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少有人走的路》—— 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1-02 10:39:0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少有人走的路》—— 读后感

- 自律?还是看上去自律?

                - 说不清的爱还是爱吗?

- 我们真正的控制了情绪还是我们只是抑制了情绪?

The 《书》

明人不说暗话,这本书可以用来自我心理治疗,也可以用来治疗社交关系。

- 若抵挡不住孤独,寂寞。需要其他人的陪伴认可才能有自我价值认同感。

- 若难以忍受有害的家庭关系,因家长的笃言而烦躁难过,在家庭沟通中没有参与感发言权。

- 若在爱情中迷失了方向,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或是健康的亲密关系。

这本书给予了虽简易但明确的指引。

(1) 读后感 —— 痛苦

书中首先从自律的大话题展开去形容我们是如何无法忍受痛苦所导致的不自律,指出了那些可以让我们成长的痛苦。

人们因为无法接受现实所带来的无法避免的痛苦,会使用各种方式躲避其伤害:

- 以最直接的酗酒,嗑药等方式麻痹自己。

- 用持续抑郁的状态(emo/自闭/不开心)否定已经发生的现实。

- 伴随着与现实偏差的错误认知,从而看上去像个精神病患者。

但最终无论哪种方式,如果想要从中走出来,接受现实才是出路。

接受现实也就意味着拥抱痛苦,拥抱的方式可以缓和或是激进。

不同的只是一时间所承受的痛苦阈值不同,和总使用的时间不同罢了。

如果执念太强不愿意接受现实,那也许心理疾病就会随之而来。

但如果承受了痛苦,贴近现实,不仅可以快速调整心态准备下一步提升自己,也不会因此就因为不愿意接受现实所导致的 “无病呻吟” 。而这 “无病呻吟” 恰恰就滋润了我的爱欲需求,渴望买一堆没用的商品,渴望宗教信仰给予我希望,渴望暴饮暴食的快感,一切可以让我逃避现实的慌张急迫胆怯的举动欲望。

放纵自己逃避的欲望只会浪费更多机遇,和力量。

《清异录·金迷纸醉》

宋 陶谷

纸醉金迷浮华梦,色竭人衰一场空;

年华易逝终须悔,代代犹叹落暮中。

(2) 读后感 —— 爱

自从无论是谁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爱的定义在网络上形形色色。这本发自于1990年的书已经覆盖了大部分对爱的定义,并且有着深度的理解。

爱不是依赖性,这一点我相信所有人多知道,但内心却一直无法坚定地确保这一点。尤其是那些从小在精神上与感情上双重缺失支柱的人们(简称缺爱)。会留下烙印般,频繁的感受到孤独的不适应以及难以忍受感。这其中也许包括自我价值缺失以及自我认同感缺失,而这就会导致大量的痛苦与难过。而恰好在读后感(1)痛苦中指出的人性中的逃避倾向行为,原生家庭所导致的缺爱感会让人成为一个欲望机器,不断地为自己想要逃避现实的欲望产生大量的精神物质产品的假性需求。这其实也包括对其他人的依赖性以及绝望般的渴望,“月光现象”会在这里起到大部分的作用:大部分人的一见钟情只是误以为这个人可以解决自己长期以来难以忍受的孤独,但不幸的是,大概率一见钟情只是假象就像月光只是太阳光的反射罢了,所以这种由依赖性无法忍受孤独所导致的“爱”,是假象,不是爱。

爱不是一味的自我牺牲,一味的,不顾一切的,死板的,也许用愚蠢两个字去形容这样的态度是再合适不过了。但同时,自我牺牲的态度也值得表扬与赞美。这样愚蠢的美丽总是发生在一些可怜的可爱人身上,TA们充满了爱但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去爱以至于他们就用“道德感”最高的方式去“爱”,这必然会让被“爱”的人异常反感。感情需求中,总是你来我往,人们都会在给予和被给予中获得幸福和精神满足。但那些一味的自我牺牲者会一味的拒绝或是不知道如何接受来自其他人的精神情感付出,从而无法满足那些想要帮助TA的人的帮助欲望。首先爱是双向的,而一味的自我牺牲是单向的,这就必然满足不了另一半的感情需求从而导致幸福感降低。这样来看,一味的自我牺牲就成了极度自私,因为这种自我牺牲只允许自己牺牲,不允许其他人贡献。这种不灵活的“爱”,不是爱。

