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谈论生死并不容易。孩子出生办满月酒、结婚喝喜酒,很多人忌讳谈死。但是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死亡。提到“生命教育”,这个词大家也许并不陌生,但我接触到的大多数父母以及老师,往往都把生命教育等同于“正面说教”和“积极感化”。大家似乎都很擅长讲一堆一堆的道理,却不知道如何直面孩子们内心真实的负面情绪和消极念头,更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讨论死亡话题。我想,这不怪大家,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中,本身都缺少了这个部分。只是,“只谈生不谈死”的生命教育,其实无法触及生命本身;而且,我们这些大人懂了这么多道理,是不是就真的已经过好自己的人生了呢?
有这样一本书,从生命、习性、物性、心性、慧性、危机以及生命的意义7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引导孩子重视生命这一课题。它就是林紫的《生命教育7堂课》。
作者小时候和外公的一次聊天,外公坦然超脱的生死态度,以及后来读初中时因为一本连环画对死亡的好奇,还有姐姐对他探索的回应,这些亲身经历后来为作者树立了最牢固的生命观。
未知生、焉知死。一个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会思考生死问题,家庭又该给予孩子怎样的支持和回应?
现在的家长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不是一味地用自己喜欢的东西和方式强压给孩子,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去束缚孩子,总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其他孩子对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充当保护伞,以爱的形式剪断孩子的翅膀。
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都需要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尤其是孩子。听见他的声音,看见他的进步,肯定他的努力,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生命只有一次,允许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感受到身边人的爱意,感知到自己的独一无二,允许他们诚实地做自己、爱自己,体验对生命的自主权和责任感,才是最好的生命教育方式。
平等对话,而不是单向教育,这是《生命教育7堂课》这本书自始至终坚持的原则。我在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生命教育不是将孩子锁进大人编织好的知识牢笼里以求安全,而是大人放下身段,回归到生命最初的样子,与孩子一起向内探索,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相互陪伴,共历冷暖,直面生死,活出真实的生命力。”
每当我们看到新闻上各种青少年抑郁自杀、年轻人虐待流浪猫狗的新闻时,常常会感叹他们对于生命缺乏敬畏之心,却没有想过我们平时的教育有没有去教会他们敬畏生命。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生命教育的缺失,而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社会的事,父母才是孩子生命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我们常说,家是避风港,可事实上不是每一个家都能成为避风港。愿每一位家长都能从这本《生命教育7堂课》中意识到,家是孩子避风港的前提是家能传递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更能为孩子建立安全感,这是孩子能过好一生的信心和勇气所在。
而只有当孩子有直面生死的勇气,他才能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