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读戴岱《九尺魔方》有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5-27 11:05:41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读戴岱《九尺魔方》有感
 

认识戴岱老师,是随协会去三台采风,一位个子玲珑的男士,说精神矍铄吧,也算不上,却也没有因为文字的浸淫而气血亏虚,总是笑,笑着说自己以文养家是“堕落”。我们说他是作家里的相声演员,相声演员里的导演,导演里的词作家,他笑着说自己把相关行业都做遍了,末了强调一句:“我有愧,不好意思见你们,我是堕落了的,你们别学我。”

一开始,我以为这就是谦虚,酒桌上的辞令,看完《九尺魔方》,在“后记”里面,他也认认真真地写道——“但那(做签约作家)是为了稿费‘堕落’写作,不值得说”,方知道他不是“谦虚”,而是真正的有些“自惭”,虽然我不懂这“自惭”之感从何而来,能靠文字养家,这不是我梦寐以求的么!但也同时说明了写作在他心中是一件何等崇高而纯洁的事,本不该被世俗、金钱、权力所染指,只服务于灵魂和热情便够了。

我对戴岱老师的初印象仅此而已,因为他的幽默,分享书籍时,特意拿了他的书请他签字,他还是说着“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不住地掩嘴笑,他这个动作也有点意思,像是局促,又像是故意在搞笑。

《九尺魔方》是一部小书,和戴岱老师一样,个子玲珑,三十二开,方便携带,于是上下班不归我开车的时候,我就在车上看,平时有空也看,有一天去医院体检,等做彩超的人实在太多了,在等候厅从十点坐到十一点半,这段时间里,《九尺魔方》陪我在文学的结界中度过了一段平静又有趣的时光。

说平静并不是因为故事本身平静,而是作者的叙述风格不华丽堆砌,也不拐弯抹角,他的文字简单,像一条安静的、回家的路,两旁的风景似乎很熟悉,一草一木都在记忆中,可每天看却又有所不同,偶尔,有一只起落的蝴蝶,偶尔,有一丛靓丽的小花,偶尔,有一缕远道而来的风,偶尔,有一撇惊艳的晚霞。他的文字让人会心地笑、低低地扼腕,浅斟低唱,绝不是让人大喜大悲,气都喘不上来的,他文字中那个为了听闺蜜两口子吵架而给孩子喂奶的小青,被迫社交的作家马丁阳,就像身边认识的人,那么平凡,却又那么特点分明,而两篇带有武侠味道的《梓州遗恨》和《九尺魔方》,虽然写着很久远的事,却像小时候蹲在干婆婆膝盖边,听她讲的故事一样,充满传奇色彩,但又无法指出它的虚构。

我喜欢里面的每一个人物,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人的来因去果,不会因为他是主角而强大到跳出生死规律,也不会因为他是配角,就单薄得像个纸片人,作者用丰富的人文关怀去塑造每一个角色,赋予他们正面的、负面的性格和饱满的人生。我喜欢那个市井又懒惰,却敢爱敢恨的小青,喜欢那个不擅社交却擅言辞的作家马丁阳,喜欢那个识人不慧却一腔侠义的义军首领姚大兴,喜欢那个“漂亮的女人会骗人”的女英雄九里香。

故事的结构像作者的老家——一个属于川北浅丘地带的小乡村。“看似平常的地形”,却因为一个个秀丽的小山包显出了灵气,而“看似平常的地形”早将人诱骗了过去,不到结束的句点就走不出来。

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想用一个什么词来题这篇读后感,那种熟悉又有距离,在过去也在当下,让人平静又让人喟叹的感觉……

我的脑海中一再地出现小青婆家的环境,城乡结合部,有老旧的土房,有新修的平房,平房的周围仍旧是田,又不是纯粹的田,有现代工业文明的气息,比如砸烂的凝泥土、半埋在土里的蓝色塑料袋,还有不再清波滟潋、却被垃圾占据的大坑。出现了马丁阳和他妻子去买祭祖材料的那条街:即将拆迁的平房区,白灰斑驳的墙面,一到三阶不等的街沿,卖着便宜的货品,还有两家房中间黑暗的通道,以及杂驳在平房间的低矮的瓦砖房。

一个像极了五年前我现在居住的小城的边缘,另一个像极了五年前我当时居住的小城的老街。

至于后面两篇文章,即使背景设定在很久之前,我依旧读出了“平房”的感觉。

那是一种起于过往年代,到现在似乎隐匿,实际上依旧存在,且融入当今的感觉,它有时光的沉淀,安静得宛如夏天印在白石灰墙上的梧桐树影,又有时代的折痕,展开一看,里面灯红酒绿、江湖夜雨。

那就是平房,多么常见的建筑,在城市,在农村,谁没见过一条街或者一湾平房呢?虽然城市改建、农村翻新,平房逐渐变成摩天大楼和乡村小别墅,但你看,还在几十年树龄下躲着阴凉的那些平房,是不是每一个门面都充满烟火气,每一片三角梅都风韵犹存,每一个身影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一块碎砖都讲述着一个完整的曾经?

回看这篇读后感,发现自己用了“平静”“平凡”“平常”“平房”四个“平”字,其实归根结底是戴岱老师的文字“平易近人”,就是这个“平易近人”才将人抓在故事里面,看他们哭,看他们闹,自己虽是第三人,却无法置身事外,仿佛是街坊邻里的事,想打听打听、跟进跟进,直至作者打出“剧终”二字在页面,才把心抽出来,看看身边光景,叹一声:“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