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幸福生活的秘密》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8-06 08:50:06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幸福生活的秘密》读后感


1.偶然看到的一本书

      前几天在书店逛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这本叫做《幸福生活的秘密》的书,作者是克里斯托夫.安德烈,看上去不是很熟,但是如果提到他写的另一本书,或许我们会恍然大悟,啊,原来是他呀!那本书就是《恰如其分的自尊》,我记得以前樊登老师也讲过这本书。作者好像是法国人,心理学、神经医学方面的专家,也是一个这方面的畅销书作家。我为什么忽然会被这本书吸引了呢?因为最近一段时间都在思考着幸福这个主题,没想到能够碰到一本关于幸福的书,那一定是要看一看的,这样或许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幸福的底层逻辑。

2.沙龙上关于幸福的探讨

      我想起了七月份的时候,大致是七月中旬在素叶茶舍,我主理了一期沙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在探讨“幸福”,幸福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大家其实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思考,这就对了,因为这不是一个科学的可以实证的东西,它是一种比较主观的感受性和体验性的东西,所以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我们还是形成了某些共识,那就是快乐不等于幸福,快乐是一种感受和情绪,但是有的快乐炽烈而短暂,这显然和幸福的表现形式还是不一样的。

       我记得当时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幸福需要一定的物质托底,但是也并不一定需要太多,不过至少要保证生存是没问题的,不然时不时地就会受到某些持续焦虑的困扰,信息流-感受流-情绪流变得很紊乱和焦躁,这自然是很难实现幸福的。幸福需要一定的精神上的积淀和阅历,尤其是需要一些振幅和跨度比较大的体验性经历,就好比你出生在23度的环境中,这是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温度,但是如果缺少对比,你不会感觉自己正处在人间天堂之中,你会觉得稀疏平常,直到某一天,你到了一个零下20度的地方或者50度的地方,这个时候你才知道自己的出生地有多舒适和幸福,这种具有一定振幅和跨度的体验能够塑造我们的“判断力”,使得我们有了一定的对比“锚点”,从而不会变得飘飘然,总是一天生在福中不知福,其实很多出生太高位的人并不比普通人更容易幸福,因为他们从小就养尊处优,幸福的感受“阈值”或者“门槛”很高,以至于什么样的美好体验给到他们都是平平无奇的,内心很难起一些波澜,这就是因为缺少一些负性体验的缘故,长期生活中温室里,总觉得这个世界都是这样,自己也就感受不到自己的幸福了,而且因为底子太高了,感受性的输入边际效应递减,在他们那里,无论输入怎样的美好体验都是乏味的,所以这样的人群未必就是幸福的,所以可以看到他们总是在不断寻求更多的“外在刺激”体验,从而能够给他们带来更高的一些巅峰体验,但是很遗憾,这将是越来越难的一个操作,所以某些很有智慧的富人又开始转向“向内求”,寻求精神世界升华的新赛道,在这条路上,又将找到一些新的自我。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出生高位的人,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忽然有一天风云突变,跌倒了谷底,那个时候他开始真正地触碰到了现实的生活,负性体验开始了,其实这种经历也未必是不好的,这反倒可以帮助他降低幸福的“阈值”,感受到一些过去感受不到的幸福体验。

      幸福到底是什么?其实很难说得清楚,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说,幸福是一种持续性的在本能和情绪得到很好的抚慰的基础上释放出来的一种淡淡的满足感,以及一种心智带宽负载很低从而释放出来的一种神经上的松弛感和舒适感。它就是一种感受和体验,但是是比较稳定和持续性的,它是一种历经了波澜坎坷之后,内心的力量有所增长,从而渐渐有了某种宁静和笃定的神志状态。

3.四种幸福类型

       好的,接下来回到这本书的内容,就说一下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吧。作者将幸福分为了四种类型,分别是:行为的幸福、满足的幸福、掌控的幸福、宁静的幸福。

       如何理解这四种类型的幸福呢?我想接下来分别整理一下关于它们的思路吧。

       首先是行为的幸福,或者说行动的幸福,这种幸福是来自于【动态的】、【外在的】体验,怎样理解这种幸福感呢?有些人喜欢通过行动来获得某种良好的感受,尤其是比较喜欢和人互动的偏外向型的人,然后他们往往是通过一种行动中创造出来的外在的感受和体验来获得存在感和幸福感,这是一种很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幸福感,但如果走向极端就会变成缺点,也就是在静下来的时候有点不知所措,而且因为很多体验都是在向外求,所以也容易忽略自己内在所能够感受到的那些美好,缺乏通过宁静的、内省的方式来创造出一些幸福感的能力;

