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社会》读后感
关于作者
大前研一(おおまえ・けんいち),1943年2月21日出生于日本福冈县北九州市若松区。其父大前忠男是长崎县对马的渔民的儿子,后在大仓高商(现东京经济大学)学习经营,在博多百货店工作期间被日本陆军招募成为陆军军官。其母为神奈川人,大前研一8岁随母到达神奈川生活。初高中都是在神奈川县度过的。大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硕士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原子核工程系,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原子能工程系。1970年27岁的大前进入日立制作所的原子能开发部成为技术人员。1972年加入麦肯锡公司(世界规模管理咨询公司)。后担任公司日本分公司经理,亚太区总裁, 1992年,他成立了“平成维新会”1994年从麦肯锡公司退休,同年设立“一新塾”,担任校长至2002年。1996年成立AttackersBusiness School商学院(简称ABS)并担任校长至今。1997年在UCLA担任公共政策学科教授,1997-98年在斯坦福担任经济学客座教授。1998年成立 BusinessBreakthrough,Inc.网络继续教育机构(简称BBT),担任校长至今。2002年就任辽宁省、天津直辖市经济顾问。2006年成为大连名誉市民。2010年担任重庆经济顾问。2011年成为中央电视台顾问。代表著作『企業参謀―戦略的思考とはなにか』1999年、『ロウアーミドルの衝撃』(M型社会)2006年『考える技術』2009年。
个人感想:
看完大前先生的履历,我的脑海里充满了问号。首先,1970年到1972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一个从大学到博士一直从事核能研究的理工男,突然想起去麦肯锡搞商业咨询。不是说理工不能转行搞经济,科学研究的方法毕竟是相通的,但从核能到商业……或许是大前先生太过优秀的缘故吧。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大前先生的工作重心貌似从商业咨询转向了教育,无论是ABS还是BBT,无论是UCLA还是斯坦福都可以看到他活跃的身影。进入21世纪大前先生对中国的关注度似乎有所提升,成为多地的经济顾问。怎么说呢,跟之前《下流社会》作者“新人类世代代表”的三浦展相比,“正宗团块世代”的大前先生的人生经历似乎颇为“丰富”。
关于本书的核心观点
全书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日本社会现状很糟
第二、安倍的经济政策纯属裹乱
第三、大前老师有办法解决
1.日本社会现在怎么了?
作者观点:日本社会目前受到了人口减少+低欲望社会的双重冲击。作者特别提出人口减少是日本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人口减少方面,尽管日本政府采取了老年人再就业以及鼓励女性就业的政策,但收效甚微。根据大前研究所的调查2030年日本将出现300万的就业空缺。从个人生产与消费意愿上来看,日本国民进入低欲望状态。具体表现在:不交养老保险、不结婚、不生孩子(或少生孩子)的人增多。同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1983-2008年期间日本30-39岁国民持房率从53.3%降到39%,即便是贷款利率趋近于0,即便是同年龄层负债率极低,日本目前的劳动主力军依旧“选择不拥有”。
个人感想:
对这部分的内容我还是有些困惑的。
首先,关于人口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日本人口减少、出生率下降的问题有明确的数据,无需讨论。我疑惑的是,作者一再强调人口减少是日本最大的问题,搞得好像人口减少是万恶之源的样子。比起人口的减少,人口比例的失调对经济的影响是否更大?少子高龄的确是会对日本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日本人都去生孩子就能解决日本的经济的根本问题了吗?也未必吧。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的最大矛盾是资本收益率(r)总是大于经济增长率(g)。说白了就是生产过剩造成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与财富分配不均造成的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日本为什么人口减少,为什么出生率下降?为什么成了世界“少子高龄”的代言人?除了长寿大国的双刃剑,就没有别的原因了吗?
2.日本为什么会进入“低欲望社会”?
