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通往圣人之路》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2-02 11:07:43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通往圣人之路》读书笔记

写在前面:
文章分上下篇,本文为上篇,一万多字,阅读大约需要10-20分钟;

文章观点主要来自于浙大董平教授,因为我上过董老师的课,写过课堂笔记,后面又读过董老师写王阳明和心学的著作,夹杂着也听了董老师在喜马拉雅上的相关讲座,汇总了一下,基本上,在这篇文章里,我只是一个快乐的知识搬运工,文章中表达好的地方,都是董老师的功力,表达不好的地方,纯属是我理解不到位的阐述,大家辩证着看哈;

引子:儒家


“文明”开始的条件是什么?

比如说咱们中华文明,它的开端,应该从何时说起?

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难回答,专家们这么多年了,还一直在争吵

不过不要紧,这不是咱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所以我们选一个简单点儿的

翻开普遍的标准定义看一下,通常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并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与 “野蛮” 相对。

也就是不能你挖出来几个碗几个骨头,就算是文明开始了吧

你得有文字吧,你得形成部落或者城市吧

这其实还不算

一个民族,一个文化,当它已经形成有体系的传播的时候,才是文明史的形成;

也就是一个种族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所以山顶洞人,三星堆,是不行的,最多比大马猴子高级一点,但进不了文明史的大序列;

那我们的文明从什么时候正式开始的?

在本文中的观点来说(偏文化类),是尧舜禹的时代,这个时代,是脱离了神话传说,正经有证据的时代。

再来看看儒家的观点里面,从尧舜禹这个时代起,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我们去追求去成为?

咱们先看一段话,在《虞书·尧典》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日若稽古,帝尧日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与变时雍。

这段话是说尧这个人啊,他恭敬节俭,明察四方,善理天下,道德纯备,温和宽容。他忠实不懈,又能让贤,光辉普照四方,思虑至于天地。他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部落协调和顺,天下众民也因此变得友善和睦起来。

咱们详细解读一下其中的关键语句

先看克明俊德,

克是能够的意思;明为动词,彰显的意思;俊,也为峻,是高的意思;德,德性;简单来说就是要彰显高尚的德性;

那在那个时代,国家用什么来克明俊德呢,是用祭祀(孔子他在鲁国就担任过太庙的祭祀,这个职位就被称为“儒”;孔子也说过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做巫觋,也就是主持祭祀的官员,有观点说儒这个字,就是从巫演变来的),用这种手段,把所有的人和族连接到一起,一直延续至今,只不过后来,不单纯是祭祀了,逐渐进化成一套制度了,叫做“礼”,

国家也好,公司也好,需要靠这种文化凝聚让所有人员成为一个共同体;

以亲九族。(通过上面的手段,实现了天下氏族的团结)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平章的意思是区分,百姓在古代可不像咱们现在,说的是平头老百姓,古代的“百姓”,是说人家是有姓氏的,是诸侯王们;

氏族团结了,那么组成氏族的各个诸侯国们,也就因此而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权力与责任了,他们清楚明白了,天下就协调和睦了;

黎民于变时雍。

天下众民也相递变化友好和睦起来了,也就是命运共同体了;

所以,从尧时代起,我们的价值理念是很清晰了,要有礼数,要团结,要和睦,能做到的这个人,在儒家的语境里,就被称为“圣人”;

而这些对于圣人的要求,就带着浓浓的农业文明的基因在里面

为啥这么说呢?

商朝首都在郑州,安阳那儿,周朝在镐京,他们的地理位置上,纬度是差不多的,基本上算是平移;

这些中华文明中最早阶段的地区,一直到现在也都是重要的产粮区;

我想说什么,中国的文化其实就是种庄稼的文化;

农耕文化重视自然与人的关系,是要用东西来跟自然交换的,

用什么交换?力量,体力;

你看我对土地付出力量(播种施肥除草),土地就把我的劳动成果(丰收的果实)浮现出来;

人与自然就形成了相互交换的关系,这也是为啥中华文明这么强调“天人合一”;

在儒家观点里,圣人,他们基本都只做一件事,就是教导老百姓,比如有一个词:“教民稼穑”

意思是教百姓种地。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稼穑”一词的解释是:种植与收割,泛指农业劳动。

比如《诗经·魏风·伐檀》里说:“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译文:不播种来不收割,哪来三百捆禾往家搁?

