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东京八平米》有感1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3-29 06:42:00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东京八平米》有感

昨天在文章里回忆了法国留学时的房东。那时刚退休的她和她80岁母亲,各自住在花园房子里,却未想过要共同生活彼此照顾,这和中国社会四世同堂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相去甚远。联想到疫情期间读过的《东京八平米》:同处东亚文化圈,日本与中国又是如此不同。
和我同岁的失婚日本女作家吉井忍,租下东京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作为供奉肉身的殿堂,并以此为原点,写出一段独居女人重建人生的蜗居故事。
八平米的空间,要承载肉身的一日三餐,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无异于螺蛳壳里做道场。然而,有些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即便是这样的蜗居,也阻挡不了作者在废墟里重建人生的能力。
我甚至开始怀疑,吉井忍这个名字是否是笔名:在她娓娓道来的温情故事里,我读到了某种对生命的克制和隐忍。
在她笔下,有因受不了丈夫虐待却为孩子隐忍半生、终于在大雨滂沱的午后潜逃到东京的老婆婆;有年轻时候离开中国到日本开店二十多年、吃了不少苦经历了很多事情的荞麦面老板娘;有自小患小儿麻痹症的地主家女儿、将一生托付给三味线和日本筝教学的吉井忍的老师...
而她自己,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年轻时为爱背井离乡来到中国;中年时遭遇丈夫出轨背叛,失婚后回到后离开20多年的东京,没有子女,没有房车,甚至都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凭着一份自由撰稿人和在咖喱店里打零工的收入,在一片废墟中重建起自己的人生,活出生活应有的滋味。
曾在《一席》上看过她30多分钟的同名中文演讲《东京八平米》,她软糯叙事下,静水流深。轻微带一点台湾腔,应该是早年在台北学的中文。
书是用中文写的,文笔流畅、娓娓道来。除了两三处我作为中国人能读出的小毛病之外,完全是母语水平的写作。她的演讲,流利平稳,闭上眼睛听,会以为是台湾同胞在发言。
我自己从18岁进入大学学习法语,到现在25年已过去,深知用外语写作到可以出版的水平是多么艰巨的一件事。而她做到了。所以我在她的文字、她的人身上我读到了那种平静又坚忍的力量。
说完作者,读回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八平米内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八平米周边发生的故事,第三部分是一些关于日本文化和人的回忆。
总体读下来,整本书还是有着明显日本风格的:小巧精致,细腻又富有张力,于无声处流露出温情。
都说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自己。作为同龄、同性别的读者,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共鸣。疫情和经济双重危机之下,身为女性,能够找到自己的谋生手段,健康独立精神饱满地活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幸作者身处繁华便利的东京,交通便捷,各种社会物质、文化资源给予肉身和精神上的支持,让一个女性独居东京变得可能。
格雷格先生强调的,女人存在的最重要意义,就是被男人照顾和照顾男人。很显然,在作者独居东京八平米的时间里,这个“重要意义”是不存在的。
她活成一株木棉树,独立挺拔,努力向上。
由于租房的开支大大地减少(1500元人民币每个月),她可以将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放在个人心灵成长和精神滋养上,足以忘却8平米逼仄空间带来的不便和不体面——一般情况下,日本这样小的居室是年轻人用于过渡,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单间。
而在中国,人到中年万事休,四十岁活到这份上,大概率是要“社会性死亡”的。还好作者是生活在日本这个“无缘社会”,每个生命都可以活出、活好自我,而无需在意其它人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