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未来是湿的》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12-23 09:26:34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未来是湿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NO.01

简要

《未来是湿的》,又称《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讲的是一个人与人之间通过互联网工具能够快速联系的世界,这些工具的诞生使得这个世界更小,时间更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湿”,同时更反映着网络世界当中的无组织力量的扩大。

NO.02

摘抄

1、任何成本都会造成某种壁垒,大多数传统媒体的高成本则造就了这种高壁垒。

2、那种可以实行的最为严厉的惩罚,就是将囚犯单独监禁——即便是在监狱这样一个严酷和稀薄的社会环境中,把人完全同他人隔离开来,也是一个更加残酷的举措。

3、如果每个人都做新闻记者,则新闻记者的特权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法律漏洞,没有一个社会能够承担。

4、即使在一个被媒体充斥的时代,人们也渴望真正的人类接触。

5、共识的认识具有社会性,往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每个人都知道某件事,二是每个人都清楚别人也知道这件事,三是每个人都知道别人也知道这件事是人人都清楚的。

6、小型群体的核心特征在于其成员可以更加紧密的互动,因为小型群体比大型群体更容易支持密集的社会交往。

NO.03

感想

《未来是湿的》是美国克莱·舍基09年出版的一本思考互联网时代一些变革的书,即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把原名译成未来是湿的,既抽象,又形象。

在这本书开头就阐释了,未来为什么是“湿”的。湿的概念是1988年鲁迪·卢克在他的《湿件》中第一次提出的,这里的湿件和硬件、软件相对,在前现代时代,社会按硬件方式组织,现代是按软件方式组织,而未来是按湿件组织。硬件是实实在在的,软件开始编码化,而湿件,内化到人脑之内,是知识、信念、才干。人与人之间的“湿”,也和“干”相对。干,类似于在机关、在工厂中,人与人是依靠制度而强制在一起的。湿,即凭借着缘分、感情、兴趣而聚在一起,饱含的是对人性的真诚关怀。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讲人情,讲仁义,但在工业时代到来后,高楼大厦和各种制度让社会变干了,现今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与人联系在不断加强,人们在网络上追寻兴趣、形成组织,社会将再度变湿。

而为什么互联网革命的发展会带来一个湿的社会,就要从组织形成的改变开始说起。传统中组织群体行动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它必须需要管理的存在,而且是组织群体越大,相应需要的管理人员、管理费用越多,付出的成本越大,所以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科斯地板”,这一地板存在,限制了很多群体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有个关于组织的重大问题:一件事情最好是由国家来指挥进行,还是按市场的方式组织进行,最生动的体现就是我们立国初对于国家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抉择。而这个问题背后有趣的点是它反映出一个现象,人们默认人不能做自我集合,只能在市场和国家管理之间做抉择。之所以说互联网带来变革,正是因为改变了这一点,人们开始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自我的集合。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人与人沟通的工具,它打破了交流上的时空限制,其便捷度远超面对面的交谈和历时很久才能到达的书信。在互联网上,由人自发进行的行动第一阶级的是共享,小从一组照片、几句语言,大到系列报道、专业见解,分享对于个人是没有难度和成本的,所以吸引着很多用户参与。第二阶级是协作,协作比共享难是因为需要改变个人行动与他人同步,但带来的结果也更深远,协同生产最著名的例子是维基百科,在坎安宁的提头下,维基百科以用户参与编辑、修改的方式成为了现今访问次数最多的网站之一。第三阶段是集体行动,这要求一群人共同致力于做一件特定的事,在一件公共事件发生后,信息的传播改变的公众反应的范围和力度,所以带来了波士顿教士性侵儿童案的转变。

在这样一些自发群体行动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组织的形成变得更加容易,组织成本变小,科斯地板失效,在传播更为便捷的情况下,政治对于信息的管控力变弱,终止一个组织的成本反而变大。这背后带来的一些影响包括大规模的业余化、原有社会契约的改变,和先出版后过滤的生产逻辑。

在我们思想默认了一项技术的存在的时候,变革悄然已至,对于如何面对这项变革,在书的结余部分作者有一个很好的总结,现在的我们就像坐着皮筏,沿着由技术环境决定的路线飞流直下,在这种速度下,是很难以控制方向甚至调转船头的,我们能做的,不是决定最终要去到哪儿,而是在去的过程中,扶好坐直。

全书不仅揭示了在互联网时代当下和未来的社会是怎么样的,最妙的是详细阐述了这背后形成的逻辑,其间还穿插了事实案例和各种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专业概念,在学术性与趣味性融合,不愧为互联网思维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