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东厂观察笔记》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11-26 08:42:44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东厂观察笔记》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文化和历史底蕴非常厚重的小说,可以说作者是查过相关资料的,并没有天马行空的想当然。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现代历史学女博士运用十年的时间研究并撰写了关于大明朝时一个宦官的传记,奈何在传记出版的那一日她好巧不巧地穿越到了她潜心研究的那个时代,她的思想本是和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所以她原本是打算以一个看官的姿态浏览完那个人物的一生,并补缺她研究时的疑惑,但经历到最后,主角看开了,看官却不甘了,她不甘只为他做身后名,她也为他做了生前名,从人文入手撕开的历史口子最终改变了主角的命运,结局是he,看到有评论说结局逻辑不符,但我觉得这样很好,我认为作者像是把自己代入了,不甘的不仅是杨婉,也是作者,这一点完美中的不完美也正好区分了小说与历史。

为什么说有的小说我们读一章就读不下去了,而有的小说我们却久久走不出来,最近看了演员热衣扎的一段采访,她说:“好本子一定会出好角色”,我个人非常认同,这部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很饱满,作者并没有因为某个人是配角就寥寥几笔带过,我觉得这就是作者对自己作品以及观众的尊重吧,回到开始那个问题,为什么我没能轻易从这部小说中走出来,我觉得在这个碎片化的网络时代,我们接收的信息来的快去的也快,一部好的作品想要留住观众是需要钩子的,这部小说留住我的有三点:

首先是作者描述的大明朝时期官场上的政治博弈,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惊心动魄,真的是非常精彩,没有一味地放大主角身上的光环,符合历史背景;第二点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女主现代思想和封建时代给她带来的枷锁之间的博弈,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情感之间的平衡,而不是像其他小说一样更多注重对话,心理描写往往更能体现人物的成长;第三点是对于日常小事的叙述,不是平铺直叙,不是清汤寡水,平淡之中带有温暖,全书前后呼应,杨婉无论有没有记忆,遇到邓瑛她想做的从来不是改变,只是陪伴,想让他吃好,喝好,睡好,爱惜自己,给他希望。

全书有一个词共提到了三次,频率不高,但却吸引了我的注意,解构主义。这个词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用于建筑领域,后来逐渐被理解衍生到其他领域,事实上这个意识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在《道德经》的开篇,老子就提出了“作为本体的存在”与“作为语言的认知”之间的不对称关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早已指出了存在与认知之间、意识与表达之间、语言与意义之间一系列的不对称关系,而这正是解构主义理论的最原始的起点。【1】杨婉的博士论文《邓瑛传》也正是解构主义视角下的那段历史,历史研究是要客观的,但史料往往夹带着社会背景下上位者的威严和下位者的妥协,所以需要后来人无穷尽的考证。当历史的连续性或权威性突然呈现断裂,这种断裂会彻底粉碎历史的神话,进一步研究会发现,所谓历史并不是作为知识和理性的一成不变的背景而存在,它说到底,只不过是一堆任人宰割的记忆的残片而已。

“小说家和历史学家同样在描述历史,其区别在于,历史学家所依靠的是资料,而小说家则依靠个人的记忆以及直觉式的洞察力。小说的作者更关注民间记忆,更关注个人在历史残片中的全部情感活动,,更关注这种活动的可能性。”处江湖之远的民间记忆,往往是庙堂魏阙鞭长莫及之地,它是未经驯服的“野”史,也是尚未整编的“稗”史,某种意义上,它是历史存在的丰富可能性,是一种历史能动性的变量。民间记忆往往是个人记忆的汇集地。【2】杨婉发现的裂口在于内阁大学士杨伦在邓瑛死后为他亲提了“致洁”二字,所以她才大胆地从这个角度入手去研究这个充满了诟病(争论)的人物。

言归正传,解构主义之所以吸引眼球,在于当下有人将它和历史虚无主义混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和趋势,我们知道,当下我们所处的环境只是相对安全的,硬实力我们有明确的数据显示位列前端,可即使这样,仍然遭到了“战忽局”的恶心,那么反观软实力呢,这是个极容易参水的领域,可见文化渗透真的是细思极恐,美国对自己国人宣扬的“政治正确”可谓是洗脑成功,我希望我们不能只把这当成个笑话来看,觊觎我们的那些国家所造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谣如今就渗透在我们日常所接收的信息当中,所以在辨别信息时我们应当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一味地复制粘贴。

总之,我们可以从解构的角度研究历史,但这只是多了一个方向,并不是背道而驰,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历史这一面铜镜永远可靠!