作者观点:作者指出日本社会目前充满了对未来的“不安”情绪。这种情绪使得日本进入“低欲望社会”状态。关于“不安”的原因,作者认为是因为是上一代人“泡沫经济破灭”的反面教材,导致这一代人缺乏安全感。
个人感想:一个以低欲望社会为标题的书,没有进行对应的田野调查,用问卷数据佐证观点,有点遗憾。既然都是主观臆度,那我是否可以大胆的猜测日本进入“低欲望”或许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韭菜成精
日本在经济高度增长期形成所谓“一亿中流”的“新”阶层,当各种“红利”退去,资本收割完毕后,这群人或“下流”或“M型凹陷”。实现阶级跃升是不可能了,这辈子都不可能了,以至于下一代都够呛。“韭菜们”想了想,长得再快再茁壮,也是那么一刀。索性躺好,反正也死不了。有点钱还不够闹心的,买房房跌,买股票股票跌,存银行怕银行倒闭……但也不能都花了,因为还要考虑“老后破产”问题。“不安”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中第二层的安全需求被全面压抑,人就只剩下生理需求了,能吃能喝还能咋的。要什么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要什么自行车?韭菜一旦躺平,镰刀操作难度难免增加。低欲望?还是回归理性?很难讲。
其二,要做一棵遗世独立的韭菜
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观念。主张把个人的独立、自由、平等权利放在第一位。追究自由、独立、平等是没错的,不顾一切地放在第一位难免滑向“自私自利”。看看那些“要自由不要口罩”的,你的“自由”很有可能成为别人的“不自由”。三浦展在他的《下流社会》中做过问卷调查,指出大部分的“下流阶层”强调“自我”,要求社会尊重他们的“生活选择”。《晋书·潘尼传》说:“忧患之接,必生于自私,而兴于有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遗世独立,人是社会的一员,生不生孩子,结不结婚诚然是你自己的选择,无可厚非。但为了让自己过得舒适,为了逃避责任去做这样的选择,总会有别的责任找上你。在社会上混,早晚要还的。必须要说的是,我不是逼婚,逼嫁的意思,我也很理解“下流的心理”。贫富差距背景下,“达者各个独善其身,硬要穷者兼济天下”,怎么想也说不过去。
3.安倍经济的三支箭的效果如何?
作者观点:说起安倍的经济政策作者很激动,指名道姓的骂了一堆人。总之就是安倍的经济政策就是一坨屎。安倍经济的三条策略,第一,异次元货币宽松。简单说就是发国债,促进货币流通,刺激经济发展。作者认为发钱也没人会贷款,因为低欲望,反而会加大金融风险。第二,灵活的财政政策。简单说就是加税去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公共投资。作者认为,公共投资人力不足,增税也填不了财政的大坑。第三、促进民间资本增长,地方创生。作者直白表示:“地方不会创生。”他认为地方政府经历了经济发展期后,跟日本人民一样上进心低迷,不想再自力更生。
个人感想:
其实除了安倍经济三大政策,大前老师把安倍政府相关的经济政策数落了一个遍。鼓励女性就业、零加班费、家庭合并申报、配偶扣除额、法人税等等,无一幸免,逐一击毙。其实,就我浅薄的经济学知识来说,资本主义国家不管怎么做,都无法解决r>g的核心矛盾。安倍的经济政策像一个急诊大夫,只管保命。撒钱是“输血”,灵活财政是“政府吃大力丸”,地方创生是“四肢复健”。其实,2012年开始的安倍经济政策,并不全如大前老师说的石沉大海,毫无动静。比如贸易方面,因为刻意制造通胀,日元贬值,就此减缓出口下滑。2015年贸易赤字缩小为2.79万亿日元,2016年贸易黑字达到6万亿日元以上。股市方面,2013-2017期间日经指数上升了1倍左右。同期失业率达到近20年的最低水平。就 GDP年增长率来说,2013年2.6%,2014年-0.5%,2015年1.3%,2016年1.3%。总体上正多负少。但,救得了病,救不了命。短期有效,结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这两年来日本经济数据又开始整体下滑,加上疫情的影响。失去的日子看样子还要继续失去下去了。
4.大前先生如是说
作者观点:前老师出了以下几个主意。
