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告别圆舞曲》读后感2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2-16 09:15:4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告别圆舞曲》读后感
 

      这是一部笑嘻嘻的沉重作品,随着情节推进,越看越滑稽,也越看越沉重。小说有种舞台剧的感觉,一幕完毕,再来一幕,蒙太奇变换手法鲜明。作品写于1972年,布拉格之春的时代背景。作品中的明星音乐家、妙手医生、美国富翁、出狱者形成一个精英男人圈构成的社会一角,可看到当时的捷克国家人文环境与不同角色的思想与生活理念。

     主要人物有8个,5男3女。一个漂亮护士和她的修理工男友;一个古怪的妇科医生;一个既是圣人又是花花公子的美国富翁;一个明星小号手和他美丽又嫉妒的妻子;一个即将离开祖国、对政治失望的前政治犯,和他年轻的被监护女子。地点是疗养院,时间只有5天,人物是生活工作在这个疗养院的人和与他们有关联的人。

      故事围绕一夜风流造出孩子这件事、以及和这件事产生关系的相关事件展开。米兰昆德拉把这个简单剧情,用对话、场景和心理活动编织得复杂而跌宕起伏。阅读过程会不断地”Wow!“”啊!“”真的?“”No way!“ 人物语言与心理活动中的内容,荒诞且出人意料,令人啼笑皆非之际,哲学意蕴重重地压迫下来且无法摆脱,扭曲、无解、莫名其妙。特别是前犯人雅库布大段似是而非的心理诘问,给作品带来一种生活表层之上的精神品质。他的政治犯背景,也给作品带来一层与共产时代割裂不开的时代感。

       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并不美好。5位男性主人公都无法令人生出好感,差点儿看吐了。这5个角色,似乎没有一个是绝对的中心角色,但每个人都是情节中至关重要的元素。这些角色一个接一个地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偏远温泉小镇中被介绍出来,在小说的喜剧主题下,黑暗的强迫、勒索、诱惑、不忠以及误杀,藏在喜剧背后。

      很少有一部书能这样秒杀我对全部人物的热情。能做到如此,米兰昆德拉算是极品。这些人物都会令你生出“怎么会这样?啥人啊!糟糕透顶!”的叹息。令我佩服的是他”以恶扬善“(Well, 是不是”扬善“有待斟酌)的布局、构思和描写。小号手克利玛企图通过虚假的爱情引诱露辛娜堕胎,雅库布潜意识中不去挽回“毒药会杀人”这个严重事件的残忍麻木的心理状态,斯克雷塔这位把自己的精子遍地撒网,让不孕女性都怀了他的孩子的奇葩医生,都多次触发我要吐的、翻江倒海的胃痉挛。这群恶心而卑鄙的男人!而伯特来夫这个大富翁穿着慷慨、快乐、热衷宗教的伪善外衣,对露辛娜的英雄救美竟然演变为无一例外的同床共枕,为死者露辛娜辩护的热情又被自保之心打败,人类自私本性展露无疑,还有医生认爹成功的荒诞行径,都彻底把我的胃翻了个底朝天。唯一一个不那么恶心的男子是露辛娜的电工男朋友,有着执著的爱情,但又被他猥琐的跟踪行径弄得降了级别,一个懦弱而胆怯的小男人形象倒是大大地凸显了。

      这些男人内心活动的展露,让我们好像透过透明玻璃观看他们心灵中的污浊斑点和发霉的思想。那些强大的内心独白,无论怎样具有对生命、对人性的质问以及哲学层面的思考,都无法不被我这平庸而大众层面的道德标准来否决。荒诞感于是形成,让作品生发一种扭曲的非现实的魅力。虽然这并不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它是立足在现实主义手法上的,但它又突破了现实主义的理性逻辑。

       三个女人形象也不那么令人同情,露辛娜希望摆脱平凡现状的虚荣心与现实主义人生观,让她成为一个要挟者,很不光明磊落,孩子的父亲是她权衡利弊后的选择。卡米拉这个大美女燃烧出蓝色火苗的嫉妒心,像尖刀一样割裂着她自己和小号手丈夫的生活,貌似相爱,其实各怀鬼胎。她的“美“被嫉妒的火焰烤变了形,失去美感,变成了一个一心一意的”捉奸大侠“。倒是篇尾一句觉醒之妙笔,给了她一个坚强的脊柱,挽回了一点儿美女的骨气。体弱多病的奥尔佳呢,对养父的迷恋、引诱和成功的身体奉献,虽然闪烁着爱情理想主义的光环,却幼稚到和她的身体一样单薄无助。

