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生命册》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5-23 07:42:4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生命册》读后感

     李佩甫在《生命册》里解释了水尽鱼飞四个字。原话这么说:“水尽鹅飞”说的是情感依附,“水尽鱼飞”讲的是生存关系。“水尽鹅飞”停留在物质形态,有来有去;“水尽鱼飞”说的是四维向度,神秘莫测......两则不在一个层面上。“水尽鱼飞”,虽然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句民间俗语,可它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诡异,一种升华后的决绝。

       读到这,我想到的是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的开头,一群海豚飞上天了。

        对于这四个字,他举了两个个例子:

当年,梁五方为了盖房,曾经抽干了一个坑塘里的水。这水里原是有鱼的。那时候,我常常看见水中冒出的泡泡儿,也亲眼见过一群一群的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但真到水抽干的时候,却没有看到一条鱼!也就是说,一夜之间,鱼飞了。

水尽了,鱼没有翅膀,它怎么飞呢?它又能飞到哪里去?不客气地说,我用了将近一生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可我至今仍然没有想明白。

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在咱们的家乡无梁,原本有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那芦苇荡连绵百里,一眼望不到边,好像一生一世也割不完、走不出的样子。苇荡的尽头,有一个大水潭,名为:望月潭。民间也有叫“老鳖潭”的。据老辈人说,这潭有几百年了,从来没有干过。还有老人说,这潭里有一锅盖那么大的老鳖。夏日里,曾有人亲眼见它在潭边晒盖儿来着。还有人说,它会滚动着在岸上走路,已经成精了。鱼就更不用说了,鱼在水中游,在浪花里跳跃、嬉戏,这是谁都知道的。

可是,三十年过去了,整个芦苇荡都消失了,望月潭也干了。可那锅盖大的老鳖呢?鱼们呢?没有翅膀的鱼,飞到哪里去了?

同样的故事,我爸也跟我说过。

其实没有那么离谱,水不是一天干的。如果是水迅速干,鱼不会飞走,我小时候就看见村人干的涸泽而渔的事。

他那个一夜之间,鱼飞了,说得有点玄。

这是《生命册》里第一个警示。

第二个警示,是在小说的结尾,原话是这样的:

我得找到一个能“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

在这里,我告诉你,我不是迷信。我不迷信。我所说的方法,“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不是“梁仙儿”那种,不是凭意念,也不是钱的问题......这你知道的。乡人供我上了十九年学。整整十九年哪!我真心期望着,我能为我的家乡,我的亲人们,找到一种......“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如果我此生找不到,就让儿子、或是孙子去找。

李佩甫在这里似乎是打了一个哑谜。

在我读来,按照高中学到的阅读分析方法,这里有三层能读到的含义。

一,我知恩图报。

二,家乡的事,不是迷信和钱能解决的。

三,问题很难解决,要让儿子和孙子继续。

第三个警示,是对读者的警示。

李佩甫在小说里设置了若干悬念,或者不叫悬念,临时想不起词来,就叫线头吧。

先是在吴总和骆驼的暗号里,突兀的蹦出了,老蔡,梁五方,杜秋月,春才下河坡这几个词。对这几个词作为暗号的解释,贯穿了全书。

另一个线头,是女人梅村。也就是吴总的初恋。

还有一个线头,就是我所说的第三个警示。就是汗血石榴。

这个石榴从出现开始,就是悬疑的,谁也不知道它底下到底有没有一颗人头,这不是普通的人头,是女儿把父亲的人头割下来养石榴的。

这个警示,是警示读者对现实的信任度。你是不相信呢,还是相信呢?你个人认为,人到底坏到什么程度了?这答案只是你自己的答案。

小说的最后说,那不是人头,其实是狗头。为什么是狗头,只是因为女儿给他妈解闷的那个狗死了。但狗头为什么埋在石榴下,是全狗还是只有狗头?作者对这个悬念的解决,其实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而女儿的理由是,她体会过父爱,她问吴总,我有那么坏吗?这个解释有点乏力,如果你看小说的前头,你就觉得这个解释,不是那么有说服力。如果小说最后写明了是人头,就相当黑暗了。作者大概也不想那么写。

小说有个很悲凉的结尾,他的悲凉已经冲掉了悬疑的氛围。这个结尾很成功。

《生命册》里的很大篇幅,写的都是仇恨善良和隐忍。这是平原百姓的特质。

有人评价李佩甫的小说写的是畸人。从表面上看,是这样。但是,要怎么写才能把平原百姓过于隐晦的人性写出来,如果不去拉钢筋,能不能看出钢筋的延展性来?很难说。

在我看,李佩甫主要都是在写人,故事上的加工他是粗线条的,几乎就是一个老套的发家腐败破产的套路。他就是要把他所理解的人说出来,准确说,是百姓。我曾写过,《生命册》就是酒桌上说出来的小说,富有感染力,事情可以是很夸张没谱的,但人必须可信,细节必须有冲击,有悬疑,解答悬疑的关节最重要,这些关节就是百姓的本质。为了把对百姓的解读说清楚,小说不是老老实实的写故事,而是采用复述的方式,小时候老师叫复述一遍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这种写法,小说就有了说的效果,是传统的技法。不是现代小说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