再比如,"赞天地之化育"

这个话出自于《中庸》:"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段话翻译一下就是: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圣)人,才能发挥他的天性;能发挥其天性的(圣)人,才能发挥众人的天性;能发挥众人的天性,才能发挥万物的天性;能发挥万物的天性,才能辅助天地的演化发育;能辅助天地的演化发育,(人)就可以与天地并列,成为(天地人)三才。"

翻译完了,你可能感觉还是复杂对吧,简单来说,就是:最牛的人,就是能教你种好庄稼的人。

赞是什么意思,助的意思,协助天地生,协助天地养,原来天地里面只有自然,后来有了人,人与自然和谐互助,就有了一望无际的庄稼,所以儒家文化里,圣人就要赞天地之化育,帮助老百姓种庄稼。

以上,是想说明,农耕这种模式,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因,通过儒家文化表现了出来,比如要有秩序,要爱护和帮助大家,要团结要协同等。

说完了儒家的思想,再说说孔子

孔夫子最大的功绩是什么,本文的观点,八个字,“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翻译成见下面);

为什么呢?

因为本来秩序运行的好好的,礼数这个东西,大家一直遵守,但这个秩序,在孔夫子时代,礼崩乐坏了,他很着急,这不符合尧舜之道啊,所以他周游列国,试图恢复周礼;结果大家都知道结果,失败了,没人听他的,于是晚年回到鲁国,专心的著书教学,把他理想中的秩序写下来,也就是上面那八个字,遵循和传承尧舜的道德和治理理念,效法和弘扬周文王、周武王的典章制度,再通过读书教学不断的散播出去;

小八卦:据说,《春秋》这本书的定位很可能不是史书,而是孔子讲课用的大纲。有很多史学家老是吐槽春秋写的不公正,老是“为尊者讳”老是“春秋笔法,很多历史事件是大事小讲小事大讲,反倒上起价值来一点也不含糊。你看,你结合开篇到现在,再用上面这个观点看下,是不是就符合逻辑了,我孔老师是祭司,是讲公司文化的,虽然讲公司文化都得从公司历史里开讲,但孔老师他不是想写历史的。

儒家这套思想,孔夫子给后代留下了《五经》,而我们的价值思想,通过《五经》和一代一代的读书人来绵延,最终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改革开放这几十年,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和冲击还是蛮大的,但不管西方思想会怎么样,最终我们中国人的心灵归宿,还是会回归到儒家的这套思想上。因为它已经绵延了几千年了,其他思想在它面前,就显得那么的单薄,所以你看马克思主义,它也是需要中国化的,不是用它来化中国,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做为一个外来的思想,通过教员为代表的众多先辈的融会贯通,最终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当中;你再看佛教,也是,六祖慧能为啥地位那么高,因为到他这一代,把佛教思想给中国化了,从此佛教正式加入中国文化的大家庭,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而王阳明的一个功绩,是把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进行了一个融合和重构(主要儒家,客是佛家),回归到了儒家的主旨;

好了,聊了这么多,只是一个背景,介绍一下儒家的大概思想及它的形成。王阳明作为儒家三个圣人之一,是继承了儒家文化并把它优化和发扬光大的,也就是他的代表思想----阳明心学。

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本文以讲王阳明的成长史为主,辅以一些学术观点,来简单阐述一下在他的成长之路上,阳明心学是如何一步步诞生的。

第一章:少年


要了解王阳明的思想,就要先了解他的成长历史,

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王阳明出生,1529年一月去世;

这个时代是个什么时代,欧州经过了文艺复兴,正处在大航海的时代,地理大发现,全球化已经启动了;

王阳明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所以他是绍兴人,不要看现代的行政区划,古人对于地理名称的变动是很慎重的,所以记着他是绍兴人;