爱不单单是一种感情,婴儿为了让母亲给予自己最大的呵护,会释放十六醛让母亲对外界产生敌意并对自己产生大量多巴胺,这种感觉是生物化学的本能,它常常被普罗大众称为伟大的母爱。但是被生物化学所驱使的感情很难不被定义成混沌,如果婴儿无法产生十六醛,母亲如果没有自我原则或者道德枷锁,也许孩子就会在自己的哭闹中死于烦躁的母亲之手。同样,荷尔蒙所驱使的男生女生,没有自我原则或是道德枷锁的他们,也许会做出让他们后悔一辈子的事情。尤其在感情新手面前,对于荷尔蒙的驱使,总以为自己“爱”上了对方(简称恋爱脑),但这种由化学激素所推动的欲望,只会想做动物繁衍的本能。当然,被荷尔蒙所驱使的人们是具有创造力的,就像动物们百般不同地寻求配偶,“浪漫”成了人类式的孔雀开屏。但过后,没有荷尔蒙的驱使,若没有精神灵魂的支撑,一切就像婴儿没有了十六醛一样残酷。而人类的精神位面很有可能会被这残酷的现实所带来的折磨造成精神创伤。这种只有感情的“爱”,是性欲,是情,但不是爱。

否认了那么多,那爱到底是什么呢?

爱 也许 是灵魂飞升,上进的本能使人类文明进步,这包括了不断迭代的科技和不断被探索的哲学。如果说被爱是人们所想要的,那爱与进步会间接地画上等号。自爱的形而下体现在了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自我管理。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健康的体态身材,良好的情绪管理,向上的学习精神,这样的年轻人充满活力希望和力量(德智体美劳 XD)。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很快的抓住爱是什么,但我相信大部分人不是不自爱,而是根本无法战胜读后感(1)——痛苦,所以他们与真正自爱的知行合一就差克服痛苦。

那么衍生出去,爱其他人就是去有效帮助其他人提升,有时候是给予情感帮助,有时候是一顿辱骂,有时候是安慰。有时候是给予建设性的建议,有时候是缓和的开导,有时候是无情的批判。但无论如何,本质上都是帮助一个人自我能力的提升。这种爱与态度,消灭了依赖性,消灭了畸形的性欲,消灭了自我牺牲所带来的自我折磨的枷锁......

他人将因得到帮助而更好进行下一步自我提升,而我们在帮助他人中提高我们的情商和智商,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其他人,都是进步。

        题外话:与幼稚的人断绝关系,他们若因此进步,则是对他们的爱。

(3) 读后感 —— 认知论

认知论的不同喜闻乐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没必要彼此纷争。但是当一个人的认知论已经限制了TA自己或是TA周围人的发展的时候,这时候爱这个人也就意味着无论如何也要打破其具有瑕疵的认知论到最适合TA生存的认知论。

首先我觉得有必要先声明一点,我们作为人类精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选择身边最值得爱的人去爱,而不是浪费我们的精力在陌生人身上,至少先爱好家人再说。

这本书中的认知论基本是为了辅助如何更好的去爱自己和其他人所铺垫而写的。那么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嘴读后感(1)中的痛苦,我们在克服痛苦苦难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是在刷新自己的认知论(简称三观),不断地更新我们的认知论。换句话说,我们在不断的杀掉曾经的自己,与此同时造就全新的自己,精神上的死亡与重生同时发生。这也许就是我们在克服挑战的时候痛苦难受的原因。

