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诗的人生》读书笔记20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2-24 08:53:53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诗的人生》读书笔记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老师!人穷了,倒霉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低头;发财了,得意了,还能够对人不骄傲,何如?

我们都常听说"得意忘形",但是,据我个人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还要再加上一句话——"失意忘形"。

有人本来蛮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连人也不愿见,一副讨厌相,自卑感,种种的烦恼都来了,人完全变了——失意忘形。

所以我就体会到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一个人做学问,只要做到"贫贱不能移"一句话,能够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无论怎么样得意也是那个样子,失意也是那个样子,到没有衣服穿,饿肚子仍是那个样子,这是最高修养,达到这步修养太难了。

所以子贡讲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确是不容易,很难得。但是"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你做到穷、失意了不向人低头,不拍马屁,认为自己就是那么大,看不起人,其实满肚子的不够;或者你觉得某人好,自己差了,这样还是有一种与人比较的心理,敌视心理,所以修养还是不够的。

同样的道理,你到了富而不骄,待人以礼,因为你觉得自己有钱有地位,非得以这种态度待人不可,这也不对,仍旧有优越感。

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环境中,就是那么平实,那么平凡,才是对的。

所以孔子告诉子贡,像你所说的那样,只是及格而已,还应该进一步,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安贫乐道。安贫就非常难,孔子在下面就有"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的话。

孔子告诉子贡,要安贫乐道,要平实,他说仅是做到不骄傲,不算好,还要进一步做到好礼,尊重别人和爱人。

富而好礼的方面,好礼不一定仅仅讲礼貌,而是在学问做人各方面随时虚心求进。

假如一个真正富有的人,能够不断追求学问,不断讲究做人做事的道理,实在了不起。有的人事业成功了以后,往往亲朋间脱离了关系,这是遗憾的事。

子贡提出了一句话来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是引用古诗里的原句。这诗是讲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莲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块石头,买来以后,先将它剖开,里面也许能有几百个戒指面,也许只有十个八个也说不定。

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锯子弄开石头叫剖,也就是切;

找到了玉,又用锉子把石头的部分锉去,就是第二步手术叫磋;

玉磋出来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鸡心型、手镯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

然后又加上磨光,使这玉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彩来,就是磨。

切、磋、琢、磨,这就是譬喻教育一个人天生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功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学问就越难。

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句话好像说:"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我懂了。"那么孔子答复他了,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赐是子贡的名字,孔子说你懂得这个道理,现在可以开始读书了,也可以开始读诗了,因为我刚刚提示了你一个道理,你自己就能够另外推演出别的道理来。这表示了一个人的天分高,拿现在的教育来说,是教了一个原则,其他就可以自己类推了。

诗的人生

不过这句话研究起来有一个问题,是诗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在文学的境界上,有一个演变发展的程序,大体的情形,是所谓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到了清朝,我认为是对联,尤其像中兴名将曾国藩、左宗棠这班人把对联发展到了最高点。

我们中国几千年文学形态的演变,大概是如此。

我曾经对学生说,你教化学的,如配合文学手法来教,会比较成功。科学本身很枯燥,所以最好把它讲得有趣味。

比如对一个公式,先不要讲公式,讲别的有趣的;最后再说明这个有趣的事,跟某一公式的原理是一样的,听的人就可以贯通。结果有几个学生用这个方法教,的确很成功。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对诗的教育这样重视,这是个大问题。一般人通常认为,作诗就是无病呻吟,变成诗匠。

从前也有人打趣这种诗,所谓"关门闭户掩柴扉",关门就是闭户,闭户也是关门,掩柴扉还是关门。平仄很对,韵脚也对,但是把它凑拢来,一点道理都没有。这就是无病呻吟,这样的文学,实在有问题,都变成"关门闭户掩柴扉"了。

这里孔子对子贡说的话,点出了"诗"的道理是什么。

作诗学诗的人,并不光是想当一个诗人,所以诗的目的,并不是专搞文学,其中所含的道理非常重要。

关于诗的文化,在这里他告诉子贡,读了诗,并不是教你变成一个酸溜溜的书呆子,一定要"告诸往而知来者"。岂但作诗,我们读历史也是一样,我们为什么读历史?现在大学里的历史系、历史研究所的研读历史,虽然拿到好成绩,但对做人做事,一点用处都没有。

我们中国人过去读历史,主张要学以致用,它的精神就是"告诸往而知来者",懂了过去就要知道未来,这也就是诗的精神。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是《学而》这一篇的精神所系。是说一个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就归结了那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大概人们都有的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往往我们说错一句话,脸红了;但三秒钟以后,脸不红了,自己马上在心里头找出很多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完全对,再过个把钟头,越看自己越对。

人,就是这样,所以人总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这个问题,就不去考虑了。

所以《学而》这一篇的宗旨,最后的一点,以本篇第一节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重点。

这个结论的重点就是你为什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论语别裁》P46—51

当时天色灰蒙,

看到一只鹤鸟站立于枝头,

一副遗世而独立的姿态,

内心被此情此景触动,

因此站立了良久,

驻足等待与凝视,

一直等一直等,

终等到鹤鸟飞起的那一刻。

然后想起一句诗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一刻,

古人的浪漫具象化了,

中国的美,

在于意境美,

心境美。

而我的等待,

也是美,

美而不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