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这几天阅读了蔡崇达先生的《皮囊》,这本书通过记述 “我” 身边人的生活经历,深刻探讨了不同人对 “皮囊” 的态度。
书中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活的复杂与人性的多样,让人感慨万千。
其中有两个篇章的情节,竟与我自身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使我对书中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书中描写的阿太,面对女儿的离去,没有流泪。她平静地说:“人活在世上,就是为皮囊争口气。”
在阿太看来,人死之后,一切皆空,唯有这具皮囊相伴至地下,即便千百年后皮囊风化,化为枯骨,它也承载了一生的印记。
阿太的话语,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生活最质朴的理解,那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淡然与坚韧。
这让我不禁想起我的阿太(我外公的母亲),她同样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巨大痛苦,两个儿子都在她之前离世。
面对这般沉重的打击,阿太虽悲痛万分,却从未在人前展现出脆弱。她依旧每日早起,有条不紊地把自己收拾得清清爽爽。
在苦难中坚守,从最小的一个儿子家,搬去二儿子家(我外公),最后搬去和三儿子一起居住,直到1986年,九十二岁过世。
就像书中的阿太一般,她有着对生活质朴且执着的信念,用自己的方式为 “皮囊” 争着一口气。
书中提到父亲中风的情节,与我母亲的情况也极为相似。母亲中风后,身体机能大不如前,曾经那个操持家务、风风火火的她,变得行动迟缓,生活也需要他人照料。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就如同书中作者一家因父亲中风而陷入困境一般。
看着母亲努力与病魔抗争,努力适应新的生活状态,我心中满是心疼,也由此对书中作者面对父亲中风后的复杂情感有了切身体会。
这一相似的经历,让我对《皮囊》所描绘的生活苦难与家庭羁绊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明白生活的不易与坚韧的意义。
此外,书中那位执意建房的母亲,也让我印象深刻。她不顾儿子上大学、不顾女儿出嫁的事宜,一心只为建一座风光的大房子。
初读时,曾觉得她自私,为了一座可能会被拆掉的房子,忽略了儿女的需求。
然而,深入看后才了解,母亲的执拗源于她与病重丈夫共同的梦想——拥有一栋大房子。
经过不懈地努力,房子终于建成。建成那天,她还花费巨资宴请宾客,尽显风光;
而宴会结束后,她又端起剩饭剩菜,准备当作未来几天的餐食。
她的灵魂在困境中不屈呐喊,皮囊却在劳累中逐渐苍老。母亲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独属于她的成功,为自己争了一口气。
在现实生活中,像书中母亲这样 “为皮囊而活” 的人并不少见。他们拼命挣钱,追求卓越业绩,仿佛只有得到他人的夸赞,人生才算成功。
他们将格式化的微笑与和善挂在脸上,以此伪装内心,变得千篇一律;
人们小心翼翼,三缄其口,囚于皮囊之下的灵魂,只能谨慎观察身边人,而后争先恐后地朝着他人赞赏的方向奔去。
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与书中的母亲又有着相似之处,同样是在世俗的眼光中,努力为自己的 “皮囊” 打造光鲜的外表。
《皮囊》这本书生动地描绘了芸芸众生在无趣皮囊下,那喘不过气的灵魂。
表面上的自在,难掩深埋心底的执拗。然而,我们真的是在为皮囊而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写在最后
任何人都不值得仅仅为了皮囊而活,生活不应只是为了面子上过得去,更重要的是求得内心的安宁。
皮囊,本应是为灵魂添彩的存在,而非遮掩灵魂光辉的屏障。
我们应透过皮囊,去探寻和珍视每一个灵魂的价值,让灵魂摆脱皮囊的束缚,自由舒展,绽放出最真实、最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