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中的书《在峡江的转弯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的人生笔记),闭上眼睛,书中的情节历历在目,眼泪止不住地滚落。
其实我和陈行甲是同时代的人,比行甲书记还要大一点。
行甲书记从小是一个苦孩子,一个出生在大山里再普通不过的穷人家的孩子,一个差一点早逝的孩子。由于一个算命先生的偶遇,不,是机遇,这才让行甲书记活下来。
他从小就能吃苦,不怕苦,爱生活,做事认真,对生活抱有热情。
对母亲充满感恩,对同学真诚相待,对爱人关爱有加,对同事既能包容,又爱憎分明,对领导心存敬畏,又敢于讲真话,对百姓既关心其疾苦,又帮扶助贫,对待当地恶劣的社会生态,敢于出手,惩恶扬善。在巴东为政的短短五年里,冒着生命的危险,处理干部中的病虫害八十多名,实行结穷亲,帮扶贫困家庭人员一万多名,修公路,改善了大山里贫困百姓的出行难,构建了赶大集网络销售,让山里的原生态的地方特产走出大山,为了完成自己从事慈善公益的事业,在他的仕途生涯正处于无限风光在险峰之际,靓丽转身,这可能是他累了,也可能是为了完成他人生的理想。
学生期间,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一直到后来的研究生、留学生阶段,他都是勤以致用,努力上进,把有限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每个阶段都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并在学习期间结识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学子,也有幸拜读于一些大师,这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一直和他们保持联系,在很多关键时刻,他们也给与其有力的援助。
他的爱情和家庭也对其以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与爱人恋爱期间是一波三折,好事多磨。他和爱人在大学期间,二人各有所长,互有欣赏,可偏偏在毕业时的去向,让二人相向而行,一个去了大城市,一个去了大山里,距离让他们渐行渐远,书信又让他们拉进,一个是来自繁华的城市,一个是来自大山里,时间检验了他们,最终他的霞依然决然的离开广州,来到了落后的大山里的偏远的小县城,有情人终成眷属。有了相互间深入的了解,有了时间的鉴证,使得他们在未来的征途中,更加坚信他们的信仰,更加印证了他们的选择,更加让他们紧密的一起战斗,同舟共济,迈过一个又一个的艰险。
巴东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面积大,人口稀,交通不便,除了这些,社会生态还比较差。越是这样的地方,工作越难做。一个不熟悉当地环境的人想开展好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关系错综复杂,理不清,摸不顺,处处掣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举步维艰,但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寻找缝隙,敢于亮剑,依靠五十万巴东百姓,及湖北省委的大力支持下,抓重点问题,解决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惩治贪腐,解决群众上访中的疑难及沉积事件,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巴东的社会生态得到很好的治理,路通了,百姓笑了,他也成为了巴东的代言人。
就在他马上顺利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任期时,省委准备继续重用他,他通过深思熟虑,向省委提出了辞职的请求,因为他想完成他的人生理想,去做慈善公益,虽经过省委多位领导的挽留,但最终他还是恳辞他的政治生涯,而奔向他的另一个目标---慈善公益。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陈行甲虽然离开了巴东,但是他的名字,他的声音,他的事迹却永远会刻在巴东五十万父老乡亲的心里。患艾滋病的小男孩也会记得陈叔叔陪他过大年的那个时段,他为巴东旅游代言的歌声回荡在巴东的天空,偏远乡村信息赶集时甲哥的身影也会一直伴随着他们,与腐败分子斗争的故事也会在百姓中流传。
省委巡视组对其评价:“一身正气,一身杀气,一身朝气,难得的基层老百姓认可的好干部”
陈行甲在一次党建会上的讲话:“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陈行甲: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社会并不完美,看清依然热爱,知难仍行动。
希望会有更多的有血有肉的陈行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