认为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是否能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摘抄作者文章中的最后一段,很喜欢。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了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亦如此,以前总想着我怎么五十五岁才退休,等到xx时候就可以怎样享受人生了,不如此时此刻当下就享受,这慢慢长大的每一岁每一年才更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去有感受生活的能力,和有保持对生活的欣赏,美的感受同样重要,每个人都可以抱有一种鉴赏的态度对待生活,这样才会感觉有血有肉有情感是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