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3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4-04 09:07:55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这本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猎人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1960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 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招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作者简介

塞林格全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奶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1936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

从1940年在《小说》杂志上发表他的头一个短篇小说起,到一九五一年出版他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止,在十余年中他共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有些短篇还在《老爷》、《纽约人》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从而使他在文学界有了一点点名气。成名后他隐居到乡下,特地为自己造了一个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作书房,每天早晨八点半就带了饭盒入内写作,直到下午五点半才出来,家里任何人都不准进去打扰他;如有要事,只能电话联系。

他写作的过程据说还十分艰苦,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他写作的进度越来越慢,十年只出版三个中篇和一个短篇,后来甚至不再发表作品。偶尔有幸见过他的人透露说,他脸上已“显出衰老的痕迹”。他业已完成的作品据说数量也很可观,只是他不肯拿出来发表。不少出版家都在打他的主意,甚至在计划如何等他死后去取得他全部著作的出版权,但至今除本书外,作者只出版过一个短篇集《九故事》(195)和两个中篇集《弗兰尼与卓埃》(1961)及《木匠们,把屋梁升高;西摩;一个介绍》(1963)。

守望净土

你千万不要和任何人谈任何事情。

你只要一谈起,

你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

风,从远方摇曳而来,摇响了深秋烈火涂红的暮色,吹散了骨骼与灵魂碰撞的声响。天地间万物缄默,他站在一片金色麦田的尽头,茕然守望,身后,是陡峭的悬崖。

一样的年纪,不同的经历。说脏话、打架、逃学、酗酒,这是世人给他贴上的标签。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叛逆又偏执的他不是一个乖孩子,他不愿读书,也不听从管教。他用最尖锐的刺包裹着自己,刺伤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但有谁知道,在密密麻麻的刺下面,是一颗善良的、柔软的、易碎的心。

他只是腻烦了枯燥无味的学校生活,他只是对大人们所谓的寻欢作乐感到恶心,他只是看透了这个世界的虚伪和黑暗,他只是太年轻、太迷茫,渴望解脱又无处解脱。他要寻找他的那片净土——那里没有人知道他,只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他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他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让孩子不落下危险的悬崖。

他觉得,这是唯一正当的值得干一辈子的事。他,霍尔顿,抑或塞林格,是愿意做一个真正的隐士的。在静谧安详的世界一隅,没有繁华奢靡的灯光,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互相攀比、钩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造作虚荣,只有金色的阳光、金色的麦田、金色的笑容和金色的希望。

或许我们像他一样,都有一个天真美好的梦想,曾热烈地执着过,后来又颓废地扔开。多少人一生忙碌,把不可再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轮铁,以及无谓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自己也不晓得为甚这么费心机,自己并没有享受过生活,却尝尽了生活的辛酸苦辣。于是,生命一团漆黑,心底那个桀骜不驯的少年,被自己赶走,曾经的梦想被现实打击得支离破碎。

有人说,“既然有个终南捷径可以逃出人生,又何妨在人生里鬼混”,这是有道理的。但生命可贵,纵然人生有诸多不如意,泪珠里有时也藏着笑,心酸中或许又带着点欢喜,所以,不必走上“终南捷径”,像塞林格一样归隐。在纸醉金迷的城市里也好,在幽邃的深山老林里也罢,总要留一片净土,来存放一颗纯净的心。

守望,即坚守与展望。守住的,是内心深处的善良:展望的,是对生命真正负责的理想。塞林格走了,他走得很安详,但他留下了霍尔顿,一个孤独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悬崖的边缘,保护他深爱的纯真的孩子。

当现实的黑暗与灵魂的堕落霸占一切时,勇敢地跳脱出来,去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浮浮沉沉的人生,重要的是,能留一片净土,能清醒地找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