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我怀着激动而又忧伤的心情读完了《穆斯林的葬礼》。书的内容和书名一样充满了悲剧色彩。作者细腻的笔触、巧妙的构思引人入胜,让我在脑海中勾勒出了梁亦清、韩子奇、璧儿、玉儿、韩新月、楚雁潮等人的模样,让我看到了精美绝伦的《郑和航海图》大玉雕,让我体会到了新月考入北京大学后的欢喜……更让我在读完这本书后,泣不成声地掩卷沉思。
《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一个穆斯林玉器世家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书中描述了穆斯林的习俗、北大燕园、琢玉匠人、纯洁的爱情故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时而让人觉得平静如水,时而又让人感受到惊涛骇浪。冰心先生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一)生活是张弛有度地边走边看
这本书开篇讲了玉器行“奇珍斋”主人梁亦清,一个回族的琢玉匠人。他有两个女儿——长女梁君璧和次女梁冰玉。梁亦清心无旁骛,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水凳旁琢玉,最终练就了精湛的技艺。他专心致志琢玉的样子总会在我眼前浮现,一想到那冰如雪、绿欲滴的美玉,我甚至有走进“奇珍斋”赏玉的冲动。
梁亦清身上闪烁的专注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很多人所缺乏的,虽然我们在小时候就学习了小猫钓鱼、猴子掰苞谷的故事,但是很多人做事依然是走马观花、朝三暮四。结果可想而知,往往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从小,我就有写日记、阅读、摘抄的习惯,而且一直断断续续地坚持着。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思考过的问题,那些看过的山、望过的海、欣赏过的美景,那些开心的笑、痛心的哭、经历过的往事,都化作文字,常常扑面而来。所以,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生意,无论是艺人还是匠人,都要专注一个领域“深耕”。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慢慢琢、细细磨、用心盘,总有一天,你手中的“活”会光彩照人。
梁亦清给我们留下的绝不单单是专注……有一年,梁亦清接了一个活,用三年的时间完成《郑和航海图》大玉雕,但是在作品即将完成、画龙点睛之时,因过度劳累而吐血身亡。读到这里,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除了感慨命运的无常外,也深切体会到凡事不能“用力过猛”。我们知道机器长时间运转需要维修,汽车行驶一定里程需要保养。人工作一段时间,自然需要休息。如果长时间处于紧张忙碌的状态,人会生病,甚至会死亡。古人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然而,现在有些人常常黑白颠倒、熬夜透支。所以,猝死、过劳死等报道屡见不鲜。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生活不是马不停蹄地一路飞奔,而是张弛有度地边走边看。一路飞奔看似争分夺秒,实则以健康换进度;张弛有度看似松松垮垮,实则以缓冲换效率。正所谓快即慢,慢即快。任何时候都别把生活安排得太满,给自己留出喘息的时间!
(二)掌握一门手艺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好选择
《穆斯林的葬礼》男主角韩子奇,从一个孤儿成长为一代“玉王”,以超人的智慧演绎了其传奇的一生。韩子奇是一个孤儿,被穆斯林老者吐罗耶定巴巴收养,并跟着他徒步去圣地麦加朝圣。在去朝圣途中,吐罗耶定巴巴带着韩子奇去京城梁亦清家讨饭。韩子奇被梁家的玉器深深吸引,但不慎打碎玉碗。为了赔偿,他决定留在京城跟着梁亦清学手艺。韩子奇聪慧实在,深受梁亦清夫妇信任,得到梁亦清真传。再加上他勤奋努力,用了三年时间就习得精湛手艺。对玉的酷爱、对生存的渴望激起了韩子奇学习琢玉手艺的热情。没有高人指点、没有家人强迫、没有老师引导,幼年的韩子奇就明白掌握一门手艺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有力保障。我们家乡有句俗语“生意不如手艺,手艺不如口气”,强调了手艺作为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较高的学历、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丰富的人脉关系,掌握一门手艺无疑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好选择。
