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沧浪之水》这本书的邂逅是个偶然,却也是必然。
火车上打开微信读书陆续点进了两三本书,有哲学,有心理学,有传记,最终是《沧浪之水》让我驻足并着迷。
这几天除了生活中的日常活动,几乎可以说是不间断地花了二十多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读完此书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通过主人翁池大为在官场之中的沉浮,看到了诸多人性的弱点,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投影,一个拧巴的,放不下自尊的自己,而这些都是建立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鸿沟之上。
因为从小被灌输仁义道德的思想,被各种道理规则所束缚,逐渐成长为了典型的小镇做题家,甚至连小镇做题家这个略带戏谑的称呼也没有资格用上。
总的来说,优势并不突出,劣势一大堆,偏偏自己还老实巴交,对自己有极高的道德要求,换个说法就是自持清高。
清高的结果必然是格格不入,并不是什么鹤立鸡群,出淤泥而不染之类值得赞扬的事情,事实上是高不成低不就,还自以为是不屑于小人为伍的君子行径。
实则内心却很是羡慕那些所谓的“小人”。他们趋炎附势,但是成功了,他们溜须拍马,但是进步了,他们奴颜媚色,但是上位了。
而自持清高的人,永远在原地踏步,甚至一不小心便被挤了下去。
说白了,死要面子活受罪!
还抱着自己那仅有的自尊,虚无的理想,相信这个世界的公平正义,相信非黑即白。
可是公平正义的口号是谁喊出来的?那些规则是谁制定的?黑和白又是谁定义的?
就像《沧浪之水》里面说的那样:世界上的道理可以像捏软泥一样捏成人们愿意的形状。
所以我们总以为这个世界是讲道理的,可是道理它有没有道理也只是别人的一句话而已。
我们的道理最终也只是我们的自以为是。
也就意味着为了适应生存,我们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断挣扎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认清理想和现实,就像池大为一样不断地经历种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最终把理想和现实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来。
划出界限不是让我们做出抉择,抛弃理想走向现实或者走向现实抛弃理想,而是更好地面对它们。
我始终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理想的世界必然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我们不能一开始就去妄想超越现实和物质基础走向理想世界,而是要先脚踏实地地面对现实世界。
当我们放下自尊、放下清高,认真去完成生活中一件件琐碎的事情时,内心会变得很平静。
从宇宙洪荒、历史长河来看,一个人是多么地渺小,连尘埃也不如,但是当我们把眼光从抽象宏观的视角聚焦到具体的个人身上时,个人即世界,哪怕如浮游一般朝生暮死,也是值得拼尽全力的。
所以,我们可以偶尔抬头仰望星空让灵魂和思想置身于理想世界之中,但更多地不要惧怕现实,要面对现实。
用《沧浪之水》中的话来说:很多事情都没有自己设想的那么难,问题是自己的脸要放得下来,把手伸出去,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都知道知易行难,很多道理很容易理解,但是真正行动运用起却不容易。
就像主人翁池大为,官场上的套路他看得很透彻,但是整本书从始至终都在与自己的思想作斗争,行动上的转变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做到的。
所以道阻且长,直面现实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我们都能够早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