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洋葱阅读法》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12-28 09:14:19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洋葱阅读法》读书笔记

《洋葱阅读法》,作者彭小六。读书不要图一时之快,每囫囵吞枣地读完一本书后,便不由自主的这么告诫自己,但屡也不成功。或许是好奇心使然,自己成了一个在书里打转的陀螺,不愿停下来。因此也像狗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

这本书之前就知道,今天偶尔翻到,放下手头其他书,先读这一本。第一次尝试在微信读书中做笔记,本以为效率会更高一些,其实不然,自己整理版面又花了不少时间。不过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复习回顾的过程,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以后熟能生巧或许会更快一些。

在微信读书中随时记录想法,还是非常方便的,记录的过程中也会迸发出一些其他的想法,有时索性天马行空来一个意识流的记录!

本书共七部分,内容包括阅读的大脑、碎片阅读、快速阅读、阅读卡片和笔记、主题阅读、深度阅读,还有阅读和变现。

卡片阅读:做标记,收集整理卡片,建立卡片图书馆,输出和转化,尝试应用和实践。

主题阅读:主题越具体,越容易建立框架。留意和收集框架性的内容。只有不断去识别框架、认识框架,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深度阅读:分为三个步骤——“练兵场”。“练”指的是寻找联系;“兵”指的是发现冰山,寻求概念背后的底层规律;“场”指的是多场景练习应用,知道概念后如何使用。

如何把一本书变成一节课:一节30~60分钟的微课要讲3~9个概念,把这些概念讲清楚,就可以形成一节微课。
只要有些阅读方法的人,阅读文章目录也大概知道如何去做,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跑出大多数人所了解的范畴,不过有一些好的观点、主意和方法,值得记录下来。

一些好观点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行动远远比知识更有价值。
适用于任何事情或工作的金规则。但好奇心驱使,自己更愿意去获取新知,却不愿实践。为了一时之快,也更愿意不停的读,却很少停下了思考,虽然也明白每次读完花点时间,写一写读书笔记,可以让自己对书的内容会有更深的记忆或印象。
时间管理的本质就是精力管理。对于每个人来说,时间的概念都是一样的,隐藏在时间背后的就是精力。

是的,时间管理再好,如果没有精力去做,也是枉然。
在生活中注重用故事去说服别人。

写文章也要注重用故事去说理。“爱听故事是人类大脑的结构性缺陷,本质上,人是理智和情感的混合体。人的思维活动既有基于客观证据的'冷推理',也有基于情感的'热推理'。”(摘自《写作是门手艺》)
人的大脑喜欢视觉化的信息。

如“只要抓住机会,即使能力不高也有可能成功。”这句话很早就在坊间流传,小米总裁雷军把这句话换了一种说法,使它更具画面感:只要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视觉化表达。

写文章要有细节,有画面感,这样才能吸引人,当然画面感展现的是人的想象力。
阅读的幸福不是读了很多书,也不是读书速度有多快,而是把原来不懂的东西搞懂,原本纠结和迷惑的问题豁然开朗。
阅读新解读,以此为阅读初心。
不管多大的目标,只要你试着去拆解,都会变成一个一个具体的可以实现的小目标。
这样的话总能给人信心和力量。
这个世界曾经帮助过我的,我将同样帮助这个世界。无论是选择哪种方式都没有错,但在做这些选择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问问自己,这个选择是不是我们真正喜欢的。
写东西要有一份助人的心态,而不能自顾自地写。读书笔记,也可以写得更完备些,给别人带来些帮助,而不是自娱自乐!
一些好主意

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料的人,试着把你的“料”分享给别人。

如果你找不到真正有趣的事,你的行动就会变得无比艰难,你也就很难变成一个有趣、有料、有种的人。 

自己总是缺少这份清醒,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样的问题,或许是因为不想给自己太多的约束吧。
每天按照公司的要求和规范工作,因此在自己可以掌控的时间里,更愿意不受约束。当然这样的结果也就如同田野的杂草,野蛮生长。或许更应该专注一些。
行动源于兴趣的驱动,你可能看了很多方法,但不去实践,那谁也没有办法。这也是在说我自己。
2023年计划专注于兴趣,系统学习,经营好公众号,享受书写的快乐,看公众号里的文字慢慢积累,闲暇时回读这些文字,享受回想的乐趣!
如果你能积累33张卡片,基本上你就可以写一本书了。

这是什么概念?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很多书是知识的搬运,从这里换个马甲搬到那里。当然存在即是合理的,自有其价值。通过写来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对安乐死怎么看?如果规定闯红灯要判五年有期徒刑,是不是就不会有人再闯红灯了?这是不是一条有效的法律?究竟要不要买房子……
这样的问题自己思考还是太少,也缺乏思考的框架,如果认真去思考,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我想自己的思维能力肯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碎片阅读”实际上就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以自己碎片化理解的方式去学习碎片化的内容。

