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希腊说起,讲到日耳曼——古典时期到中世纪
欧洲文明发端之初三大组成元素: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
2、基督教——犹太教(犹太民族之宗教)的一个奇特分支。
3、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
西方的民主政治、哲学、艺术、文学、数学、科学、医学以及政治思想的源头都来自于古希腊,而罗马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法律。
基督教是由犹太教发展而来的,在这样的宗教里,道德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十诫”中描述的那样,这也一直是西方道德的核心。而与之相反的是古希腊罗马神话,在希腊和罗马人那里则是“神人同形”,比如爱与美之神阿弗洛狄特,也就是罗马的维纳斯,她有个丈夫,是锻造之神赫菲斯托斯,可她又同时和战神阿瑞斯偷情,又倾心于一名凡间的王室男子阿多尼斯,可以说希腊的神话里,所有的神都和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这也正是在基督教时期,信仰希腊神话者被视为异教徒的原因。
日耳曼蛮族自公元476年毁灭了西罗马帝国,三百年后彻底攻占了罗马帝国。在他们的世界里,能靠流血换来的奖赏比流汗光荣的多。
以上三种元素为欧洲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以下事件进行连接组合:
1、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成为基督徒(罗马帝国开始变成基督教的天下)。
2、教会变成罗马人的教会(教皇与罗马帝王平起平坐)。
3、基督教会将希腊和罗马的智识成就保存下来。
4、日耳曼蛮族开始统治罗马的疆土,并采用分封制度,将领土封给战士,战士则借此化身为贵族,诞生出“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这样的思想,这则演变成后来的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以后的“人权观念”、“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为西方价值的核心演变而来。
5、传教士宣称可协助日耳曼满族管理国家,日耳曼蛮族开始支持基督教,。
以上这种组合自公元476年直到公元1400年,即整个中世纪。
骑士精神:
而好战的日耳曼蛮族与基督教的结合则诞生了所谓的骑士,骑士也要保护弱者,尤其是保护出身贵族的名门淑女。由于战斗被赋予了这种新的道德意涵,一个男人要借由一种犹如宗教的仪式才能成为骑士。他把剑放在基督教堂的圣坛上,由国王为他佩戴后,这名骑士才能拿它到外头去行善除恶。保护女士、敬重女士的风范在欧洲文化中源远流长。骑士绝迹之后,演变成为“绅士”风度。绅士是基督教骑士的后裔,有女士进入屋内,即刻起身以示尊重;女士不落座,自己不可就座,见到女士必须点帽檐致意。
第二章 神性到理性,科学到浪漫——近代欧洲
1400以后,中世纪由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组成的混合体开始分裂,这一切的开端就是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
所谓文艺复兴,就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发现,把人们从基督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重塑希腊罗马时代创造那些知识时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借来支持基督教会的神学,文艺复兴让人们更多的去关注现世的生活,就像古希腊罗马时期对于裸体艺术的态度(人体是完美的)以及对于生命的热情。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世界遭遇的第一个重大冲击,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第二个,这回是对基督教会的直接攻击。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16、17世纪前后兴起的一场基督教社会改革运动,以反对教会的极端统治、宗教教义的异化和教会组织对民众的压迫而闻名,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组织对社会发展的阻碍而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为德国的马丁·路德,他在1517年撰写的《九十五条论纲》,公开反对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此后这项宗教改革运动很快发展为政治运动,各国世俗君主相继摆脱教皇的控制,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扫清了道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若果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分别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智识成就、罗马教廷承袭罗马习性之前的基督教会的回顾,那么17世纪的科学革命则是欧洲文化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前瞻”。
科学革命(第一次):
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初步形成了与中世纪神学与经验哲学完全不同的新兴科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后经开普勒、伽利略,特别是牛顿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推动,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科学革命之后,知识分子们认为,一旦理性与教育变得普及,迷信和无知自然会消弭于无形,人民也就不会相信神迹或君权神授这类的胡说八道。只要人民得到教化,民智自然开启,这就是开端于法国的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代表性事件则为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的思想正是在这一时期诞生。
浪漫主义运动:
如果说启蒙运动通过理性摧毁了宗教信仰及国王的统治,那么浪漫主义运动则是对人的情感进行的深入挖掘,用人类的感性,填补机械化、满目疮痍的世界。在法国大革命国王和教会均被扫除后,人们并没有迎来一个全新的世界,反而是流血和暴政,既然理性不能带来新的纪元,人们便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到了人的情感上,关注世俗的情感,生活的琐碎,这实际上是一种思想解放运动。浪漫主义运动的特征总的说来是用审美的标准代替功利的标准,即使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浪漫主义运动也催生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主张拥有相同文化和语言的民族必须生活在一起、成立自己的政府。浪漫主义崇尚情感、文化、民族主义和自由解放。
间奏篇古典情怀今犹在
古希腊哲学自前苏格拉底时期的米利都学派、艾菲斯学派、爱利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元素派对世界本源的探究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转向了对人自身的探究,从探索万物转而关注人性的善恶、道德等一切与人相关的话题。
苏格拉底被誉为“灵魂的助产士”,他借由“思辨”式的提问,使回答者自我反省并使心智清明,这也造就了现代最为流行的教育理念,意即师的角色不是制定规则,而是帮助学生清楚思考,从讨论中得到丰硕的成果。
柏拉图则相信,我们在世间的所见所感,只是存在于另一个崇高灵魂界中的完美形体的影子。因此他有一个经典的譬喻--洞穴理论,人类在两种情形下会变得茫然,一种是从光明走进黑暗,另一种是从黑暗走向光明。
亚里士多德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三段论,也就是一个叙述分成三段,从两个前提(一是概述,一是明确叙述)出发,推出结论的方法,但三段论可能导致各式各样的错误推理,即便如此,只要按部就班遵循规则,都可以找出漏洞来。由此可知,为什么大家会说是希腊人教会我们如何理性思考。
代的西方医学也可远溯到古希腊,尤其是生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辉煌时期的市民希波克拉提斯,现在进入医学院的学生都要宣誓遵守他所揭橥并且以他命名的誓词:希波克拉提斯誓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