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燕食记》读后感14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10-21 08:25:50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燕食记》读后感


当我捧着借来的《燕食记》看进去时,一股非常熟悉的独属葛亮的民国儒风气息扑面而来,不自觉的想起他的《北鸢》,语境有些相似,虽然一个写北方一个写岭南,一个写商贾变迁一个写粤菜兴衰,但都是书香门第深宅大院里走出来的儒雅气质与讲究规矩,这些生活于我而言是如此遥远又如此着迷,爱不释手。


《燕食记》以一位粤式点心大按师傅荣贻生的一生经历为主线,讲述岭南美食文化的小说体裁作品。书中在民国时代背景下讲述了素食斋菜、太史第蛇羹宴,又延长时间链条抗战时期的各式农家小吃如状元及第粥、云吞,蛰居香港上海人的本帮菜红烧肉,尤其浓墨重彩用粤式点心莲蓉月饼串起书中的人物关系和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起伏,构思巧妙、气象宏大,令读者既感受到了大时代下小人物们的人生无奈、命运起伏,也细致刻画了岭南吃文化里的传承、气派与讲究,一行行静态文字却充分调动着你的眼耳喉舌鼻五识感受,无时无刻不在想象入口即化的莲蓉月饼到底是个什么滋味?着迷于贻生母亲娴静聪慧的气质却又惋惜于她的悲凉命运,遗憾于她巧手下的“待鹤鸣”无缘得见。惋惜于太史第七少爷满腹经纶文艺斐然却落得个精神失常的落魄晚年,念念不忘举家阖欢的雾水荔枝了。心疼贻生徒弟五举温厚隐忍孤寂的一生,也向往着一身粤菜上海菜修为下的卤水兰花豆腐干的美味。意难平于荣师傅对云重的爱而不得,却也折服他一生颠沛流离下对大按点心的不改初心。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事件每一位人物每一道美食都安排的敲到好处又细腻深刻,足见作者的文字功底之深厚、文化研究之严谨、语言艺术之考究。


这本书更难能可贵的是一部少有的充满粤语文化气息的作品,我始终觉得岭南特色要靠语言体现出来,我们一直在倡导传播岭南文化,讲好广东故事,但在我留意的广东作家所写的作品里,也很多讲着广东发生的人事物,语言却是放之四海无差别的普通话口气,缺了粤味、也便没了特色。但《燕食记》却是地地道道的粤语气质、独特的岭南文化,毫不吝啬的展现在书中时代人物的对话里。这一点让我很感动,广东文学里终于也有一部可以跟《繁华》《长恨歌》的吴侬软语一较高下的《燕食记》帮衬,瞬间广东文学自信感倍增。作者很巧妙的将粤语对话的篇幅铺陈的恰到好处,权重不多的粤式对白绝对是点睛之笔,广普气息绕书不绝,个别晦涩拗口之处却又让你充分领会到了语境真意,再辅佐注解助攻,完全不用担心粤语小白的理解力,却非常完美的展现这岭南特色文化的魅力。


作者笔下的人物总是有一种沉静、坚韧、聪慧、大爱的性情,从《北鸢》到《燕食记》,从卢文笙到荣贻生、陈五举,即使是粤菜师傅,全都是少时便沉静内敛大智慧相、历经风雨不改初心的铮铮铁骨,有情有义有气有节的形象气质。不仅仅人物,一份点心一碟菜品也透露着文化的积淀、历史的传承、技艺的精湛,从塑造人物、描述事物上可以感受到作者骨子里来自书香世家的文化渊源,举手投足都是钟鸣鼎食之家的讲究气质。如果创作的丰富感与多样性的角度去考虑,作者多部作品笔下的人物形象气质未免雷同,但是也行成了独属于葛亮的一份儒雅,非常具有辨识度。我很喜欢这份讲究,也极为羡慕这种气质,是一种高山仰止望其项背的敬慕,那是历代书香喂出来的天生丽质,靠后天模仿不来也塑造不出的味道。


若说书中让我读着有什么疑惑的地方,我感觉小说是用塑造剧本的手法写出的,“我”本是个研究学者的身份以第三人视角回溯他人的过去,文中开头也是跟着晚辈或采访或多方查靠历史资料的方式去了解主角的生平,那么叙事过程便会多了一份回忆感,但是作者在叙述贻生母亲月傅的年代事迹时突兀的把写作者安排进平行时空去描述月傅的人生,自始至终未曾做合理的过渡解释。如果把这本小说看成是一帧帧的影视画面便有了合理过渡,反而你会赞叹作者倒叙插叙的巧妙转换。如果这本书改编成影视剧,会为编剧设计场景省心不少。


看这本书时我手边刚好有一块广州酒家的莲蓉蛋黄月饼,禁不住书中对莲蓉月饼的珍视与重视,细腻的视觉味蕾描绘,诱惑着我撕开包装一口咬下寻找那份眼前一亮的美味。但我不是美食家,也没有地道考究的鉴赏感觉,所以觉得,手中这块月饼也许就是入口即化的感觉,《燕食记》中那份承载着时代使命、文化传承的莲蓉月饼未曾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