农民安土重迁,但读书人是迁徙的,随着宦迹走;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状元,这家庭也算是个书香门第了,但王阳明的教育主要不是他的父亲,而是祖父王伦;

中国古代没有幼儿园,孩子们的启蒙教育中,母亲和祖父往往是两个主要教育角色;

王阳明五岁还不会说话,但爷爷一直在教,从诗歌开始,一直到十几岁还一直是爷爷教;

明朝有两个首都,北京南京,以北京为主,王华考上了状元,在北京做官,把王阳明带过去了,在这里王阳明开始受到正规体制化的教育;

学校的知识,王阳明早就熟悉了,所以在学堂里头他不是个听话的孩子,有一天老师急了,说,守仁你要努力读书。王阳明反问,为何要好好读书;老师说致仕啊,人生头等大事;王阳明语惊四座,说不然,读书唯做圣人耳;

那什么是圣人呢,他还不知道标准,老师也给不了他太多的参考。

他就想,不管怎么说,总得会写诗吧,总得会写文章吧,于是王阳明开始努力学写诗和写文章;

小八卦:《古文观止》大家都听过吧,历代读书人都要学的,约等于现在学生的语文课本了,收录了上起东周下至明末的散文 222 篇,像咱们上学必学的《郑伯克段于鄢》、《岳阳楼记》、《桃花源记》、《过秦论》、《捕蛇者说》等等很多名篇,都从这儿来的。这本书里面收录了王阳明的文章就有三篇;

总得会骑射吧,于是又去学习兵书,去熟读了《武经七书》,还去居庸关做了实地考察,后来写了《陈言边务疏》;

总得学习圣人的经典吧,于是又去读了四书五经;

又因为身体常年有病,于是又研究了佛道两家的思想,想修身养性!所以他是比较博学的;

知识很重要,但整合知识更重要,这需要智慧,知和智在现代来说,是分别的,是两个字,但在古代,这是一个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阳明的天赋还是不错的,在学习的路上,基本上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这也让他最后总结为:知行合一;

讲了一堆优点,缺点有没有?有的,你想想,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所以年青时的王阳明,他自己说,有“傲”气,要改;(“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

也因为这个傲字,遭人嫉妒,几次科考都不中,第三次才考取了进士。

第二章:龙场


正德皇帝登基后,皇帝15岁,喜欢玩,喜欢打仗,喜欢游山玩水,把国家治理交给了刘瑾, 大家很反对,上书,刘瑾就威押,连杀带关,北京已经没人敢说话了,南京有一个御史叫戴铣,说话了,提意见了,王阳明站出来顶他,认为言官就该这样,这是他的责任;于是被打了板子关进了诏狱;这时候的王阳明,人生从风光无限直接到大狱,这在思想上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都这样了,你还要不要做圣人,王阳明想到了周文王,于是在狱中也研究周易;后来出狱了,被发配到贵州龙场;

王阳明是不想去的,他想逃到山里去,有人告诉他,你逃掉了会累及家人,于是他不逃了,去了,三年之后到了龙场这个地方;

龙场之后的事,网上有太多的故事了,这里就不复述了,总之就是当地生存环境确实恶劣,没吃的没住的,潮热难耐,瘴气还重,最早住茅草屋,遮不了风挡不了雨,放弃了,找到一个山洞搬进去了,山洞又闷,也没吃的,种地又不会,水土也不服,一来二去同行的童子死的只剩下一个了;王阳明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还是苦苦悟道,跟他在诏狱里想的差不多,但更成熟了(他在思考: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也就是如果圣人也遇到我这种境地,他们会怎么办?);

好不容易也发配过来一个人,带了两个童子,大家见了一面,回头王阳明再去找他,三人全死了,后来王阳明安葬了他们,这个事对王阳明的刺激挺大,接二连三的面对死亡,以及不知道自己何时也会落得个离家千里暴尸荒野无人知的情况,他安葬完那三人后,回来给自己做了一口棺材,每天躺在里面,面对着随时而来的死亡,继续自己的思考,突然就有一天,他想通了,他找到了自己苦苦寻找的圣人之道,这个故事,也就是“龙场悟道”

