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读后感:破认知之茧,悟万物齐一而任天真
章炳麟曾评《齐物论》:“此篇先说丧我,终明物化,泯绝彼此,排遣是非。”刘咸炘亦指出:“此篇初明万物之自然,因明彼我之皆是,故曰齐物。”还称“佛家主空,一切俱不要;道家主大,一切俱要”。当我深入研读《齐物论》,仿若置身于思想的盛宴,细细品味着前人所悟的精妙智慧。
“齐物”,无疑是《齐物论》的核心精髓,它深刻地传达了万物平等的深邃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凭借主观臆断的标准去评判世间万物的是非对错、高低贵贱。然而,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且狭隘的认知方式。事实上,万物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无生而贵者”,这些话语都有力地印证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本就处于平等的地位,而《齐物论》所蕴含的正是这种大同的崇高境界。儒家倡导“约我以礼”,正是因为“约”,人们才能收获长久而真挚的情谊。对于个人而言,应当胸怀壮志且具备克己的能力,如此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素其位而行”,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万窍怒呺”,形象地描绘了虚作为窍之本,在受到外界风的吹拂后而充实的状态,但其充实的程度始终不会超越窍本身的范围。这就如同我们身处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之中,个人能够汲取和收获多少,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容量和格局。古人云“管仲之器小哉”,反观今人,情况似乎更为严峻,常常听到“臣妾做不到”这样的感慨。这本质上是因为自身器量狭小、心存私欲。唯有摒弃私欲,才能做到“先而不有”,有所作为却不居功自傲,从而实现自我的“自存”与“自生”。倘若像“居里”之人那般,虽足不出户,内心却因患得患失而“心形并驰”,则着实需要引以为戒。人在初始阶段往往处于懵懂无知的“芒”的状态,若以“成心”行事,便会被自己的成见所左右。而勇于改过,不师其成心,才能达到无是无非的境界,使内心虚通而契合至道。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深刻揭示了彼与此相互对立、是与非循环往复无穷无尽的道理,恰似一个周而复始的圆环。当我们能够置身于这个圆环的中心,便会达到无是无非的超脱境界,从而能够从容应对世间的种种是非。就如同子路,因其内心没有成见,所以能够片言折狱。君子“爱之而知其恶”,则能“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即能应是非,应无穷。是非的循环无穷无尽,而圆环的中心却是虚空的。我们若能乘此虚空自由遨游,便能达到心境两空、物我双幻的美妙境界。
“道通为一”,唯有那些通达事理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这里的“一”,意味着“一致百虑,殊途同归”,也正是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达者能够做到绝学绝待(不倚他人之智,不倚他人之势),他们的内心不曲于我之私见,也不会受到外界客观环境的干扰,从而能够在自我探索中领悟到至理。
“因是已”,孔子主张“述而不作”,而“因而不失其新”则更显高明。“因”作为事物的根本,具有稳定性,不可轻易改变,但同时又需要依据时代的变化而做出调整,这便是“时之义”的深刻内涵。能够在面对是非时,超越是非的局限,达到“和而不流”的境界,强哉矫。
“朝三暮四”的故事,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人类常常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的现实。人们往往执着于那些无谓的差异,却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由于经历、价值观、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评价。我们常常固执地坚守自己的观点,急于对他人进行批判,却很少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偏见,实则是一种“嗜欲”,一旦深陷其中,天机便会变得浅薄。只有保持内心的纯净无染,才能运用智慧应对世事。
圣人懂得“晦迹同凡”“韬光养晦”的道理,他们将巨大的才能和智慧寄托于众多人才之中,使得天下没有被遗弃的人,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受益,却浑然不知。“齐物”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万物能够顺畅地展现其本性,各自安于所处的环境。人类应该深刻认识到,我们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彼此相互依存。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价值,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如“群龙无首,吉”所传达的那样,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在《齐物论》中,“人籁”是人为创造的声音,“地籁”是风吹万物所产生的声音,而“天籁”则是万物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天籁”代表着最本真、最自然的状态,它启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要学会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回归自然的本真。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外界的声音和诱惑所包围,逐渐迷失了自我。我们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不断改变自己,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只有摒弃外界的干扰,静下心来,才能听到内心深处的“天籁”,找回真正的自我。
有人认为不追逐利益、不躲避危害、不刻意求索、不拘泥于常规之道,便是对妙道的践行,然而夫子却认为这是轻率的言论。长梧子更是觉得,这样的道理即便是黄帝听闻,也会感到困惑不解,而常人往往急于做出论断,就如同看到鸡蛋便期待得到报晓的公鸡,见到弹丸就幻想品尝到烤鸮肉一般可笑。
世间万物皆有其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和至极之理,只要我们顺应自然,便能与之相契合。那些不能安于时运、顺应变化,却一味追求变化、妄求是非的人,便是所谓的“逆计之徒”。 “积是”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修养至关重要,这需要我们日行一善,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只有当内心没有是非杂念时,我们的行为才能真正做到“积是”。孔子之所以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越规矩,正是因为他的心中只有“是”和“然”,没有丝毫的是非之分。
“参万岁而一成纯”,通过修炼这一境界的功夫,能够实现御世的目标。“和之以天倪”则是超越世俗的是非观念,以自然的方式进行调和,忘却时间的流逝和是非的纷争,从而进入无穷无尽的境界。
在现实中,寻找一个能够评判是非的公正之人并非易事,因为人们往往“是其所同,非其所异”,难以达成共识。人生就如同一场梦幻,生死如同物化的过程,这本是自然的规律,然而愚昧的人却难以理解“物化”的深意,为此而徒增烦恼。
“无竞”的境界并非从宁静中获得,而是源于“振”,这里的“振”需要有实际的事功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建立“圣功”,便难以获得圣位,“圣德”也并非仅仅通过读书就能养成。
罔两询问影子为何没有独立的操守,影子却表示自己也不知为何如此。这一对话深刻地揭示了万物皆自然生成,彼此无所依赖的道理。我们应当顺应自然,不加以过多的干预,否则便难以实现平等和谐。
庄周梦蝶的故事,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究竟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这一奇妙的现象便是“物化”的生动体现。佛家所说的人生与死后的种种观念,在庄子看来,同样也是“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齐物论》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它引领我们打破认知的局限,以平等、包容、敬畏的心态去对待世间万物。它不仅是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更是一种能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清醒、豁达的生活智慧,指引着我们不断探索生命的真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