       其次是满足的幸福。这种幸福来自于【静态的】、【外在的】体验,如何理解满足的幸福呢?静态就意味着不需要通过某种持续行动就可以获取这种感觉,而外在就意味着这种满足感还是来自于外在的某些刺激或者对于自身某种本能和渴望的满足,比如我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吃着冰淇淋,这满足的是自己的食欲,又或者看到了朋友对自己的赞许或欣赏,这满足了自己的自尊的渴望;又或是收到了一个心仪的礼物,等等,满足的幸福是一种很常见的也很主流的幸福感,不过如果走向极端化也会变成一种缺点,它有点强调外在的刺激,还是一种向外求的幸福寻求方式,如果外在的刺激停了,或者自己的本能欲望没有得到很好的安抚,那么幸福感就会丧失,而且执着于满足也会使得自己过于倚重对自己本能欲望的抚慰,从而会陷入享乐主义的漩涡之中。

       第三是掌控的幸福。这是一种【动态的】、【内在的】体验,这种幸福感比较好理解,就是我们所说的“心流”体验,当我们沉浸在某种动态的过程中时,我们会处于某种忘我状态,那个时候我们会源源不断地感受到来自这个动态的过程的内在性的体验,比如打了一场球、做了一次爱、唱了一首歌、完成了一项冥想活动……我们整个人都沉浸在那种动态的体验当中,暂时忘记了环境忘记了各种各样的外在的评判和审视,此刻我们的自我短暂地消失了,我们涌入了一种过程的洪流之中,直到结束,我们才恢复了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这是一种很不错的幸福体验,不过太过极端的话也会出现一些弊端,比如过于自我、自私,专注于自身的忘我体验,不太体贴环境。

       最后一种是宁静的幸福。这种幸福是一种【静态的】、【内在的】体验。这种幸福感看似简陋,实质上是要求非常高的,一个人能够在宁静之中获得源自于内在的幸福体验,这不是一颗躁动的灵魂能够做到的,它是静态的,不需要和外在的世界发生强烈的交互,就能够拥有一种源源不断的内心里的宁静和笃定,我想,这是一种“境界”上的幸福感,很多出世的、喜欢远离喧嚣的智者就比较倾向于这种幸福感。不过走向极端也会变成一种缺点,那就是过于无欲无求,内心缺少生命的活力,有种寂灭感。

       好的,这就是作者的四种幸福类型,如果用现在的语言简单地归纳一下,我觉得可以这样去理解它们,分别是:入世的强者型幸福、小确幸、心流、出世的智者型幸福。你看,其实幸福感是很丰富的,每个不同类型的人都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幸福体验,而且这四种类型的幸福体验往往是交织的,有时候我们在工作上获得了行动的幸福感,吃了美食获得了一点小确幸,然后和朋友一起去打了一场壁球获得了心流体验型的幸福感,周末参加了一场24小时止语冥想,在宁静中获得出世的智者型的幸福感。幸福的人生往往就是不断在用多种多样的幸福感编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美好体验。

4.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幸福之路

       在各种人生追求排序中,幸福是最重要的吗?不一定,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就拿上次的沙龙来说,高老师就说他并不太关注幸福与否。只能说很多人渴望着幸福,但是也有的人更渴望的是功成名就,或者责任感,又或者满足自己的欲望,等等等等,就和人生的意义一样,没有标准答案,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

       如何理解人为什么会寻求幸福呢?我想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以及“系统与生活世界”这些概念来辅助理解,当人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的时候,这个时候人是系统中的一颗螺丝钉,是一个庞大的机器的零部件,这个时候人的感受和情绪等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工具价值有没有提升效率,有没有很好地去实现系统或组织的目标。而当人从系统中出来,回到生活世界时,这个时候的人是目的本身,Ta有着自己的感受、情绪,有着本能和欲望,这个时候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而在生活世界里,幸福才成为了一种具备可能性的体验。

       幸福是一种很个人化的、主观的体验,所以,幸福这种东西也不能被规划和设计,在20世纪,纳粹的兴起、苏联的崛起以及中国的计划经济等等,都有着某种“理性的自负”,这种理性过于膨胀以至于认为可以通过某种顶层设计的方式来实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幸福,这其实是一条很荒谬的道路,最后也遭到了失败。

       这给了我某些启发,每个人要走的路,都是具备着多种可能性的,没有一条先天就存在着的、被定义好了的或者有待去发现的路径,每个人要实现的幸福也是类似,没有千篇一律的、先天就预设好了的幸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它是我们在对生活的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成长,不断试错,慢慢地形成的一条弯弯曲曲的人生之路,这条路上有着我们对于人生意义发问和寻求,有着我们对于幸福的追寻,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误入歧途,甚至从迷失之中又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是的,每个人的幸福就是这样,它是很具体的、多样性的、动态的探索着的一个过程,它是人生观的一部分,没有标准答案,就像每一棵树虽然都向上生长着,但树与树之间却有着各自的风格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