那他悟到了什么?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就是后来阳明心学的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想详细了解阳明心学,大家可以随便找本书看,有很多介绍心学思想的书,但推荐看董平老师的;

来看一个学术观点,就是,悟道这种事,不是你说你悟了就算的,在佛教里需要师傅说了算;在现代,需要你的论文导师说了算;不是你说你行了就是你行了,得让有权威的人说你行了,你才真行了;

但王阳明此时远在龙场,他的观点没人知道,另外他是个犯人,也没几个人愿意跟他切磋学术观点,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写了《五经臆说》,他的逻辑是,如果我领悟的,都能在圣人的书里得到印证,那就等于我的理念跟圣人的理念是一个方向上的了;所以他把自己的观点放到五经里去对照,让圣人的思想来证明自己,约等于写完论文后找不到导师,就自己找古代导师的著作来验证自己的论文是否正确。

验证之后,他认为是没有问题的,这时候,阳明才公开的倡导自己的思想;

悟道之后,就开始在龙场讲学,讲什么?就讲八个字: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立志:你学习是为了什么,你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个要想清楚,一定一定要想清楚,王阳明对于立志来说,想清楚了吗,想清楚了,还是他从小到大的志向:必为圣人;

勤学:学是什么,就是你志向在现实中的展开;

学是什么,效也,先效仿而后觉;习是什么,甲骨文里画的是鸟拍翅膀。鸟为何要学拍翅膀,因为飞是鸟的天性,鸟怎么飞,通过实践,通过不断练习;论语第一句,讲“学而时习之”,也是讲勤学;

改过:中国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中”,中是什么,是中正,就是做人做事总是有一个最好的点,是最平衡的状态,在这个点上,你往左一点,就过了,往右一点,就不及了,所以孔子说“过犹不及也”,所以过和不及都不对,所以你看改过,也可以叫改正,都是回归到“中正”;我们一定会在行动当中发现自己的过失或者不正的地方,不及的地方,所以要改过;

责善:责,要求也,一个大中至正的人,是可以要求其他不属于中的行为,回归到中上;也就是要求你身边的氛围,回归到圣人要求的氛围;

贵阳教育领导请王阳明去贵州书院讲课,阳明讲了“知行合一”,这是心学的第一次亮相;阳明心学的思想诞生于贵阳,他的理念第一次正式呈现,也在贵阳,他的第一批学生,也在贵阳;

然后,正德五年,接到朝廷调令,王阳明去了卢陵去当县令(今江西吉安,欧阳修也是卢陵人);

第三章:卢陵


到了卢陵,王阳明做的第一件事是张贴告示,告诉老百姓,有啥冤情,我可以审理。

结果第二天几千人来告,把王圣人给吓了一跳;

看过这些诉状后,王阳明发现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于是再贴出一个告示,说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来找县政府,政府也管不过来,请过来主动撤掉,我只管重大案件;

于是第二天,很多人把状子撤了。所以说,王阳明有“亲民”的思想,他认为百姓心中是有一个“理”在的,你说了,他们就自己去解决去吧,他们知道谁对谁错;

然后他又建立了一个制度,让各村的长者来主持这些案子,开始教化民众;

第二件事,这个县土匪横行,于是王阳明施行了“保甲法”,让邻里一起协防;

第三件事,疫病流行了,王阳明采用预防,消毒,熬药治疗等动作,很快的消除了这场大疫;

第四件事,起火了,卢陵一条街都烧掉了,半个县城都没了,火灾后,王阳明要重建,他发现火灾严重的原因了,这里的房屋结构都是木质的,并且彼此相连,于是他做了两个动作,第一要拓宽街道,第二房子限高,这个高度以一个成年男子可以一桶水能浇上去的高度为最高;第三,房与房之间,搭一个砖墙做为防火墙;

八个月后,王阳明被调任了,离开了,百姓含泪送别;

