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书里大概有两个主要的矛盾:第一,外在的墨守成规的难以改变的制度,或者约定成俗的的行事体系与内心极度追求自由和无所拘束、自立自强,“仗剑走天涯”的想要打破这种世界规则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米娅、伊奇和理查德森太太们的行事风格上。米娅和原生家庭并不和谐,体现在他们父母极度“务实有用的做事逻辑”和米娅的艺术敏感,思维超脱的对美的把控和体悟上。这是两种思维的碰撞,一种是“脚踏实地,也只关注有用没用和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种是“仰望星空,追求着诗和远方的对美的追求和畅想”。这种冲突很普遍,也很激烈。米娅选择了“离家出走”靠自己、也仅靠自己支撑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学业,她不会想着顺从或者折中,甚至对父母是完全的摆脱依附,不得不说,走的很潇洒也很决绝,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内心的冲动,想要去“冲破牢笼”想要做,也许尝试了,也许根本不敢做的事儿。她毅然决然的走了,没有回头,即使是自己入不敷出,艰难做着几分工作也交不起学费的时候,强烈的自尊心和自立感也让她选择了不依靠自己熟悉的任何人的帮助,而选择了代孕,这时她其实还是一个“桀骜不驯”“我行我素”的孩子,自我阅历和对“母爱”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她没想到自己到最后会那么的割舍不下,期间也因为自己的唯一在意的弟弟的离去,在情感上觉得那种自己在意的骨肉至亲是多么的难以割舍。她后悔了,或者说是她没有预料到自己的这种情感,所以她最终选择了自己抚养孩子,实际上却辜负了麦卡洛一家的期盼和感情。这也是后面她会坚定的支持贝比的情感缘由吧。另外就是伊奇的反叛,她从小就不屑于隐瞒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更加倾向于一真见血的打破虚伪和面子,指出事情的实质。她不愿意融入一种自己不喜欢的情景和事情,她会选择针锋相对而不是“和光同尘”,她是凌厉的去毫无隐瞒的亮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甚至最后“误判”米娅的一席话而选择一把大火烧掉了自己家里的一切。她就像那只在牢笼里的那只金丝雀一样,想要冲出束缚于自己的牢笼,她想打破一切让自己感觉被禁锢的“枷锁”,冲出自己周围的令她感觉压抑到窒息的“围城”。当然可以理解,谁心中还没有一把熊熊燃烧的烈火呢?我们文化中更是有许多人物深入人心,每次想和看的时候都感觉一种“想要打破一切的怒从心中起”,就像“踏碎凌霄,放肆桀骜”的齐天大圣一样,就像即使自毁修行也要为爱对抗所谓“天理“水漫金山”的白娘子……太多太多的反抗所谓的权威和世俗成规的勇敢的反抗,虽不能做到,心向往之!
第二个主要的矛盾是:贫穷的亲生母亲对自己孩子难以割舍的母爱,和优渥的养母对于渴望孩子并给予的丰富物质保障和宠爱的矛盾。 贝比是一个生活在温饱线上的女性,米娅当时的情况也算是,她们都做着繁重的兼职工作来支付自己的生活或学业,也都挣扎在崩溃的边缘,米娅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和独立人格促使她选择了代孕来为自己挣得学费;贝比因为怀孕,原本不富裕的生活更难以维持,万般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把自己的女儿给送出去,寄希望有一个好人家抚养她长大,给她比自己现在更好的生活,当时的她已经竭尽了全力,可是已经连奶粉都再也买不起了,把孩子送出去是自己绝境中的锥心选择,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是撕心裂肺、痛彻心扉的选择。虽然从法律上来讲,把孩子送出去之后,抚养权就归州政府,可是从道义上和情感上来讲,她是孩子的亲生母亲,那割舍不断的浓烈的爱意,估计只有为人父母的那些人更能理解吧。那是一种万般无奈的绝境上的选择,我觉得后面她歇斯底里的不顾一切的争夺抚养权的做法,是值得同情和可以理解的,虽然在理性上我也觉得优渥的成长环境可能更适合小米拉贝尔的成长,但是反过来讲,我们的前辈和祖先,难道没有在极其贫困的条件下也养育出很多优秀的子女吗?很多情况还是一个家庭养育很多个孩子。极尽满足的宠爱或溺爱和一个真正的母亲的关爱我觉得还是不一样的,母亲的责任应该是多样的,宠和育,慈和严,放管和规教,甚至是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家风家教,民族大义,行事准则都是不一样的。我一直觉得那种疏于表面的极尽满足的出于责任感和宠爱和真正关心爱护,甚至是谆谆教导,苦口婆心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书中米娅对于珀尔的那种真情实意的关心和照顾,想要了解女儿心情的小心翼翼,对女儿的爱意和愧疚,正是有了爱才会产生愧疚,愧疚于自己没有给她安稳的生活,让她跟着自己颠沛流离,那份情真意切,其实也令人心酸和感动。不得不说麦卡洛太太是十分不幸的,她们支付了金钱和感情,投入了巨大的期望却换来一次又一次的几近于“毁灭性的情感和心灵打击”,即使到最后生活也几近于期望和等待之中,也许接踵而来的还可能是失望,如此循环,甚是可怜!非常非常可怜!其实当初我还想为什么不能有一种 相对平和的解决方法,就类似于现在的“干妈”之类的,双方共同抚养,难道爱真的就是完全的占有和排外?