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名字提醒了我,过去原生家庭那些被种蛊的场景虽然部分事件已经模糊但创伤时不时隐隐作痛,曾经自我绑架地劝慰和怀疑自己是不是心眼小,为什么要记得,过去就过去了...
给自己戴高帽当圣母装大方自我为难最擅长了,这就是我从小被灌输的教育-牺牲。那些愤愤不平的气流在内心蠢蠢欲动,直到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的不安稳生存焦虑使我开始情绪爆发,那股气流在心里要爆炸脑袋混乱难受,随着认知觉醒时不时闪出的伤痛伴随着愤怒显现,那些被伤害的事件小到一个喷嚏,或许这就是我潜意识里抹不去的记忆,再怎么用温良恭俭让给自己洗脑,妄图习惯性原谅一切看开一切都会在某个时刻所有思绪在脑子里骚乱极其痛苦,事件过去了感受还在伤痕不曾消失,让我知道这么久我的骨头并没有忘记。
感谢这本书关于自我怀疑到救赎的内容,感谢作者,更感谢推荐我这本书的朋友“土豆”。他说作者很像我,读后真的有种时空穿越的错觉。
看到作者最后对情绪的和解,我也在窥见别人人生的文字里找到了一些答案,那些困惑忧虑自我怀疑与攻击,心理学的探究科学的论证都在指引走向开阔的领地,告诉你不要进死胡同。
作者后面的改变对他人的关注,我在这几年的职场蹂躏和现实人际里也发现了端倪。从前因为自卑所以更关注自己,在意自己言行举止是否完美希望别人了解自己的忐忑心疼自己,把自己置于被审视垂怜的地位没有交际上平等的互动,情感并没有流动。殚精竭虑怕出错,其实没人会一直盯着一个人评判,这种局促也给别人带来困扰更无法看到别人的需求,重要的是现实世界每个人都更关注自己,别人也希望被照顾,每个人都是孤岛,世俗称之为“自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把悟到的这一点称之为“情商”。岔路不同但终点一样,作者从心理学角度切入,我从现实角度反思,条条大路通罗马。
其实,你有的问题大部分人都有,很少有人不惧怕失败一直能战胜逆境坚持微笑应对生活各种阻碍,所有引发的情绪哪怕再微小琐碎难以察觉,是因为我们有缺失才会自卑得把它放大,我们迫切希望自己永远不是那个被遗弃在角落的孩子了,所以才严格要求自己紧盯着那人人都存在的小缺点。
通过作者我又看到了一位努力的女孩,被父母欺凌独自一人冲破层层成长疑云。看破一些事懂得某些道理年龄增长等都常说“成长”了,路程万难只是汇聚一个半秒讲完的词“成长”,只有自己知道面对困难时有多痛。创伤没有打倒她,书里的文字描绘的是别人却折射出另一个我,原来还有人和我一样受过伤...普世意义的共性问题就不凸显个性化的缺失,最近网络流行的“世界是个巨大草台班子”,异曲同工的,我想世界也是巨大的心理研究对象。
接受才是答案。
晚上的风极大,但这本书的文字无形中让我刷新认知时给我带来了一股力量,我不畏惧寒冷也不恐惧独自处于凛冽里,接受秋天的舒爽也明白冬天的冰冷,此刻的释然不影响未来情绪的策反跳跃,或许在遇到工作生活棘手难题时依然会暴躁,但接受我自己就像接受一年有四季一样,情绪高低起伏,就像心脏,它不平缓才证明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