看了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想起了我党历史上著名的“耿飚之问”

(50年前,耿飚任副旅长的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就曾驻扎过这里。当时,一个战士损害了当地群众的利益,旅部决定按纪律枪毙他。老百姓知道后,也是黑压压来了一大群人,为这个违纪的战士求情。

耿飚对父老乡亲们说,纪律是必须坚决执行的。于是老百姓都跪下了,哭着说共产党都是好人,就饶了这个战士,让他戴罪立功,上前线多杀几个鬼子吧!耿飚反复说明八路军的军纪,可老百姓一个也不起来。

最后,耿飚只得流泪接受了群众的要求。讲到这里,耿飚激动地大声问道:“我要问问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犯了事,老百姓还会替你们求情吗?”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这就是“耿飚之问”。此问可谓振聋发聩,撼人心弦。此后,“耿飚之问”也就成了党员干部在处理干群关系时时常会想起的一个问题。)

后续几年,王阳明不断升迁,最后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这是个虚职,他没太多事干,就在滁州讲学,这段时期是他讲学的高峰期;

没多久,升了鸿胪寺卿,离开滁州,很多学生相送;

第四章:平叛


再没久,升南京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相邻之处,全是山区,土匪横行;

打劫和起义不一样,起义是有政治目的的,打劫不是,就图抢个钱啊粮的,能活下去,吃完了就下山去抢,也就是土匪。

这个时期的南(安)、赣(州)、汀(州)、漳(州),是土匪性质;

王阳明来了之后,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人口普查,地形勘查,匪众调查等,都搞清楚了,才开始发动战役;

教员受阳明的影响很深,但没太说,比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比如从薄弱的地方打,比如发动群众;

第一战是漳州,本来以为好打,没想到打了两个月都没打完,最后撤兵,土匪以为撤兵了,结果是诈术,最后平了匪;这一战对王阳明教训很大,因为第一次正式带兵,大家对这个新上任的领导又不熟,所以配合的很差。于是王阳明上书给朝廷,要令旗,要节制兵马,不然这些协同部队不听话,不肯协作,调兵调不动;当时的兵部尚书是王琼,是他的一个伯乐,很信任王阳明,就给了,从此王阳明有了调兵权,很顺利的打赢了接下来的仗;

平了匪患,王阳明那段时间很得意,准备继续去平其他地方的匪患,于是带着老婆孩子出发,从赣江向北,由南昌转福建,走到南昌丰城的时候,知县顾佖说抓紧走,不要进南昌城,宁王反了;王阳明懞了,他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他说,宁王之乱的重点,不在于起事,而在于接下来怎么应对,因为那时候他本可以跑,他也不清楚实情,不清楚朝廷的想法,自己也没兵;

当时想着抓紧回去,但赣江水是自南向北流,他回去,怎么回,逆流啊,当时还记载了三个字“南风疾”,南风大作,不能挂帆,这时候,从记载来看,大家能第一次看到了王阳明真急了,看着船不动,以为船夫不出力,急的把船夫的耳朵都割了。

后来终于出发了,在船上与人一起讨论平定之策;回到吉安后,王阳明举起义旗,实际过程网上都有诸多文章,此处不复述了。四十多天,平乱成功,宁王被抓后大骂,这是我们朱家的家事,管你什么事,王阳明说“有国法在”;

本来该封的封,该报的报,上书朝廷,押解宁王到南京,朝廷发书来,说“停止献俘”,因为皇帝的虚荣心还没得到满足,想把宁王放了重新抓;这又难了,要不要坚持真理,也就是事实,宁王已经被抓了,大家就不要再折腾了,皇帝你应该回去了,不能为了你的面子再折腾老百姓了,这就是这件事的真理,但你坚持真理,有时候要砍头的。怎么办,在这种环境下,王阳明悟到了三个字“致良知”,至此,他的学说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诞生了;何谓致良知,在这件事上,就是坚定且认真的上书劝诫皇帝,回去吧,别玩了。不妥协不奉承,就认真的上书。最终皇帝悻悻而归。

