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安迪沃霍尔传》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6-01 09:19:16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安迪沃霍尔传》读后感

这篇笔记写在三年前的这个时候,一直躺在草稿箱里。

今天整理书架,看到了这本书,才想起来。

“ 那些在当下发生,你以为毫无意义的时刻,往往到头来成为你一生整段时期的印记。”——安迪沃霍尔

有凯斯哈林的展,所以就想把波普艺术这一时期的理一下,先看了安迪·沃霍尔的传记,然后把波普艺术的书也翻了出来,基本是在地铁上读的,后来骑车通勤,读的战线拉的有些长,前后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翻完。

01

波普浅见

很多关于美学或者艺术类拓展的知识,更多的是从当年备考东华研究生那段时间大范围高密度集中阅读获取的。

一般情况下,备考学校会给出一些指定了版本的专业类的书籍来做参考,我从宁宁那继承了她用的专业书外,除了图书馆借阅,还额外去买了很多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做拓展,我还专门去了北服的书店,把与专业相关的书都买了一下。夏日炎热,在那条缀满绿茵的小道上,很舒爽,还顺便逛了北服,横穿过校区,用了很短的时间,后来去华山医院看耳朵,不知道路误打误撞横穿过上戏的校园,发现校区都不是很大,也包括东华大学。

当时是在人民大学的自习室备考,每次午晚饭去食堂,我都会把专业书塞背包里,桌面上留着政治英语的资料书,这些书不会丢还可以占座,但专业书就不一样了,有次吃饭回来,发现专业书被邻桌拿着看。

等我坐下,邻桌问,这什么书

我:是我专业书

邻桌:你这书可不像专业书,花花绿绿的,你小心点别丢了,我看别人翻你书,我也好奇看一下,刚好你回来了

花花绿绿的那一页,刚好是讲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

“花花绿绿”这个词,真的是精准的抓注了波普艺术的精髓。

02

《工厂女孩》

考入东华的那年是08年,奥运年,希望之年,宁宁带我熟悉校园,跟我说,研究生一定要过的精彩一些,因为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做学生了。

除了日常上课外,多数时间我俩都是一起,一起去食堂吃饭,去图书馆,跑步,看展,逛街,参加校友会……,宁宁推荐我很多部电影,拿移动硬盘去她寝室拷了回来,周末不那么忙的时候宅在寝室里看,当放松了。

《工厂女孩》是其中一部,也是印象最深的一部,英文版本,看了个大概,却记住了Edie Sedgwick(伊迪·塞奇威克),安迪沃霍尔的缪斯,始祖级别的时尚icon。她曾被誉为上世纪60年代“it Girls”的最佳代言人,《Vogue》杂志称她是“Youth quakers”(青春地震者),时尚界的宠儿。

从上海毕业后入职到北京一家时尚羽绒服公司,有一年的项目是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以主题“不安分大革命”做时尚发布,围绕“工厂女孩”展开,发布会音乐响起,model走出,那种视觉震撼让站在T台一侧的我热泪盈眶,直到今天依旧记忆深刻,骨子里还是深深的热爱着这个行业。

伊迪度过了极具戏剧性的一生,去世时年仅28岁。

作家乔治·普林顿曾描绘过伊迪带给他的震撼:“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时间好像停止了一样。她有种妖艳的美,修长的腿,苍白的脸和唇,像只迷路的动物。”

伊迪的形象成为她最大的依仗,被誉为“工厂女皇”,发明了“super star”一词,两人出入成双入对,有着比情侣更深的关系。

03

我们的世界

“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在今天成为了现实。

在最开始先锋派的前卫艺术,安静的静止的机器去记录一个建筑物和一群人场景,在上个世纪其实充满了批判性,不被理解的,用今天的话讲,我不知道你要干嘛,我看不懂看不明白,但在安迪的心里,任何事物都有它美妙的一面,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到,波普艺术就是喜欢事物一种方式。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这15分钟的名人,因为科技的进步,降低了技术的成本,特别是现在网速的带宽和提速,硬件的升级和制作成本的下降,使得人人可手持一部手机的记录和直播成为了现实,让人人都能成为15分钟的名人成为了现实。

《帝国大厦》8小时静态记录

“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把你当成谁。”无限制的准入,让每个人都希望被看到,成为谁向往谁就成了表达的主题。

英国的理查德·汉戴尔顿对波普的定义: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

也许这些安迪未曾想象到过吧,在这种直播和随处随时可看的影像记录里,有我们的生活,有我们认为的有价值的干货,有我们所能想到的一切,曾经的前卫先锋艺术变成了普罗大众习以为常的日常时,波普艺术有了新的解读和实现形式。

片尾选的这首歌《Genius》很适合安迪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

时间是真的快,当时写完,找配乐找了好久,这首歌我特别喜欢,也特别契合这本传记,那时候还不要钱,现在竟然收费了,只能听前面一小段。

那时候看完一本书就会写一篇随记,那时候的心也安静,每天在通勤的地铁里找一个角落,一页一页的翻看,下车时候折起,上车时候再打开。

那时候我想,我要一直这么读下去,写下去,写我的生活,写我读的书,我想这是我的幸福所在。

静能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