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皮娃娃兵》读后感
《锌皮娃娃兵》是纪实性文学书籍,作者阿列克西耶维奇。这本书包括《锌皮娃娃兵》、《切尔诺贝利的祈祷》两种,都是作者“文献文学”的作品,前一部以阿富汗战争中俄罗斯一方的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为主,基本没有作者的描述;后一部则以谈话录的形式,记下了作者走访三年的成果。
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各派游击队逐渐结成联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军展开了游击战争。本书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是20世纪纪实文学经典作品。
正如这本书所描述的,不管在什么地方,战争的本质都一样:残忍,丑恶,摧残人性。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娃娃兵的母亲,尤其是当娃娃被装到锌皮棺材里运回家时,母亲们在墓地里讲述着儿子们的事,就好像他们还活着。
作者简介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
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忘记你曾经拥有两条腿
——读《锌皮娃娃兵》
“Sorry soldier, shoes sold in pairs.”
(抱歉,士兵,我们的鞋子是按双出售的。) ——摘自英国微小说大赛
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此次战争持续长达10年,被认为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败。
在苏阿战争中阵亡的苏联士兵被装进锌皮棺材运回国内,这些士兵大多是被新征入伍的不到20岁的年轻人,因此也被称为锌皮娃娃兵。
一直以来,阿富汗作为“帝国坟场”,是我中二期最喜欢谈论的对象之一。我们学习的历史里从来都充满战争,我会为自己国家近代百年历史而屈辱和痛心,对他国历史却始终带着点旁观者的漠然。
我无意于批判,只是觉得有些悲哀。对我而言,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自然不是一种享受,我曾在看完《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之后决定再也不看她的任何作品,不是不好,而是太难承受。时至今日,显然我食言了。相较于上一本,这本关于战争的《锌皮娃娃兵》里没有评论,没有解释,只是描述,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在多个故事里甚至显得有些凌乱。从一开始的不明所以到后来的几度哽咽,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母亲、孩子……那些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小人物的悲苦与离合,都被作者血淋淋的撕碎在我们面前。
对于大部分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战争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战争或许是影视化镜头中一场场永远有正义的一方、即便流血牺牲也是有价值的某些事件。
它们会被符号化,战争里邪恶的永远是颐气指使的美帝国主义,永远是嚣张的北约,战争的目的永远是为了大资本家的利益。政客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各执一词,无论是后来再次清扫阿富汗的小布什、驻军伊拉克的奥巴马还是今日特朗普授意下被杀害的伊朗少将苏莱曼尼,他们或许都有自己正义的理由。
可是事实上,阿富汗战场上的苏联士兵,和越南战争中的美国士兵一样,不过是冷战下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这本采访录出版后,为什么阿列克谢耶维奇遭到无数人的谩骂和攻击。其中不乏那些娃娃兵的母亲,她们的儿子们曾经被冠以“伟大”的牺牲,被作者撕得粉碎。那些锌皮棺材里残破而冰冷的尸体,其实是卑鄙的入侵者。那么之前用来抚平丧子悲痛的所谓牺牲的意义,如今也荡然无存。
也许正像龙应台对战争的质疑:“请凝视着我的眼睛,诚实的告诉我,战争,有胜利者吗?”你赢了,你赢的是寡妇的泪眼,孤儿的哭声还有无尽的尸体——你赢了。
突然想到那句被推烂了的话,“你并不生在一个和平的世界,而只是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落笔时,新闻上那位大洋彼岸的政治家正召开记者会提议着结束战争。
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