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婚姻琐谈》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1-22 10:44:11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婚姻琐谈》读后感

去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是戴建业的《我了个天》,有一节叫《婚姻琐谈》,我觉得非常值得在长辈催婚的年前分享给大家。

首先戴老表示很支持年轻朋友恋爱结婚,并祝愿大家都幸福快乐。(真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儿~他总说自己是凤凰男而他太太是白富美,从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好丈夫。文人真的都是段子手,分分钟都能妙笔生花。)

爱情跟其他情感不一样的是,爱情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其他的爱都要求共享,唯独爱情需要专一。罗素把“对爱情的渴望”处于他活着的动因的首要位置,一些伟人单身的共同点是:抑或对自己的才能极度自信,坚信牺牲一己幸福能成就万事美名,抑或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获得了乐趣,事业上的卓越成就使他们忽视了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所以那些明星啊富人啊之类可以享受单身,拥有情人,甚至“开放式的关系”并不具备可参考性,我们普通人,就还是要看清现实,脚踏实地地过日子。)

似乎诗意才是爱情的全部,但诗意并不是爱情的常态。我们现实里见到的爱情,往往是千般计较后的结果。不只是外貌和性,不止是风流潇洒和谈笑风生,它包含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需要购买柴米油盐的真金白银,需要生活离不开的人际关系,需要双方的地位比较相称,更需要双方的才能大体相当,需要彼此的价值取向相当接近。(我认识一些女生从小热衷于看偶像剧,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找到一个白马王子疼她爱她,同时完全看不起现实里条件相衬的相亲男。还记得我们高中班主任说,你们现在不要早恋,婚姻都需要门当户对。当时我心里觉得这老头咋这么古板狭隘,回头却总是时不时咀嚼班主任这番话,的确是很有道理的。)

很多没有结婚的适龄男女大多是婚姻“理想主义”的麦田守望者。恰如天生就缺乏虔诚的宗教信仰一样,在大多数事情上,我们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唯独在婚姻上要和“理想”较劲。如果决心找“理想恋人”和“理想婚姻”,那等于你决心打一辈子光棍。成人后才相识的伴侣,怎么可能让我们样样称心?如果不是铁了心独身,那么必须放弃理想婚姻的幻想。(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渴望爱,如果只想着在对方身上能获取那些自己童年里缺失的东西试图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不幸,那么对别人的要求就会变成无休止的要求和欲望,这样的婚姻或者恋爱关系也不会幸福。)

作者至今弄不明白的是,什么叫“将就的婚姻”?什么叫“理想的婚姻”?就婚姻而言,“将就”与“理想”只是一种自我感受,这种感受受制于对自我的估价,以及对未来伴侣条件的期许。对自我的估值越高,对伴侣的要价也越高。“理想”的婚姻也就越少。(如果一个女性一辈子只把成功寄托在别人身上,比如嫁一个好老公啊,老公赚钱多啊,比如生出来的小孩很出息,逢年过节互相暗中比较,把这些当作是自己成功的筹码,那么我认为她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输家了。很遗憾,哪怕21世纪已经过去了20多年,。)

随和是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不完美,也不用“完美”来苛求他人。先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再接纳同样不完美的他人。二人世界里,你可以对自己“高标准”,但不可对伴侣“严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律人”这一个道理在整个世界都通用,不要总是对陌生人彬彬有礼,却去伤害关系最亲近的人。)

作者两口子当年蜜月刚过,小家便烽烟四起,他想按自己的标准改造太太,太太也决心要按她的模式来重塑先生。大家开始都以为“亲爱的”能“脱胎换骨”,最后才明白“死冤家”的“本性难移”。(感情上升期无论什么事都能包容,一旦过了蜜月期,其实才是一段爱情和婚姻的常态,如何过好这个常态才是我们要学习的事情,我不是很认同感情的“疲惫期”,我认为成熟的感情都要懂得如何适应和处理常态。)

吵架源于双方不成熟,特别是丈夫不成熟,而男性往往成熟得比较晚。作者一哥们儿说他五十多岁以前还是一个“混蛋”,事实上,很多男人进火葬场前还是个“混蛋”。男人成熟得越早,夫妻吵架就越少。(看到网上有说增强亲密关系的方法: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需要,分享自己的脆弱,看到对方的脆弱并接纳。我很不甘心地承认一点,我们普通人的婚姻幸不幸福,的确很大程度上是男性主导着这件事。所以女性不要老憋屈着,自己在心里想了一万遍,越想越气,结果发现对象根本没有意识到。)

戴教授的太太在2020年2月去世,他在讲解“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话的时候说,没有妻子的去世,根本体会不到这句话的感情,这句话“力透纸背”。在老伴去世以后的半年里,他每天都能想起平时相处的平常的细节,依旧把骨灰放在家里,因为当时武汉疫情,老伴从最后一次住院起到过世都没回过家,她一定很想家。

“年轻的朋友们,如果你没有真正深沉地爱过别人,你一辈子又没被人深深地爱过,我觉得是一种人生的不幸。你只有深沉地爱过别人,别人也有深沉地爱过你,这一辈子,我认为就值。人类特别的美好,生活特别的美好,爱情也特别的美好。朋友们,爱吧,它值得我们为它追求,也值得我们为它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