皇帝回去了之后,张忠 许泰驻守南昌,王阳明认为你们可以回去了,毕竟这么大的军队,南昌老百姓不堪其扰,但张忠许泰不回,于是冬至王阳明让全城祭祖,张许的北方军士思乡日浓,也嚷着要回去,二人不甘心,要找回面子再走,于是要跟王阳明比射箭(这是王阳明锻炼身体的基本功,平时别的不行,就喜欢射箭,哈哈哈,简单来说就是张许算是撞枪口上了),王阳明推让,许泰不许,阳明射三箭,箭箭中红心,于是二人没话说了,走了,这就是“三箭退兵”的典故;

回来说正德,边走边玩的回北京,在清江浦非要COSPLAY渔夫打鱼,掉水里了,救上来之后大病了,身体每况愈下,当年就驾崩了;

当时还有很多人找茬,说宁王谋反而王阳明独知,是不是也是同谋,于是查到王阳明有个学生叫冀元亨去过宁王府讲学,就被抓了,打死在狱中,后来王阳明有四篇祭文,都是写给冀元亨的;

王阳明回绍兴盖房子,就有人来调查,这钱哪来的,是不是从宁王府里私拿的;

正德死了,宁王死了,王阳明在这种恶劣的官场也一言不发,寂寞的回了老家,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直到正德十六年,朝廷来了人,封了王阳明为新建伯,没文书,也没有奖赏;

王阳明也不在意,在绍兴过了自己最幸福的六年,只在绍兴讲学;

第五章:道问


那他在讲什么呢,讲他的心学,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心学架构,三个东西: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这六年,王阳明专心讲学,全国的文人蜂拥而至,人山人海;也由于赋闲在家,躲过了明史上著名的“大礼仪”事件;

嘉靖六年,朝廷想起来王阳明了,下诏让王阳明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平定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的造反,在出发前,王阳明跟他的大弟子钱德洪、王畿讨论学术问题,留下了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为“天泉证道”

PS:讲一下“天泉证道”是怎么一回事

嘉靖六年(1527 年)九月,王阳明要去广西平定思田叛乱,出发前一晚。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因为对王阳明提出的 “四句教” 理解不一样,就来找老师请教。“四句教” 就是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畿觉得,如果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那由心产生的意念、认知和事物也都应该是无善无恶的,他认为只要在心体上领悟了,就什么都明白了,这叫 “四无说”。钱德洪则坚持 “四句教” 是老师的定论,不能改。他觉得心体本来确实无善无恶,但人容易被后天的物欲影响,意念就有了善恶之分,所以要通过做善事、去除恶念来恢复心体的无善无恶,这就是 “四有说”。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就找王阳明来评判。王阳明说,你们俩的观点都有道理,而且可以相互补充,不能只坚持自己的看法。他说王畿的 “四无说” 适合那种特别聪明、悟性高的 “上根人”,这些人能一下子就领悟到心的本体,一悟就全明白了,这是顿悟之学。而钱德洪的 “四有说” 适合大多数资质一般甚至比较差的 “中根以下人”,这些人容易受外界影响,有各种杂念,所以得实实在在地去做善事、去除恶念,慢慢提高自己的修养,这就是渐悟之学。

简单来说,“天泉证道” 就是王阳明和两个弟子在天泉桥上,针对 “四句教” 的一场讨论。

嘉靖六年(1527),55岁的王阳明从故乡浙江省出发,直奔广西省平定思田之乱,就此踏上了最后的征程。高徒钱德洪和王畿也随军为王阳明送行,一直送到浙江省严滩。

严滩又名严陵濑,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南。相传东汉严光(字子陵)隐居耕钓于此,后人遂名其垂钓处为严滩。

钱德洪与王畿到此就该与王阳明分别了。当时王阳明与王畿的对话后来被世人称为“严滩问答”。

王畿谈论到佛教的实相和幻相,王阳明这样说道:“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这一说法云遮雾罩,看上去有点像禅的问答那样自相矛盾。而王畿则说:“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功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功夫上说本体。”

