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11-28 08:48:29归属于名著读后感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读后感

梁东方

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和他的《恶之花》一样,在文学史上自有自己的地位,这在任何一本外国文学教程中大致上都会提及,不过我还真是没有读过。封闭期间,家里的藏书终于派上了大用场,成了安定灵魂的妙药,不能说随便抽出一本书来就一定可以将一段不能出门的时光填满,就会忘记了身在何处、今夕何夕,但再抽出一本来,再抽出两本来,估计就一定可以了。终于迎来了之前多少年持续买书、买旧书的福利。这《巴黎的忧郁》就是这样随意抽出来的一本。

这本号称是散文版的《恶之花》的作品集中依然有着诗的某种语感与节奏感,《陶醉吧》已经是诗,至少是散文诗,《跋》干脆就直接是一首诗。诗人之所以用散文的形式来写作,是为了摆脱韵脚的束缚,没有了过度凝练的要求,可以自由地书写。而诗歌往往不会有具体的地理点位落实,散文则可以有。直接将散文集冠以“巴黎”之名,也算是后世按图索骥地地理线索阅读的一个明确标记。

不是很吃惊但也多少有点意外地看到,这位被法国人引以为荣的大作家书写其祖国、其城垣的《巴黎的忧郁》,竟然满篇都是灰暗和丑陋,都是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里的不堪的沉痛书写。

波德莱尔写得没有限制,直面社会生活中的阴郁和黑暗:城市破败,乞丐当道,偷窃和出卖身体、出卖灵魂的事情随处可见,人性赤裸裸,社会野蛮,他的笔也毫不避讳,淋漓尽致。

《穷人的玩具》写贫富悬殊,穷孩子以活老鼠为玩具,让富家孩子隔着铁栅栏门徒生羡慕。《糕点》写为争夺一块别人施舍的面包而滚地争斗的兄弟俩,最后让面包变成了土渣。还有那因为穷而卖给了画家的孩子,不堪忍受屈辱上吊身亡;父母漠然,只是在最后,一定要那上吊的绳子作为怀念。《悲壮的死》写热爱滑稽剧的皇帝因为嫉妒演员的出色表演而当场杀死了他。《观墓咖啡馆》说这可恶的人生,唯一真正的目标就是坟墓。《把穷人们击倒吧》棒喝穷人们要有尊严,要追求平等。《大家都背着“喀迈拉”》则是象征主义地说背着幻想前行,才能抵御苦役的绝望。《狗和香水瓶》说只能给公众提供精心选择的垃圾,提供别的东西公众都不接受。

书中还有作品写慈善家故意给乞丐假币,出于无聊而搞恶作剧。还写了诸如此类的众多其他的形象,比如魔鬼、流浪艺人、妓女、骗子,等等。

而《爱开玩笑的人》说一个人向着驴子鞠躬,属于衣冠楚楚的傻瓜,集中体现了法兰西的整个精神。《在这世界以外的任何地方》直接说“哪儿都行,哪儿都行!只要在这个世界以外!”

如果按照现在某些人的判断标准看,他的写作一定是所谓负能量的、不积极的、诋毁的、具有破坏性的、递刀子给外国的。可写作了这样“负面”的作品的波德莱尔一点也没有影响他成为法国乃至世界的著名作家,巴黎不仅没有因为他的文字受损,而且还将他列为自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这些文字还成为巴黎乃至全法国对社会公平、城市建设、民生发展引以为鉴的一个重要标杆,是让其沉没到历史深处去的旧日标杆。看看吧,我们城市的过去居然是这样的,如果不保持后来得以改变其面貌的秩序机制,如果不发展经济,其后果就很可能会是退回到那种状态里去!

实际上,作者一直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在恨其不幸怒其不争。在《跋》中他明确地说出来这样的话:“我爱你,污秽的城市!”

一座城市并非只能说它的好话,说它的坏话未必就对它未来的发展没有好处。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简单道理,对一座城市如此,对一个人也未必不如此。当一个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的时候、文明程度不高的时候,经济凋敝、法制不彰、恶行不受制约,鬼魅横行的脏乱差的景象一定就是势所必然的了。波德莱尔作为文学家不必去说那些背后的事实,只消描绘其所见所闻就已经有了更强大的传播力量。人们在那样的环境里的那样的生存状态,在波德莱尔的笔下立此存照,成为城市发展、社会发展在那个阶段中的一个标本,也为后续的发展,巴黎的发展,法国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相对的镜鉴。

不过波德莱尔当初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不是出于要对一座城市提出什么建议的初衷的,他的写作还是根源于他诗人的情怀、赤诚的热情,根源于他对自己人生遭际和情感抒发的需要,是对贪欲的绝望,是所谓悲哀的启迪,

他非常格物致知地在猫的眼睛里看时间,看永恒。非常仔细而精彩地画出《海港》那样文学性很强的素描,文笔精确而韵味悠长。《众人》思考孤独与狂欢,赞颂诗人之可游离亦可入世的身份,实际上是对自己立身于世的充分肯定。《诱惑或情爱,财神与荣誉》进而写了他对一切诱惑的不以为然。《邀舞》写了他想象中的中国,美妙而浪漫,温和而有秩序,自由自在无处不安详。这当然属于他的想象,那时候正是中国鸦片战争前后,真实状态远非他的想象。他实际上一直是在自我剖析,是在表达对一个更好的世界的无限向往。

各个时代各个地方都有这样的敏锐敏感的作家诗人,都会有类似的笔触和心境,都觉着当时自己所处的状态是世界上最不好的,都向往着更好、更理想的人类生活场景。这再一次说明,作家诗人,真正的作家诗人是人类集体最灵敏纤细的感受细胞;至少是他们在表达,他们的表达就在相当程度上是大众的心声,这个心声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时弊的愤恨,对黑暗的深恶痛绝。

波德莱尔刻画人的瞬间感觉,描述怪癖、不可理喻的疯狂,探索人性的隐秘角落。书名冠以巴黎,将黑暗丑陋归与发生地,也将更好的人生的出发点放在了同样的地方。他这种自言自语式的诗性文本是欧洲的一种写作流脉,后世的佩罗阿写里斯本,罗伯特·瓦尔泽写自己生活的瑞士,都是这样的文学传统的一脉相承。它自由,真切,不被任何形式性的东西束缚,既客观地立足现实和思考,又天马行空、自由自在。

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有没有积极作用,不能只从表面的情绪和语言来看,要看整体的文本状态,文字上表现出来的忧郁、忧虑或者哀怨,未必就一定是所谓负能量。不能将负能量和人生与社会的真实等同起来。因为文学是个人的也是历史的,真情实感是其存在与自身价值的基础。丧失了这一点,一味要求连表面上也不能有“负能量”的字句,也就失去了文学与文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