碎片化时间学习碎片化的知识,一个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新主意。
他(李笑来)谈到自己在写作的时候,每天会列出六七十个概念,然后尝试在一年的时间里把这些概念讲清楚,在写这些概念的同时自然也会有一些新的概念冒出来。所以他在一年里只要面对这些概念并找到诠释的方法,基本上他的文章或专栏就有了雏形。

当你知道的概念越来越多,你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见解也就越来越多,你就会发现你看问题的思路、层次和角度越发通透、有深度和广度。

李笑来老师的写作方式。收集概念,阐释概念,通过概念进行知识的链接,然后输出,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一个概念和生活应用尽可能连接,这样才能把一个概念讲得透彻。
概念融入生活。
只有站在知识的源头,分享给别人的东西才是最新的。
寻找知识的源头。
一些好方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输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输出是你把大脑里的记忆发到朋友圈,或者你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所做的笔记、所写的便利贴。
每本书都有其价值,读了便有些收获,可以随时这么记录下来,整理成合乎逻辑的文字。
输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倒逼学习,也可以让思考更深入,思维也会越来越开阔。
通过分享、写卡片、写笔记、再读一遍等反复处理信息的方式,才能把这些内容变成长期记忆。
掌握一些知识,也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只是大家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重复,然后记住一些内容,或许因为这些内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改变。
看到一张很有趣的图片,或者是看到别人对一本书的精妙解读,我都会悄悄记录下来。
这样的方法,其实大家很少说,但是确实非常使用的小技巧。
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这也是一种读书方法,带着问题去读,只读自己需要的。
小马宋是一个在营销界非常有名的文案大神,他在《从锅炉工到创意总监》中写到了自己如何通过这样的碎片化方式进行学习,比如他收集了十年来两万个顶尖的创意作品,然后分门别类地整理成了十个PPT,反复看了很多遍。然后又收集了世界上最经典的文案,把它们全部抄写一遍,其中的大部分文案都能达到背诵或者复述的程度。而在他做广告的六年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保持至少要阅读十个广告案例的状态。
学习经典知识,内化知识,然后形成自己的想法,大部分普通人的路径,就看谁真正做到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已经不再要求我们记忆太多东西,记忆和检索等线性的能力完全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完成,人类需要加强的能力是理解,是学会把知识进行判断和融合。
一旦你学会从书中整理素材制作读书卡片,就要坚持每天做读书卡片。读书卡片比文章更好写,写文章需要准备很多内容,而读书卡片的制作非常简单。不要小看读书卡片,如果每天能搞清楚一个概念,通过一年的积累,我们可以把关注的某个领域所有遇到的问题、不清楚的内容全部解释清楚,我们的专业度也可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应该经常整理资料,这样才能充分裁用资料,也才能引发自己的一些思考。自己对卡片疏于整理,一股脑都存在浮墨里,只有通过搜索找到相关信息,没有很好挖掘这些资料的价值。

来自刻意练习的主意。不停地写,才能不断提高。找到需要写的内容,每天写,进步应该会更快一些,可以从概念着手。
九宫格笔记本:在进行主题阅读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实际就是通过一个一个的概念去延伸,每个九宫格里的概念都可以形成一个主题方向。利用我们的九宫格笔记可以把某本书拆成9个格子,也就是说至少要拆出9个概念,从中挑选3~5个去跟别人讲解和分享。
一些摘抄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思考方法和心智模式,无论我们如何学习,本质上我们的心智都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个人成长方面,特别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关注技能和方法,更要注重心智模式的学习和提升。

我在阅读的时候会提炼重点,之后会加入一些个人的观点,然后再去重构一遍内容。这个过程结束后,你就会发现你对这些内容处理了三遍,而这三遍处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复,因此这些内容在我们的头脑中就深深地扎根了。

当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之后,可能我并没有读完一本书,但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比读完10遍书的人都要深入。这种状态,呈现出来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别人眼里,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读书不在于读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成甲《好好学习》

李笑来老师在书里说,如果一个人是操作系统的话,那除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论,我们的核心其实还是概念以及概念的关系。比如,你怎样理解金钱、阅读、学习、自由、爱情、努力,这些概念看上去很抽象,但正因为抽象,所以每个人对它的理解都不一样,当我们去行动的时候就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
稻草战略是以小搏大,一点一点去换;冠军战略是尽可能在一个细分领域突围成为第一人;抽签盒战略是不要怕失败,多做尝试,找寻自己擅长的领域和自己的天赋所在。
一句喜欢的话
没有人会告诉你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只有自己去读天下书,走万里路,你才有机会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