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读这本书的起因是田老师在直播中很自豪的说她女儿已经开始读《月亮和六便士》了,她女儿现在上初中。所以我读完前一本书在书架上选书时一眼就看到了这本书。
刚开始读就把自己读兴奋了,因为主角男竟然放弃证券经纪人的高薪职业及自己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女去法国学画画了。我觉得这剧情反转角度太大以至于我急切的想知道他后来学的怎么样?
他是一个性格古怪的人,他会用强大的理性克制自己,不去过多关心周围的环境。他从巴黎到小岛画了很多画,但很多时候都是画完就毁灭。他追求的是用画笔表达自己体悟到或没体悟到的东西。有一些看过他画的人会认为他是个天才。在巴黎有一个画家被他恶语相向,但该画家依然觉得他是天才,在他重病时把他带回家照顾,却给自己的生活造成巨大的灾难。在那个小岛也是,也有人被他的画作吸引。如果说巴黎的伯乐仅仅看出他具有画家潜质,那么小岛就是他展示自己天才的时候,因为有人从他的画作中看出了某种隐秘而有强烈视觉冲击的东西,这种东西是用生命谱写出来的。
从他的身上,你看到了一个人执意追求自己的内心,没有过多的解释和言语,不喜欢被身边人影响和左右。只要能吃饱肚子有一个空间能够恣意画画,他就心满意足。
他从衣食无忧沦落到饥寒交迫,他没有一丝抱怨,一心扑在画画上。当他没钱吃饭、买颜料、画布时,他可以外出打两天工然后回去继续画画,直到死,他都没有任何怨言。当然他在生病临死之前花了很长时间在木屋的四壁和屋顶创作出了旷世之作,可惜除了他的妻子之外,只有给他看病的医生见过。因为在他死之前叮嘱他的妻子,把他埋在木屋前的芒果树下,然后把房子烧了,他要看着它烧掉。即使赶去的医生阻拦,他妻子还是照做了。
医生形容自己看到木屋画的那种感觉,集结了丰富、多彩、眩晕、隐秘、恐惧等很多情感,我想这就是艺术创作的波峰。
说实话,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触太深了,我尽自己所能列出以下几点。
1.为了心中所想敢于放弃高薪工作,只身前往绘画都城巴黎学习绘画,对吃住没有特别要求。
2.为了买颜料、画布,解决温饱问题,会跟周围人借钱,周围的人会以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借给他。后来他们把这种感觉称之为“同情”。
3.在他到巴黎以后的绘画之路中,总有人认为他是天才,愿意为他提供绘画条件,帮助他。一些人会得到一张他的画作为回馈,而这些画在他死后不久就值200万美元。
4.他跟人交流从没有善意,语言很恶毒,但就是有一些人被他的才华深深吸引。
4.最后得了麻风病依然花费大量时间创作,后来眼睛失明了一年,但从来没有抱怨过,最后走的很安详。
我感触很多,最佩服他在任何境遇的不抱怨,或许他认为自己选择的路就得用尽一切力量走下去。又或是他在创作过程中直达灵魂的快乐我不曾感悟过,这种快乐足以让他满足而可以忽视周遭的一切。
我们都在这世俗中被一些事情牵绊,甚至有些碌碌无为。我们年纪见长,或许我们也与那位画家一样不想把唯此一生倾尽在如此平庸的日常中。我们有时候也会盘算,得做点什么?否则会愧对这一生。但我们因为知识、经验、眼界等原因被暂时定格在了这里。我们内心常常忿忿不平,我们就像装在箱子里的老鼠一样,东碰碰西碰碰,不时反叛尝试一下,不知啥时候就会彻底消停。我们随心而欲,凭借着不能辜负自己。或许,当我们积累到一定时候,一旦有一个契机,我们就会跟画家一样,决绝的奔赴我们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