梁亦清因过度劳累而吐血身亡后,韩子奇为了学艺和复仇,不惜忍受师娘的怨恨、璧儿的唾骂、玉儿的挽留、众人的白眼,毅然投身“仇人”蒲寿昌门下,进入汇远斋学习了三年。在这期间,他白天当学徒,晚上制作《郑和航海图》大玉雕,平日里跟店内伙计偷学做生意的技巧和交际英语。三年后返回奇珍斋,与梁亦清的大女儿梁君璧成亲,在英国商人沙蒙·亨特的协助下,将奇珍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名扬北京城,在“览玉盛会”后获“玉王”称号。日本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为保护玉器跟随沙蒙·亨特前往英国伦敦,与小姨子梁冰玉相伴。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评价某人非常好或非常坏。然而,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是不准确的。实际上,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是没有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比如蒲寿昌。他乘人之危、阴险狡诈,但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自有过人之处。梁亦清去世后,韩子奇并未被仇恨蒙蔽双眼,而是“潜伏”在蒲寿昌身边学习生意经。韩子奇超越个人恩怨的胸怀,以及理性看待他人的心智是常人所不及的。
凡事都有两面性。韩子奇虽然学到了蒲寿昌的生意经,但是蒲寿昌对韩子奇“怀恨在心”,后来伪造了一封老侯写给韩子奇的回信,远在英国的韩子奇和梁冰玉看到信中的“不知三人流落何方,亦不知是死是活”,悲痛交加。韩子奇和梁冰玉一起长大,战争使两人在异国他乡相互依靠。在得知家人不知死活的消息后,两人多年来深藏内心的情感被激起,韩子奇和梁冰玉相爱了,并生下女儿韩新月。
十年后韩子奇回国,梁君璧不接受丈夫韩子奇和妹妹梁冰玉的爱情。梁冰玉在无奈之下出走,留下女儿韩新月由韩子奇和梁君璧抚养。韩子奇的女儿韩新月因心脏病早逝。“文革”期间,韩子奇守了一生的玉被红卫兵拉走。最终,韩子奇在悔恨与痛苦中离世!
(三)爱是力量的源泉
这本书中的女主角韩新月是最让人心疼的人儿。她是韩子奇与梁冰玉的女儿,由韩子奇和梁君璧抚养成人。韩新月聪颖智慧、天生丽质,但从小和亲生母亲分离。在她并不知道自己身世的时候,从养母梁君璧对她的点点滴滴中,已经察觉到了梁君璧不是她的亲生母亲。母爱是母亲对孩子时时刻刻的关注、不由自主的思念、莫名其妙的担忧、情不自禁的流泪……体现在细微之处,展现在大事面前,是无法掩饰的情感!妈妈不特意为新月庆祝生日,不为新月考上北京大学而激动,不去送新月上大学,很多时候对新月很严肃……母亲若即若离,母爱若隐若现!新月怎么也捕捉不到妈妈的爱!新月在内心充满难以言表的惆怅和忧伤中成长。她一直在找……妈妈!
这本书最能触动心灵深处的是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故事。韩新月上北大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因共同的兴趣爱好相知相爱。在韩新月大一的时候,因心脏病住院治疗。楚雁潮在韩新月病情逐渐恶化时向她表白,并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对她的治疗有很大帮助。因为楚雁潮是汉族人,所以梁君璧坚决反对新月和他交往,这给新月带来沉重打击。新月又得知自己的身世,她是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私生女,心脏病复发去世。她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对楚雁潮的爱恋,对父亲的不舍,对母亲的期盼,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新月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她的成长过程没有亲生母亲的相伴,她没有得到母爱,常常在孤独中黯然神伤。幸运的是,她和楚雁潮的爱情是甜蜜的。爱情给了她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虽然新月最终没能战胜病魔,但是楚雁潮炽热的爱足以慰藉她短暂的一生!
书的最后写道:“梁冰玉不知道女儿所在的确切位置,但她确信女儿就在这片土地之中,就在她的身边。她默默地走遍园中的每一寸土地,确信女儿一定听见了妈妈的脚步声,一定看到了妈妈那望穿了的双眼,一定听见了妈妈心中的呼唤。她从那个中年男子身边走过。
那人一动不动,连看都不看她一眼,除了他面前的那一片土地,除了他心中怀念的亲人,他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忘了。”
新月走了,留给她的母亲和恋人永远的思念和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