但对于帮助其他人,如果提供的新认知论思路太过困难或者一下子太过偏离TA原本的认知论,非常有可能“劝退”而达不到实际帮助的效果。就比如帮助一个佛教信徒,如果直接否认六道轮回的存在或者陀佛的存在,那么对方会直接从对话框中断开连接。从而失去沟通机遇,失去权威性。所以如果要爱一个人,那么很明显要先去同步对方的认知论。对于长辈来说就是接触年轻人的“梗”用年轻人能懂得方式去和年轻人交流。对于恋人来说就是先理解对方的世界,慢慢融合从而更高效的沟通。对于朋友之间就是尝试理解更多彼此所经历的细节从而更好的共情和安慰。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放下心中所有的偏见,像一张白纸一样接触对方的认知论。最终达到大脑中同时拥有自己的的认知论和他人的认知论,其中让双方的荒谬的误会(比如:Nword / 内个,长辈们的“呵呵”/年轻人的“呵呵”)最小化。在这当中,我们扩大了自己的见识从而达到自爱,同时建立起了基本的沟通工具从而更好的帮助他人,达到爱他人。

(4) 读后感 —— 机遇

机遇也许被广泛认为是职业生涯中的商业就业等机遇,但任何事情都有机遇。或者说可以称之为奇妙的瞬间,有些人能察觉到这些机遇,有一部分的很不幸会让无数的机遇从眼皮子底下溜走。那些幸运的人,时时刻刻保持好奇心探索欲的冒险家们,他们会立刻认出新现象的出现与发生。但那些不幸运的人,不知什么原因被困在自己世界的人,或者激进一点说,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人,即使潜意识意识到了机遇的存在,但因为害怕遭受苦难而选择无视机遇的人。他们会抗拒甚至情绪化面对新事物的产生。最直接的例子莫过于:懒惰的人渣,自己另一半的进步会被TA当作为抛弃TA的前兆,从而自私的抗拒另一半的自我提升,为了避免痛苦开始精神病化。

认知论的停止是那些不幸运的人为什么不能抓住机遇的原因之一,那些口头禅总是“不就是那个嘛,害,我早就知道了!”,“哎呀不就是这个啥东西么,我之前就见过!”,甚至有些“文人”所说“就是换了个形而下的方式,本质是一样的。”这些人对于自己的认知论非常满意,不愿意更正或者否认自己的认知论的不足以及缺陷。在这种认知论中,任何一个事物Ta都熟知,高傲的觉得自己知道一切,直到自己完全失去了与现实的同步。其实活在这样一个一摊死水的认知论里是非常无趣的,因为见到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只是曾经记忆的重现,没有新事物产生,只是一个无聊机器然后重复早就存在的烂梗无限循环。这其中无数个新时代的机遇被自己忽略摒弃。水满则溢。

机遇也代表创新,代表后现代,代表着突发其来的灵感和创新的思路。保持对这个世界好奇心和探索欲,当灵感降临时,我们会立刻感受到那种奇妙的瞬间,热情的激起和想法新颖的愉悦。而我们应该抓住这些与生俱来的机遇,我们常常变得悲观且可悲只会抱怨这是世界对自己的不公而忘记了这世界带给自己的美好。忘记曾经的痛苦造就了自己的能力,不把发生的任何事情包括苦难当作晋升自己的挑战。从而错过了机遇,因为娇气错过了提升自己的机会。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学会感恩“背后的逻辑。同佛教中的保持善意,这样让信徒在遭遇机遇时,不会生戾气而错失其机。


小结

耗时一个月,没有读懂100%但至少也有85%。

这一个月我也在不断的实践书中的技巧,虽说不是万能的,但克服我的人格障碍中十分好用。

同时在爱我的家人,促进他们的灵魂发育时,方法更为柔和高效。

若你是一个需要自我调理或者想要学习如何正确爱人的话,不妨试试《少有人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