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是从哪里看到了这本书的推荐,好像是豆瓣。读了一遍后,把它作为我二月份的书本记录。读完的感觉是,里面确实会有一些观点挺有意思的,例如die with zero,要留遗产给后代就尽早留,要做慈善就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去做等等。这本书的“最优解”三个字,其实还蛮具备吸引力的。但是,怎么说呢,道理其实很多人都听过,都知道,但怎么过好这一生,怎么活得充实依旧是个难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思考我的金钱观,或者是开始建立我的金钱观。一直以来,钱给我带来了安全感和底气,所以我一直都有赚钱,攒钱的意识,一方面是经历过没钱问爹妈要钱的窘迫,另一方面是我享受了钱带来的独立和自由。我原本以为我对钱非常渴望,但事实上,我的物欲不是很高。我就赚能赚的钱,然后沉浸在攒钱的“快乐”中,忽略了享受,体验金钱带来的快乐。我买东西,主要侧重在性价比,或者需不需要,喜不喜欢不是我的第一首选,这就导致,很多时候,我并不知道我到底喜不喜欢。在有了一定经济条件后,我试图“挥霍”,可发现花了钱买了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我也没享受花钱带来的“快感”。看这本书,那句“你的人生是你体验的总和”,更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到底该如何平衡攒钱带给我的安全感以及花钱换来的体验感。这也是我从生存模式调整到生活模式,必须要经历的一步。改变掉自己的习惯,去沉浸式体验,对我来说,还是很有难度。在花钱体验和攒钱带来的快乐之间,我时常摇摆。明明有能力享受更好的,可我总觉得不值。我不知道算不算是不配得感?我在调整,也在尝试提升。
我一直相信,钱能解决人生90%的问题,剩余10%包括每个人都存在且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及个人个体化的问题。钱,一直会贯穿一个人的一生。没钱的人为了钱奔波,有钱的人,期望更加有钱,当钱成为一个数字后,又会有别的问题。但作为普通人来说,一辈子都在跟钱挣扎。要去做到平衡赚钱和享受生活,对我来说,有点难度。但是就是因为难,去做才更有意义。在赚钱的同时,也享受钱换来的体验。赚钱从来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这本书通过九条准则,去解释了什么叫做死前归零,为什么要这么做,反驳人们为什么不这么做等。以《伊索寓言》里的经典故事《蚂蚁和蚱蜢》作为导入,蚂蚁和蚱蜢代表了两种极端的生活态度和方式。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它的核心是讲平衡,在满足生存后,如何更好地借用钱的力量充实人生:
1 极致人生
准则1 正面人生体验最大化
人会在什么情况下突然珍惜自己拥有的,不论是时间还是生命?在快要失去的时候。这道理我想大家都知道,都认可,可是死亡也好,疾病也好,并没有那么受控,突然降临,可到那个时候,就来不及了:
但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只能说,有了想做的事情,就尽力去做,别老是给自己设定目标,等完成了什么事情以后再去做。这既是对我自己的忠告,也是对你们。我自己就是,列了很多想做的事情,但每天上班,想着等放假了我要做这些,可是真的放假了,我又只会选择瘫倒。改变不会是一瞬间的事情,我会慢慢改变:
作者一直强调的是,人生有限,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活出更充实的人生。不是说,要把钱都用来挥霍,而是在一些人生节点,在错过这个节点就无法享受某些事物时,用自己的钱,尽量让自己去体验。通过钱,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体验或者体会没有过的体验:
当赚的钱这辈子都花不完的时候,钱就只是个数字,但这是对极少部分人来说。作者通过自身的例子,回顾了他刚毕业时,赚得很少,但是却攒了1000美元。本以为这代表着他有存钱能力,但实际上,他本末倒置。人不会一直只赚那么一点钱,收入在一定年限中是会越来越高的。尽管一开始收入低,得有些忧患意识,要存些钱,但是在这个阶段,存钱从来都不该是主要目标。但实话说,我跟作者类似,一开始收入低的时候,还是会有存钱意识,因为没有后盾,又怕遇到突发事件,确实会对自己抠一点。但作者老板提出的这个观点,对我来说,也确实是醍醐灌顶:
工作不该仅仅追求高薪,更多的需要追求的是性价比。这也是我选择工作首要考虑的点。我的性格承受不了高压,所以高薪的工作,我向往但不追求。我追求的是,花最少的能量,赚需要的钱:
“你的人生是你体验的总和”。我想到赵本山不差钱的小品里面的词,小沈阳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了”,而赵本山说的是,“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活着呢,钱没了”。这两种观点,我觉得没有对错,只是不同。作者的观点是支持每个人在死亡前,把所有的钱都花光,这也是他鼓励大家用钱收获体验的点,也是整本书,他认为的最优解的人生:
当然作者也承认,他写这本书的对象是针对那些钱已经到位,但是担心钱财枯竭而过分苛责自身生活的人。对于穷人来说,光达到生存的标准就已经很难:
本书的主题一直强调的是最大化人生的正面体验:
2 投资体验
准则2 提早开始投资体验
作者分享的他室友杰森·鲁福的故事挺触动人的,但我是万万做不到辞职,借高利贷去旅游的事情。当然,可能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杰森·鲁福收获了别人没有的旅欧体验:
有些事情,真的是得年轻的时候才有勇气,才有可能做到。一旦错过这个档口,再体验,也体验不到那种青春的感觉。有时候有些东西是无法用钱来衡量,来交换的:
但我绝不是鼓励人,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甚至是去借高利贷。杰森·鲁福算是幸运的,他获得了体验,也没有被高利贷追债,可是要是他还不上呢?即便这些体验无价,可是生存本身就很重要。
我认同体验和回忆的价值:
人老了,最终靠的就是回忆而活:
不能所有事物都以金钱为衡量标准,投资并不是单一看经济回报。直接投资体验,享受回忆红利,才是享受人生的方法:
钱在一定范围内是个问题,但是没钱有不花钱的体验方法:
我一直觉得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是什么。我没有花心思,花精力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我只是在虚度时光。哪怕赚了钱以后,我也不知道该如何享受。但这些事实上是需要花时间精力去摸索。今年我就开启了探索:
3 为什么要死前归零?
准则3 以死前归零为目标
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是看起来最简单,最没有压力的生活方式,因为好似身边的人都是这么做的。可是,随波逐流的生活并不是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当钱超过一定范围的时候,它就仅仅只是数字。我一直觉得,都是人,哪怕再有钱,也就能吃得下那么多东西,睡得下一张床。财务到了一定水平后,赚的多的钱是花不完的,可是赚这些钱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了:
我是支持钱财死前归零的,不然人都死了,钱又带不走。但核心问题是,我并不知道自己的死亡日期是什么时候,所以无法精准地规划。同时,有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有些钱总得放那以备不时之需。但为了不确定的未来或者意外,去影响当下的生活,也不是个优选。作者给出的答案是通过保险来应对突发事件或者为了老年生活做准备。作者举的一些例子,给到的一些话术,能引发人思考,但是实际可操作性还是得依据每个人的情况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