也许她们还是有一些自私的,还是更为自己考虑了,想着别人还能在生育,可毕竟谁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谁都不是谁的替代品,自己的这种“长痛不如短痛”的决绝间接上也导致了贝比的更为勇敢和疯狂的捍卫自己母亲权利的做法,还是觉得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同理心呢?为什么只局限于关注于自己的这个小家庭呢?我也发现一些没有孩子甚至相对于对自己孩子更关注于其他群体的值得尊敬的前辈,就像我们的人民总理——周总理,就像《人世间》里面的周秉义,就像关注艾滋病特殊群体为他们办学校的郭晓平院长,就像收养很多孤儿,特殊群体的更多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国外当然也有,奥黛丽赫本晚年也更关注于公益,茜茜公主出身皇室,受尽宫廷礼仪,也是一入宫门深似海,来世莫嫁帝王家的煎熬,最后也是选择关注更多的群体,寻找另外的人生价值,有很多种活法和选择,非得把爱焦聚于自己的小家庭上吗?何况自己的满足很可能建立在另一个家庭的痛苦之上。
有一处也很明显的能感受到里面的文化的碰撞,贝比的辩护律师艾德·林的辩护,气势十分咄咄逼人,里面的立足点基本上是小米拉贝尔能不能接受到足够多的中国文化,中国习俗的熏陶。当时觉得这个点很刁钻,作为中国人,感情上就会认同应该留住我们的文化的根,但是心里也会莫名的有些反感,所谓文以化人,环境会改造人,在异国他乡真正能独立特行的人,少之又少,米娅和伊奇她们的那种独立和文化上真正的独立还不一样,甚至是本质上的天差地别,西方文化对这两种的态度肯定不一样。为什么作者最后安排贝比回国了,我觉得也另有深意。
里面两个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理查德森太太和米娅,也算是性格上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吧。旗帜鲜明的讲,我不喜欢理查德森太太,但是也理解她的做法,她可能是大多数人的常态甚至是有意无意的都有的状态或者某种侧面状态,就像我们现在想要挤破头的考进公务员不也是为了追求稳定和优渥吗?甚至也为自己的自尊心和社会地位,我们谁又能遵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和职业底线?我们谁有对别人的隐私做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尊重?我们谁有不是以自己所谓的善意来有些满足于自我的崇高去帮助,甚至行为上有些“施舍”的帮助别人?谁又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去细致入微的考虑?去照顾别人的尊严和想法?谁又能毫不索取的无私的帮助别人?谁又能真正的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特别是底层的劳动者?谁又能抛开立场和感情,严格的恪守执中,不偏不倚的就事论事?……她是一个有这明确地阶级立场和环境造就的一个活生生的人,虽然很多时候让人心里不舒服,厌烦,可细想难道我们身上就没有一点她的影子吗?我们不能严于律人,宽以待己。挥舞着道德制高点的大棒,肆意的审判着别人的行为,然后对于自己的行为选择性忽视,或者找理由谅解。更多的多一些理解我觉得会更好吧。反观米娅,我也旗帜鲜明的表明我的欣赏和羡慕!但是这更像是一个完美的人物,虽然她身上也有没有遵守契约的“污点”。她对美敏感,想法奇特,天马行空,不按常理思索,喜欢打破常规,喜欢独立特行,喜欢走常人没有走过的路,走别人不走的路。她也叛逆,更勇敢,同时也更感性,对弟弟感情真挚。对启蒙老师和学校老师心存感激。她独立自强,吃苦耐劳只为热爱,她敢于说走就走的断舍离,她做到了大多数人敢想不敢做的诗画和远方,她有过不成熟的选择和违反契约的反悔,崩溃边缘受过德莱尼房东太太的“对女儿般”的照顾和爱怜。她对艺术执着,从不重复创作;她善良,对待伊奇和莱克西就如对待女儿珀尔;她敏感,小心翼翼的在房东家里观察者自己的女儿;她具有同理心,对莱克西的遭遇,礼貌而周全的守口如瓶;她包容体谅,对珀尔最后的不理解和对这里稳定生活,实质上感情上的难割舍实言相告自己的无奈过往;她感恩,最后离别给自己的房东太太家留下来画作为礼物;她得体,走时候收拾的干干净净,一如既往;她勇敢却守底线,带珀尔重新面对未知和无尽的变化,却知法律不允许带上伊奇……她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也还是一个真实的珀尔的妈妈,伊奇亲近和想要成为的人,莱克西相信并且依偎的人。同时对于我们大多数她也是一个幻想中,超越现实,挣脱束缚的理想中的人,是我们大多数人可望不可即的人,是一种希冀,是一种信仰,好像是一个自由的符号,是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
文章以一种先给你结局的手法制造悬念感,然后再徐徐展开,一层一层的把事情的原委交代清楚,很多伏笔和悬念到后面会有对应的解答,整体上还是很精巧的,但是总觉得意犹未尽,已一种开放式的结局让读者的思维思考未来的走向——麦卡洛太太会找到另外的孩子做自己的抚养对象吗?理查德森太太会找到自己的女儿吗?她会改变自己的做事逻辑和思维方式吗?她们的关系会如何发展?伊奇会找到米娅吗?她们后续会发生什么?穆迪会和珀尔和解吗?崔普到底是处于真心还是只是青春期荷尔蒙的冲动和新鲜体验,亦如穆迪所说的只是对自我认知,表层性格的面具下的尝试突破?莱克西会如何面对自己的未来?
也许一切正如生活,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对未来,一切还是白纸一样的未知,一切又都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