       把人物写得丑陋,是本事。写丑陋写得理所当然,是天才。作者把人物们写成丑陋的、理所当然的乌合之众,形成了一种反向的、团结的丑陋力量,显然是昆德拉精心设计的产品。昆德拉运用透视主义展示着每个角色独特的观点和逻辑,展现他们荒唐的行为。人性自私的弱点一览无余,不择手段,不负责任,不惜代价。他是想以展示恶来宣扬善吗?是想把人性中各种不堪的东西,一股脑暴露在一部作品里吗?不小心想起来”肉蒲团“,用满纸淫秽,来告诫人类要远离淫乱?悖论式的小说意蕴?

       值得一提的是意外杀人的情节,给了生命一种冥冥中的宿命感,有些东西是超出人类个人认知范围的。另外,作品两次提到蓝光,但并未做出解释,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难道昆德拉在赋予大富翁一种神性?那么,大富翁向美酒佳肴与肉体的投降,却吻合了最无神性的世俗追求,这种极端的矛盾,是不是又在生发对人性拿捏不住的诘问?是不是人性天然的矛盾本质的展示?

     作品原文是捷克语写的,名字“告别华尔兹”,英文名翻译成 “The Farewell Party”(告别派对),中文翻译“告别圆舞曲”,感觉英文名和中文名都有些偏离。华尔兹的双人舞特性,在中文和英文里体现不明显。昆德拉的作品大多有男主乱性的描写,通过一种性放纵制造男女之间的爱慕、嫉妒、怨恨、控制、摆脱等等情节推动。所以,男人和女人的故事成为昆德拉作品的重要元素,华尔兹显然可以暗示这种男女二位性的特征。作品里并没有舞会,原名显然用华尔兹来体现这种含义。告别,含有生死一别的“别”意,并用露辛娜的死解决了所有的矛盾和危险,她的“别”所结束和告别的是纷繁男女之间的恩恩怨怨,一切回归到危机之前的平静。所以,原名“”告别华尔兹“是很概括和贴切的题目。死亡,最终成了人类告别喧哗舞会般的现实生活的终结手段,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万能手段。我们汉语的一句俗语说的好,“死”是什么?就是“玩儿完了”。

       医生用精子在病人不知的情况下播种的事儿,现在已经有现实案例。医生在给不孕妇女做试管婴儿的医疗事件中,掉包把自己的精子播种给病人。前几年曾经看到过相关报道,医生的违法行为被揭露后,被吊销执照、赔偿,并接受法律制裁。昆德拉在1972年就写出这种故事,相当超前。我上网查到这样的信息“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于1978年7月25日23时47分在英国的奥尔德姆市医院诞生,此后该项研究发展极为迅速,到1981年已扩展到10多个国家。”可见昆德拉天才的预见性。有了技术,再用技术来犯罪,又上了一个层面,需要更多时间。这部书里医生播种这个情节的设计是多么不同凡响,由此可见一斑。Well,现实案例中的医生是不是看了昆德拉的书,动了撒种全人类的豪情壮志,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哈哈。那样,昆德拉这书就是无形中充当了教唆犯。

       作品展示了昆德拉布局和构思的匠心独具,虽然工匠感挺明显,但他超凡的构思能力和擅长赋予作品多层次哲学意义的能力,相当令人惊叹。他在以轻快之态展现最严肃的生命问题,使我们看到现代世界的荒诞和无解,让我们意识到悲剧喜剧可以随时交替冠名的无标准终极。是可笑还是可悲?读者自去判别吧。

       小说的力量,原本如此。给出现象、故事、人物、情节,推出什么结论则是读者的事儿。好小说比纪实作品更能启动读者的思考,引发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力。是show,不是tell。一千个不一样的阿姆雷特,是一千个读者各自tell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