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读后感
刚刚读完周大新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内心气愤、不甘,久久难以平复。
这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暖暖从城市返回家乡创业的故事,一个本来老实巴交的农民邝开田,在漂亮聪明的妻子辅佐下取代了道德败坏的詹石磴,成为当地一个土皇上后,在权力与欲望的驱使下,又伙同奸商成了村里新的黑恶势力。
小说中的"湖光"无疑是迷人的象征——它代表着乡村表面的宁静美好,是城市人眼中的乡愁寄托,是政府宣传中的旅游名片,也是暖暖等返乡者试图抓住的发展机遇。
周大新以细腻笔触描绘的丹江口水库风光,满足了都市读者对田园牧歌的想象。然而,正是这种"湖光"的诱惑性,使得其背后更为复杂的"山色"常被忽视。小说中,当暖暖放弃城市生活回到楚王庄时,她最初也被这片湖光所迷惑,相信凭借个人努力就能在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实现梦想。这种返乡者的浪漫想象,在当代中国叙事中并不罕见。
但周大新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很快带领读者穿越"湖光",直面"山色"。楚王庄的"山色"是由多重权力结构堆砌而成的:村主任詹石磴代表的基层政治权力,薛传薪代表的商业资本权力,甚至包括考古学家谭文博所象征的知识权力。这些权力网络构成了一个几乎密不透风的系统,将暖暖这样的个体创业者挤压在夹缝之中。暖暖的民宿从开张到兴盛再到被蚕食的过程,生动展现了乡村社会表面温情下的残酷生存法则。
当詹石磴以各种手段刁难暖暖,当薛传薪用资本的力量巧取豪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更是一整套系统性的权力运作逻辑。
暖暖的悲剧性在于她的双重异化——在城市中,她是被边缘化的打工者;回到家乡,当她试图以现代商业理念改造传统乡村时,又成为了故土中的新他者。这种"回不去的故乡"困境,尖锐地揭示了当代农村的深层矛盾:乡村需要发展,但发展的代价往往是传统社区关系的瓦解和新的不平等关系的建立。暖暖最终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文本的妥协,而更真实的是她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做出的种种妥协——与权力妥协,与资本妥协,甚至与自己的初心妥协。
小说中"楚长城"的意象尤为耐人寻味。这座时隐时现的古老城墙,既是楚王庄的文化资本,也是束缚发展的历史包袱。当地政府和文化商人合谋将楚长城"发明"为旅游景观的过程,堪称后现代语境下"传统发明"的典型案例。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历史被简化为可消费的符号,而暖暖这样的在地者则被排除在对自己文化遗产的解释权之外。
楚长城的商业化展示了一个悖论:乡村要发展就必须出售自己的"差异性",但这种出售往往导致差异性的消解,最终使所有乡村景点沦为同质化的消费空间。
在看当前,在短视频和直播电商时代,乡村的"湖光"被进一步景观化、奇观化,而"山色"的坚硬现实则被更巧妙地遮蔽。当代网红乡村的诞生,不过是楚王庄故事的升级版本。
《湖光山色》最终留给我们的,是一面照见中国乡村复杂现实的镜子。它既映照出"湖光"的虚假安慰,也凸显了"山色"的严峻挑战。在这个意义上,周大新的小说超越了简单的乡土叙事,成为解读当代中国现代性困境的一把钥匙。当我们下一次被某处美丽乡村的图片所吸引时,或许应该多问一句:这迷人的湖光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