      [1]张清华.论《蝴蝶》的思想超越与语言内省——一个历史的和解构主义的细读[J].文艺研究,2015,(06):5-15.         

      [2]蔡志成.双重书写:解构主义与新历史叙事[J].人文杂志,2011,(01):88-95.        

收藏语句:
#我今日虽身死,然清魂不肯去,望吾血肉落地,为后世人铺良道;望吾骨成树,为后继者撑庇冠

#这无疑是何怡贤和整个内廷宫人们长期磨合出的相处之道。像一种扭曲的“亲子”关系,用“恩惠”强迫“子女”屈膝跪拜。但就是这样的行为,在那个年代的内廷却得到了包括姜尚仪在内的几乎所有人的认可,更令杨婉难受的是,他们认为邓瑛是一个异类,所受之罪,皆是应当

#但人心的缝隙就像一架巨车的关节骨缝一样,偶尔响那么一声,便能抖落无数的尘埃

#她顿了顿,又添道:“是当世之人的喉舌,后世之人的笔墨”

#杨婉,恐惧是正常的,不准沉沦,这是两本完全不一样的书,做学问的人握了笔,就一定要写下去

#邓瑛的目光温柔地落在杨婉身上,“千罪万错在身,虽欲辩而无方,唯私慕杨婉一罪为真,因此一生所受责罚,邓瑛无不甘之处”

#天子脚下,天寒地冻

#作为“人文”的一部分,这种身份包容,并不能算作思想萌芽,只存在于师生两代人情谊之中。可对于邓瑛而言,那是“文心”的印证。

#风卷尘起,从北面扑下,掠过金水桥,几乎迷人眼目
#不管我邓瑛,有多不喜欢自己,只要婉婉喜欢,我就会好好活下去

#她足够了解邓瑛,所以才不曾用人文主义的耀光去捅穿他那一身陈旧的修养,在杨婉身边的邓瑛,仍然拥有一个润如良玉,完璧无瑕的时代灵魂,和杨婉在六百年之后翻拨尘灰看到的一模一样

#你和邓瑛都是读书人,邓瑛以文心发愿,终生不渝。你手上握笔如心上悬刀,一样可敬。你们可以,那我也可以,只不过我要和你们走不一样的路

#观察,记录,然后为寒瘠之名,披一件寒衣
#寒冬寂静无边,然而无数细微的福报却从四面八方向他行来,老师的不舍,挚友的情谊,对手的敬意,都令他由衷地开怀


#我只是希望,我能化身一座桥,不为渡人,只做你们身后的一条后路。姐姐,我虽生而绝望,但我活着,一定要给人希望

#虽然人生若逆旅,但为行人,莫不畅快啊!

#相识几年,我无所赠,仅以诗文相送,愿姑娘暮雪时可归,是归途雪静,一路平顺。

#邓瑛,我对大明朝所有的谦卑,都源自你的谦卑,你不对我自轻,我才肯自尊

#不论是纸上的历史,还是眼前的现实,都没有违背历史的规律,只有人心是造成错漏的根源

#杨婉曾经谨慎地认为,不该让后世的文明过早介入。毕竟颠倒时代观念,对过去的人来说相当于建立空中楼阁,没有落地于当下的基础,陡然爬上去的人,最后必然会被摔死。

#君子死节,也是铸刀跪呈,让世人杀他

#回顾时如大梦一场,梦醒时仍有寒月在窗

#这些原本难以描述的东西藏在那副略有些搞笑的人像白描之后,带着这个时代的不甘,又陷着下一个时代,隔世而述的悲悯和关怀

#符灵,老师来送他走。你放心,我活着,你即身有所葬之地,灵有所安之处

#历史至始至终都没有缝隙,但人间却有无数的情义裂口。这些裂口挡住了她已知的结局,最后交织成网,网住她,并把她抛向混沌的空中,最后又落回实实在在的病床

#也许两个时代之间不免龃龉,但我爱他,也爱我自己。我以文心发愿,对吾所执之念,终生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