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4-09 09:07:37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关于康德。
1、西方伦理学第三派为“义务论”,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康德。西方2600多年的哲学史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前有柏拉图,后有康德。
2、康德的思想是什么?先了解笛卡尔。笛卡尔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他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进入近代哲学的历史阶段。
3、近代哲学又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陆理论(理性主义),一派是以英伦三岛为代表的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
4、两派主要分歧在于“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理性论”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天生。每个人生下来就“天生本具”。“经验论”认为,人生下来就像白纸,所有的知识均来自后天的经验和学习。两派各有道理,因为任何人类知识应该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普遍性,二是扩展性。
“理性论”的三位代表人物分别是法国的笛卡尔、荷兰及犹太人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茨。
5、笛卡尔开启了西方唯心论的传统。此后不断发展,到康德时候,建构了完整的唯心论系统,认为“人无法认识世界本身,我所认识的世界仅是能够被我认识的世界。”
6、“经验论”的三位代表人物分别是英国的洛克、贝克莱和休莫。
---洛克认为“人没有先天本具,经验是一切观念的来源。”
---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知觉”。物体如果不能被感知,则不能说它存在。
--休谟认为“自我只是一束知觉。”如果将自我的知觉去掉,则没有纯粹的“自我存在”。
7、“理性论”肯定“人有天生本具”的观念,由此构建出了完美的理论系统,但是由于缺乏充分论证而演变为独断论;“经验论”认为人生下来心灵像一张白纸,通过后天经验不断地累积印象,再抽象形成观念,从而构建出有效的知识。但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得出来的知识缺乏普遍性,最后连自我是否存在都要怀疑,从而演变成为“怀疑论”。
8、康德面对理性论和经验论的困境,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以保障人类知识的有效性。
9、康德一生关心四个问题。第一是我能够知道什么,第二是我应该做什么,第三个是我可以希望什么,第四人是什么?
康德认为自己探讨的是“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向内”回到自身,对人的“理性”加以考察,探讨人的理性具有怎样的结构,进而研究人究竟“能够”知道什么。研究方向从“向外”认识世界转变为“向内”认识自身。
10、康德的哲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提出了“先验”的方法,先验就是先于经验,并作为经验的基础者。
11、康德认为人有原罪,具有“根本恶”,人不是完美的。他的贡献是将西方传统的“以宗教作为道德”的基础转变为“以道德作为宗教的基础”。
12、康德哲学的重点是“我应该做什么?”人活在世上,以理性追求知识,到最后发现我们只能够认识现象,物自体不可知,自我不可知。
13、康德有深邃的思想,因为他有超强的自制力。他每天走过的路被命名为“哲学家之路”。他将所有的时间和力量都用在了哲学思考上。
14、卢梭对康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康德说,“我天生就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对知识感到热切的渴望,曾一度认为只有这种知识与渴望才是人的荣耀所在。我鄙视一般无知的人,但是卢梭更正了我的盲目偏见,使我懂得了尊重人性。人性足以使所有人具有生命价值,足以确立他们作为人的权利。如果我不能报持这种观点,就连一般工人也不如。”康德分析了卢梭的性格,卢梭的生命特质给予他很大的启发。
15、同时康德也承认,经验论的代表休谟使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之中惊醒。
16、康德是西方唯心论的代表,他认同笛卡尔“人有天生本具观念”的立场。
康德愿意接受不同学派的观点,用来扩充自己学问的深度和广度。
但是,康德的哲学以晦涩难懂著称。
17、为什么康德的伦理学会对我们有重要启发?因为他彻底改变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路线。形而上学是由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建构的学问,康德提出了“道德形而上学”。他希望借由人类普遍的道德经验说明其所以可能的条件,再肯定某种本体的存在。由此与西方哲学的传统路线分道扬镳。
18、康德的伦理学又被称为“义务论”。
“效益论”认为,一个人行为只要能产生最大的正面效果,则是善的,以效益决定行为的善恶。
“义务论”相反,认为判断一个行为的善恶,完全不应该讨论他的结果。如果行为完全出于我的义务,就是善的。行为的价值在于动机,而不在于结果。
19、“义务论”有三派。一派以神的意志为最终标准,第二派认为人有理性,人的理性要求自己应该行善,康德就属于这一派。第三派以绝对公平条件下达成的社会契约为基础,为了大家的义务去做应该做的事儿。
20、义务论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规则义务论”,一种是“行为义务论”。
“规则义务论”认为规则不能变,不去考虑行动时候的特定情况和条件;
“行为义务论”则是在每一次行动之前,直接诉诸良心性,进行善恶判断,只要当下出于善意,则不问结果如何。
21、康德的观点与基督教的“黄金律”类似,“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的思想类似这里的义务论。
22、康德哲学的闪光点。“你应该如此行动,把每一个人当作目的,而不仅仅把他当作手段来使用。”比如说搭乘出租车,司机是使我们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我们绝不能把它当成工具来使用,而应该尊重他是个完整的人;对于出租车司机而言,我是他赚钱的工具,他也应该尊重我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耐心的等候、安全的确认和嘘寒问暖,会使我感到人性的关怀。康德的观点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
23、人文主义可以借用康德的话表述为,“尊重每一个人都是目的,而绝不能把别人当作手段来利用。”康德的“义务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相互关怀的心态。
24、康德的思想对人的尊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他忽略了一些实际情况及对于人的后天经验可能造成的影响。因此,“义务论”虽然有优点,但推到极端难免会产生理论上的困难。
25、对“德性论、效益论、义务论”三者的总结。
---“德性论”关注的不是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是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修养使德行的活动成为习惯,从而不断的行善避恶,做应该做的事儿。
---“效益论”存在的问题是计算效益太困难。
---“义务论”存在四个问题。
所以,在讨论伦理学问题的时候,如行为善恶的判定,行善避恶的理由,道德问题的来源等等,不宜采用排除法,应该综合三者之优点进行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