让1700万亿个人金融资产(存款)进入市场。具体做法是,取消都市中“日照权”对房屋密度与高度的限定,改造房屋。引导1700万亿个人金融资产投入改建。若不想动存款,可以用未来租金做抵押,向银行借贷。
地方决定土地使用方法。地方展开繁荣度竞争。(暗示博彩业和免税区)
回归都心,东京一极集中。没地方住怎么办?参考第一条,往天上建。3层变6层,到时候房子多了,房价还能下跌。人们都住城市,步行就能去单位,多美好啊。
东京奥运会后,把原本打算转为民间住宅的湾区土地,打造成日本的硅谷。因为硅谷能诞生世界级企业是因为“交流场所”发挥了力量。
土地开发遇到产权者阻碍怎么办?改法规,把必须100%同意,改为2/3通过就好了。
人口过分集中于东京,地方税收上不来怎么办?地方可以作为东京的休闲胜地。周末东京人坐电车一个小时去乡下消费,由此东京2/7的GDP会流向地方。
更远的地方怎么办?比如那些因为人口减少面临消失的城市。答:建成观光胜地。搞度假村、宣传“第二人生”、打造高档游客喜欢的设施。
对富裕阶层减税,避免高收入人群出逃。把日本打造成亚洲富裕阶层“最后的住所”。
人口减少怎么办?答:吸引移民。分三个阶段:首先每年引进1000个有充满竞争力的人才,仿照硅谷那样的就行,也不一定都必须IT,只要他们形成集团生态就好。第二阶段,每年引进10万个“侍经济“中的中坚力量,医生啊,律师啊,消防员啊什么的。最后就是根据情况招30万左右的普通劳动者。
取消农业保护,开放市场。从世界上最便宜,最强的国家进口粮食。鼓励农民在海外扩展市场,从农民到农场主。
在教育方面。不要通才,要专才。用毕业生的“赚钱力”来决定大学的等级。减少大学数量,增加技术学校数量。
在政治方面,大前先生坚决反对自民党,认为它是“大政府”,主张强化地方权力。
建立日本人数据库。
个人感想:
对于这个部分,我……只能说:“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看不懂一定是因为我的水平不行,毕竟大前老师随便那个头衔都能让我闭嘴。但……大前老师,您确定您不是“赛博朋克”的粉丝吗?超大型城市,直通云霄的高层建筑,东京夜晚的霓虹灯,混杂着各色各样文化的人群,湾区一抹高亮,那是日本的“硅谷”……
几个问题跟您请教:
说来说去,就是还要用房地产拉动经济呗?没地方盖房子就往天上盖?资本血腥的返场再来一幕,韭菜们是否还能起立鼓掌吗?
用移民解决人口不足?日本是美国吗?有地方住吗?哦,对了可以往天上盖楼。但日本的”内外有别”的文化真的能让彼此过的舒服吗?
对富裕阶层减税,避免富裕阶层出逃海外?您不是很自豪的说日本是世界上财富分配最均等的国家吗?“富人”们以前能交税,为什么现在您没有这个自信了?
农业那部分,我只能说,您厉害。世界上最强,粮食最便宜的国家,您直接报美国的身份证算了。石油、粮食、货币......有您在,日美同盟妥妥的。但您有没有想过,被美国抛弃过的盟友大把大把的有。您就真的不担心吗?
教育就不说了。我自己是做教育的。学生通才也好专才也罢,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年轻人的“心”死了。消费主义把人异化成了工具,当一个人的价值开始用金钱衡量,当日本的年轻人开始用“低欲望”抵抗的时候,您提出用“赚钱力”来决定大学的等级,我看不到逻辑在哪里。先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好吗?让他们知道,他们或许不能去什么超级大公司,或者成为百万富翁,但他依然有亲人陪伴,有政府会管他。他所付出的所有努力,不光是为了赚钱,为了物质。他也可以有社交需求,有被尊重的需求,有自我实现的希望。不必因为无法获得而“被动”地放弃追求。
读后总感:
本书一共由四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下二、三十个“聊天式”小标题,就很“麦肯锡”。行文方面跟《下流社会》那种纯社会学思路的冷静分析比,更加的“慷慨激昂”“指名道姓”,读起来容易有吃瓜的“愉悦”,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缺少数据支持,多是作者的主观观点。或许是因为我的水平太低,不能企及到大前老师的高度,没有任何对大前老师不礼貌的意思,只是单纯的探讨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