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阅读是一所随时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4-06-22 10:13:22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阅读是一所随时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还没看,但是认识了毛姆,看到这本书,便被名字吸引。
这本书的简介中提到,作家热爱读书,这似乎是自然的事,但像毛姆一样,按图索骥,从作家的作品了解到作家的生平和性格,再由他们的生平和性格回转身,关照作家的作品,并以此写成一本精彩绝伦的随笔集,也是文学史上并不多见的妙事。深以为然。
毛姆素有“毒舌”之名,书中不乏八卦故事,读起来很有意思,看来人们对八卦的津津乐道古今皆有。他友情提示在读这些优秀巨作时要重点把握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的原生家庭及个人成长的影响、作品围绕的主线和表达的思想,以及要读懂一本书首先得了解作者的人生。但是看到了那些著名作家的真实模样之后,再去读他们的著作,心里多少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写出好书的并不一定是世俗意义上的“好”人。恰好前几天看到有个人说,艺术家的作品和他本人应该分开来,只看作品就好。现在很赞同这个看法。
人这辈子注定是一次孤独的旅行,很多的时候是一个人。书籍是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给我们慰藉,陪伴我们走过这悠长岁月。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用梁晓声的这句话形容这本书,大概再贴切不过了。
另外,通过阅读这本书,不得不钦佩毛姆本人,他的阅读量可能是我此生无法企及的,他阅读量之大,涉猎之广,令人咋舌。书末尾章节中,他对于哲学的理解,让我耳目一新,并且对哲学有了新的理解!(朋友推荐我读《悉达多》,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书于22年4月
摘抄

跳跃式阅读和小说节选

牛津词典上对“艺术”的定义包括如下这样一条:“艺术是各种以审美为命题的技巧的运用,譬如诗歌、音乐、舞蹈、戏剧、演讲以及文学创作等等。”这是一条非常精确的定义,特别是它接下来如此补充道:“尤其是在当代背景下,在运用技巧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此种技巧在工艺和执行方面的完美程度也成为命题本身。”
——《阅读是一所随时携带的避难所》

《威廉·迈斯特》

不过就像所有的自传体小说主角一样,《威廉·迈斯特》的主人公也是个平淡无趣的人。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总是这样。或许是因为当我们需要描写自己的时候,目标和实际达到的成就之间的差距往往令人不安,而我们又总是沉溺于把握机遇获得的结果不如所愿带来的失望之中,所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角色也是个沮丧而不如意的形象。又或者是因为我们的经历在自己眼中终究有些平淡无奇,所以讲述起来自然难免乏味无趣,只有他人的经历才是新奇、浪漫且刺激的。就好像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所有好玩的事似乎都发生在马路的另一边一样。
——《阅读是一所随时携带的避难所》

真、美、善之我见

有时我也只好退而求其次,假装在我迄今为止遇到过的善之中——这种事虽然不多,但说到底也不算罕见——终究有一些是发生在我自己的现实生活里。或许我们能够在善良中找到的既不是生命的理由,也不是对生命的阐释,而只不过是一种辩白。在这漠然无情的天地之间,我们从生至死都难免被种种险恶环绕,而善虽然未必是对这一切的挑战或反馈,但它至少是对我们独立存在的肯定,它是幽默对荒诞而悲哀的命运的反驳。善与美不同,它即便达到极致也不会让人厌倦,而善又比爱更伟大,因为时间并不会让它褪去光彩。但是善良是通过正确的行为体现出来的,然而在这本就毫无意义的世界里,谁又能分辨什么行为才是正确的呢?正确的行为并不会以获得幸福为目的,如果它的确带来了幸福的结果,那也只不过是极其幸运的巧合而已。
众所周知的是,柏拉图曾经劝说哲人们放弃恬静的沉思生活,让他们投身到繁杂动荡的世俗事务之中,以此宣告应当将责任置于享乐欲望之上的主张,而我想或许我们每一个人偶尔都会有这样的抉择时刻:虽然明知结果并不会为当下或未来带来幸福,但我们还是选择了行动,因为我们相信这样做是对的。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为呢?就我个人而言,路易·德·雷昂修士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他的说法也不难遵循,因为人性的弱点难以与它的力量匹敌。我也不妨在此用雷昂修士的话为本书作结:生命之美无外乎克尽本分,顺应天性而已。
——《阅读是一所随时携带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