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叔本华的一生过得并不快乐,1788年出生到1860年去世,活了72岁,在19世纪有如此高龄,全靠父辈的基业得以生活。虽然他的学习天赋极高,少年时期就对哲学表现浓厚兴趣,但父亲却希望他从商,因为他认为学者的收入是很难维持生活的,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他从事哲学事业后几乎没有收入,只能依靠父亲留下的遗产生活
2、 叔本华也是个俗人,他对生活有着强烈的欲望:名和利,还有性欲,但事与愿违,他自视甚高,脾气古怪,傲慢且自认是天才,没有亲朋好友,也没有爱情,他的生命充满悲情色彩,所以是个悲观主义者,表现出的厌世和对世界的反抗让母亲和姐妹更想远离他,这很可悲,因为他不懂得如何去爱。而书里的主人公菲利普则视他为精神领袖,认为自己是另一个他,认为自己可以做为生活的旁观者,只要不进入生活,不与人交际就能避免麻烦,也避免受伤。其实这就是生活中的懦夫,loser。可见即使是有名的哲学家,他懂得那么多道理,甚至在死后他的著作能影响那么多著名的作家,他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他在生前不受待见,甚至出版社的人都不愿意给他出书,因为卖不出去,但在死后却得到了他生前渴望的名,我不愿意称他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我只能说他是个著名的哲学家(这是后世的人封的)
3、 叔本华的父亲很伟大,为了生计从事经商负担了一个家庭的开支,但在他16岁时不堪重负跳河自杀,像极了所有为生计打拼的每一个人,这样的人关闭了自己的志向与爱好,把一生奉献给了家庭,虽然他死了,但他留下的遗产让活着的人都有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本钱,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4、 叔本华的母亲乔安娜是个喜欢浪漫,有独立个性且勇于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新锋女性。父母的婚姻关系并不好,因为他母亲她认为丈夫对她漠不关心。她自己对养育孩子也不上心,在丈夫死后像挣脱婚姻牢宠的自由之鸟飞到魏玛后,办文学沙龙,结交文学名士,写爱情小说,并且不允许叔本华对她的生活进行干预,说出:在我家里,你永远是客人这样前卫的话语。在当时的社会她应该比叔本华还有名气,这样前卫的生活方式即使在今天也很少人能做到
5、 全书用一虚一实的方式穿插描写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回故叔本华的一生,另一个是菲利普与心理医生朱利尔斯的治疗(包括一对一治疗和团体治疗)。书里几个主要人物都有个共通点:
原始驱动力1:强烈且无法控制性需求,甚至性瘾。菲利普一夜情的女人数量成百上千,心理医生朱利尔斯在夫人车祸死后性需求强烈到对前来安慰他的女人们下手,团体治疗的成员帕姆,一名大学文学教授,嫁给自己的妇科医生后出轨学校教授,又与团体治疗的另一名成员托尼发生性关系,还要在治疗期间如实告诉其它人。。。假如这些不是小说是事实,那真是令人大跌眼镜的震惊,我震惊的不单是这种心理治疗的绝对坦白,更震惊国外性观念如此开放且生活水平如此之高,因为心理治疗一小时的费用是70美元。但是治疗团体里的人有各种阶层的人,并不只有富人,但他们都可以负担得起去参加心理治疗。在中国的今天,2024年的今天,我们身边有几个人会去接受心理治疗?又有多少人会直面自己的性需求?剖析自己的性心理和原理驱动力?
原始驱动力2:人类最本能的爱的需求。亲情之爱,爱情之爱,友情之爱。菲利普之所以一天换一个女人是因为他爱无能,不懂得得爱,他不直视人的眼睛,不进行情感连接,都表现了他的懦弱和爱无能,但他却选择一套理所当然的哲学观点和言论去回应并验证他自身的表现,这是可悲的。即使是叔本华其实终其一生也在追求爱,母亲的爱和他未得到的爱情。爱人者先自爱,只有好好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才能更好的爱别人
6、 心理治疗的必要性:其实我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心理问题,但是否可以称为疾病取决于我们是否还能自控且对自身的危害程序有多大。多数的心理问题我们自身通过各种方法应该是可以调整的,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追求幸福的终点也不尽相同,但总的逃不过三点:性,爱,钱。
7、信息时代:2024年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也进入了AI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社会运转的节奏越来越快,人心也会越来越浮躁,看到网路上各种故事,信息,脑子有时候都麻木了。视频运行机制会选取你停留时间长的,你喜欢的来做推送,假如你看悲惨故事,你就会看到一千个悲惨故事,假如你看一个人开豪车,你就会看到所有人都有钱就你穷,假如你看美女,就会觉得身边的人咋都这么丑。大量信息让我们无从判定真假,每天都在焦虑当中度过。
所以想要保持一颗平常心需要非凡的智慧与勇气,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修行自我的一生。而我的方法可能就是减少欲望,热爱自然,实践出真知,不入生活就不懂生活,不入凡尘就不懂凡尘。我并不迷信于藏传佛教的洞中修行或印度的灵修,因为你身在哪里并不重要,你心在哪里更重要。就像我喜欢的二冬在他书里所说的:若有隐之心,处处皆终南~ 叔本华的治疗,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