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沧浪之水》读后感18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2-10 11:37:18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沧浪之水》读后感

  这是主人公池大为在职场上逆袭的故事,很贴切我们现如今的政治官场生活,既现实又残酷。我为池大为一路提拔升职而高兴,但又为他失去初心的蜕变而担忧。不仅仅是池大为,几乎所有人都变了,变得势利,成为曾经遥不可及与讨厌的自己。你在获得什么的同时,也会失去些什么。而池大为,获得了权利与金钱,也失去了原来那一份傲骨与正义。

  被贬到中医药学会七年无所事事、住在狭小简陋的筒子楼、董柳对自己的不理解,反复施压、儿子的烫伤事件更是压死他信念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理解池大为的改变是身不由己,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即使心存不甘但又无可奈何。用书上的话来说“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生命。”。自己想想,如果换做是我,我也会很崩溃,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局面是难以生存的,连屈原也被逼得走头无路,何况是一个正常人呢。于是他通过晏老师的帮助,学会了丁小槐那一套——曾经最厌恶的做法“我整天这么察言观色,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体察大人物的心思,并不动声色的去迎合,这点悟性也只是有悟性的卑琐,有悟性的奴性罢了”。他变了,不再坚守初心,拼命的去讨好上级,并凭借职场上的潜规则——会上讲道理,会后讲功利,由一开始做这些的隐隐作痛,愧疚,到享受权利带来的快感,与孟小敏邂逅便是例子。他抓住机会,博得马厅长的好感,展现自己的价值与衷心:他循循善诱,把马厅长的名字加入国家选题中。抗洪水事件中,通过观察领导的神态,主动联系中间人偶遇梅领导,使马厅长多了很多镜头,为马厅长赚取利益。于是,他在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他脱下了那身软柔的布衣,披上了坚硬的铠甲,并借助这副铠甲劈波斩浪。“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失去了精神的根基,成了悬浮一族,我们在随波逐流之中变成了新型的知识分子。没有义不容辞的使命意识,没有天下千秋的承担情怀,没有流芳千古的虚妄幻想。”令我欣慰的是他仍存留了那一点仁慈与善意:一上台便平反了舒云华领导下的一拨人,给他们职位生活、收取群众的真实意见进行改革、调查实际发病率进行拨款,“我也是从平民上来的,我知道他们的苦”。他仍存留了一点怜悯之心,是一个不好又好的人。他说他要当一个正直的官,其实也就是不腐败、经济上不犯错罢了。政治上难免不利用权利做事,任人唯亲已成常态。是的,池大为变了,再也不是那个追求正义公平的少年,而是是动动手指就能指挥下级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的厅长。让我感到陌生,但又于情于理。

  当然不仅池大为在变,董柳也变了。曾经当然不仅池大为在变,董柳也变了。曾经无条件默默支持池大为的她不怕辛苦,即使生活贫困也没有一句怨言,住在筒子楼也是一种幸福,一件外套对比几天都舍不得买……但是,自从儿子出生后就变得很偏执,什么都要跟别人比,痛恨池大为的懦弱,天天跟池大为拌嘴。池大为升职后,她追求物质上的富足:两厅一室仍不满足,配备成套化妆品、衣服、坚持送儿子出国读书……被叫做董一针的她不再兢兢业业,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已成常态,她已经成为一个彻彻底底追求物质的女人。她本就是个讲实的人,早期的苦楚辛酸将她的欲望越磨越大,以至于形成了越多越好的扭曲心态。只要池大为不倒,她就不会停止。我要是她,我就不会沉浸在虚假名利的喜悦中,而要看的长远些,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多报一些兴趣班、学习英语来提升自己,努力奋斗做业务,争取追上池大为。

  这些变的人都没再出现生活危机,而是越过越红火。反而是那些驻留在原地,把信念胜过生命的人却活得穷困潦倒,池大为的前半生便是如此。刘跃进、他的父亲以及班主任也是如此,相信书上那套说法“相信人性的善良,相信时间的公正,把信念原则置于生命之上,所以从容不迫的走上了牺牲的道路,甚至不去细想这种牺牲的义务”,碌碌无为最后消失在历史的边角中,无人记起。世间本应公平、本应正直,但却在人的主宰下变了样。在追求无止境欲望人的面前,公正与道理一文不值,不是任何经过无数的付出与努力就能换来好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公平,甚至连相对的公平也没有。

  这本书很大程度的让我了解官场的现实与残酷,一个手势,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就能想你之所想,一句话就能把你辛苦奋斗的的一生都葬送掉。他们都遵循着所谓的“原则”,人人都懂,但都心照不宣的说出心口不一的话,因为你不遵守这些原则就会被淘汰。官场上也有很多身不由己的事,为什么刚上任就要换一拨人?因为他们已经处于相当的位置,有很大的话语权,他们不会接受你,还会联合下面的人一起反抗;为什么说错一句话就被贬?是为了警示其他人,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与威力;为什么不能大改革?因为你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你还需要这些人继续向前。我请你喝茅台,那你一定要请我吃海鲜,任何事情的推进,都存在暗流涌动的利益关系。

  人都是会变的,大多数都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就像小时候讨厌被父母所管束,但当自己成为父母时,才懂得那份用心良苦。但人又不得不变,最深刻的思索也改变不了最简单的现实,我们不可能在现实主义的世界我们不可能在现实主义的世界中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变好还是变坏?这种说法都是不准确的,因为好坏没有清晰的划分,但要保持前进的步伐,去褪掉那层幼稚而又但青涩的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