王阳明回答说:“然也。”

怕大家听不懂,我简单归纳一下

王阳明观点:王阳明提出 “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这里前后两个 “心” 含义不同,前一个 “心” 指的是 “道心”“本心”,意思是有了本心,万事万物才真实有意义,没有本心,一切都是虚幻;后一个 “心” 指的是 “私心”,即没有私心,事情才是真实的,有了私心,就会被私欲遮蔽,看到的都是虚幻。

王畿观点:王畿接着说 “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功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功夫上说本体”。意思是从本体角度来说,要以存养本心为功夫;从功夫角度来说,要通过去除私心来回归本体,以此来涵养本体。

钱德洪情况:钱德洪一脸懵逼,对这些说法还不太理解,后来经过数年用功,才相信本体和功夫是合一的。

总之,这段问答讲述的是本体即功夫、功夫即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之中有功夫,功夫之中有本体,本体与功夫合一,与知行合一主旨相同。

此为“严滩问答”。

第六章:落星


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阳明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王阳明。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阳明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王阳明于是派遣大臣商议,并命湖广佥事汪溱、广西副使翁素、佥事吴天挺及参将张经、都指挥谢佩监湖广土兵,袭剿断藤峡叛军。这地方在哪,广西省贵平县,这儿是上帝次子洪秀全的老家,你看看这地儿。此后仍然总督分永顺兵进剿牛肠等寨,保靖兵进剿六寺等寨,约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达地点。

当时,叛军听闻明军檄湖广土兵抵达,均逃匿深险之中;又听闻卢苏、王受归降,王阳明进驻南宁,故以为王阳明以散遣诸兵布阵,于是防备弛缓。至此,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马抵达,与明军一同突进,四面夹击。叛军大败,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据险结寨。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随后连连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断藤峡。随后王阳明密檄诸将移兵剿仙台等贼,分永顺兵、保靖兵各自进剿,约定在五月十三日抵达巢穴。叛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阳明围困的大军打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至此,断藤峡叛军几乎全尽。

打八寨是很难的,这个时候,王阳明的身体也出了问题,一个说法是他应该是中毒了,那边人擅用毒,水里投毒,从这儿中的毒。二个说法是尸体腐烂污染了水源中毒了;

王阳明这时候也没在意自己的身体,他认为事都平了,想离开,他想抓紧回浙江,于是他写信给朝廷,情况如何如何,然后说我身体不行了,朝廷派人来接替自己的两广巡抚的职位;朝廷没反应;他走到广东,又给朝廷写信,说我不行了,你们抓紧派人来,于是在广州呆了几天,也没看到有人来;在广州他拜访了一位老友张若水,也了却了自己儿时的心愿,就是拜谒了伏波将军马援庙,走进庙里,他流泪了,因为庙里的陈设跟他儿时梦中的一模一样;

接着,他离开了广州,又给朝廷写信,他不知道的是,他的信都被上边扣下了;

走到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浦,身体不行了,临终之际,弟子周积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其实在他讲学中,说过自己另一个遗憾,就是此生讲学,刚窥见到一些圣人的东西,现在没时间研究,太遗憾了;

周积发布消息后,全国的弟子都纷纷赶来,沿途都有人祭祀;

说个好玩的八卦:王阳明出生时属龙,他家附近的山,叫龙泉山,也叫龙山,他停下来的地方,呆过的地方,基本都跟“龙”有关系,比如贵阳的龙场,滁州讲学在龙潭,最后死在青龙浦;

最后说一下阳明心学思想的特征,王阳明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学说跟他的人生轨迹一路重合,这种现象在世界思想史上也是少见的,他的学说,自龙场提出来之后,基本就不改了;嗯。。。不像朱熹,经常反复;

最后用明穆宗的点评来收尾: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好了,看到此处的都是真爱,谢谢大家捧场,本章主要内容是通过王阳明的一生,来观察心学思想诞生过程,在下篇中,我们会简单科普一下心学思想,也就是那著名的心学框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该怎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