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来临的前一天,也就是本周二晚上我失眠了。在尝试入睡失败数次后,我终于拿出了这本书翻起来,后来看了几十页再次入睡没想到依然失败,就又起来继续看了。。。。。。
最后,当晚我看到凌晨4点过,已经把这本书翻了一半左右时,才终于发现双腿及躯干有了一种非常沉重的异样感,终于能入睡了,于是立马把书放在左边床头柜,躺好即睡!
清明假当天我依然早上8点不到就起来了,因为约了人出去玩,不好爽约。因此,我下午才接着继续看完了这本我以为是自传却非自传的书。
人说,每个作者每写出一本著作,里面都必定含带其自身的情感和经历。
为什么我会产生一种“这是一本自传”的感觉呢?因为它的带入性真的让我有一种,这种奇妙的事情不可能如此“真实”地发生在非现实人物身上,他写得让我觉得不可信、却又很神妙。
故事大致讲解一个大学在读的男生,在暑期海边度假时偶遇一个长者,并对长者觉得非常熟悉、非常想亲近对方的心情,以及后来围绕和长者之间发生的事情。
书一共分为3个部分,男生和长者的故事、男生和父母的故事、长者留给男生的遗书部分。
我比较惊讶最后收到遗书后,主角丢下即将离世的父亲跳上火车去找寻长者的这个行为,我不太理解主角为何能做出这样的决定,一边是父母,一边是非亲非故的友人而已,不知道现实中是否真的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但对于他想亲近长者这点,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我如今的干姐,我们之间的相识也是源于业务关系,但我其实与她见面前也能感受到电话里她是真的想跟我见面的心情。我不想说这是缘分,但我目前真的还是无法解释这个。
我曾经也问过她,为什么会和我发展成朋友姐妹,毕竟我们之间也相差十岁左右,她家境条件各方面都很优渥,要找朋友姐妹什么的,完全不缺我这一号人物~ 但我印象里,她当时并没认真回复我这个问题。
是不知道如何回答?还是觉得无法回答?我无从知晓,我只是到现在都很感慨和她之间发生的一切。现在她每个月也会找逛街吃饭,而且总带我去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极其昂贵的服装店,比如上个月就带我试穿过一条夏天的裙子,标价近8000元。
我当然是买不起也舍不得买,所以我几乎都是试给她看,然后我带她去逛我买得起也乐意买的那些或快消时尚连锁或非连锁的店,她也了意跟我走,并且买过不少。
不过对于书里写的那种同性之间的感情,我虽然觉得神奇,但也觉得可以理解。因为这个世界本就充满着未知,有时我们对一些人的感情或心情,就是来的那么莫名其妙却又那么坚定。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师生情。
主角和长者之间,他习惯称呼对方为“先生”,我觉得既是友情又是师生情,我们大部分人对于一些看上去就是“智者”的人,我想都会有一种想去亲近的心情吧。只不过每个人对于这种心情的程度并不太一致,于是有些人可以主动上前索要联系方式,有些人却只是止步于脑海中那个“想结识”的想法罢了。
夏目漱石这本书,写于1914年4月,距今,已有109年。我想,那个年代的作家和那个年代的故事,应该都是感情比较细腻的吧。所以书里对于我对于先生的遭遇虽然感觉同情,但却觉得如此了此残生,属实可惜~
但如果他没有经历他朋友的死,我大概会真的觉得这个人过于脆弱!可是经历就是经历,有句话叫“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有点懂这句话的含义的
所以单从经历了朋友自杀这件事上说,我无法怪责先生怯懦,而只能说:“大概那就是他必历的劫吧!”
这本书里的重点,其实是刻画出人性的“复杂”。我读到他为了小姐的事情一再选择被动时,就觉得要出事。许是那个年代的人对待爱情,还是比较内敛吧,可在得知朋友爱上小姐的时候,我认为他就该退出了,他却并没有。
他最终选择拿朋友的弱点攻击设计了朋友,所以后来朋友自杀他认为有自己的原因,我觉得是肯定的。
他的朋友多正直啊,遗书都没提过任何有关这件事的字眼,并让先生也以为他只是因为自己背叛了自己的“信仰”,而选择了死亡。
一个人可以正直至此,在如今的社会,还会这样的人存在吗?哪怕有,恐怕也只是寥寥吧?
我看完后查了下别人对这本书的解读,有一个观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韩国人认为自杀是“反抗”,日本人则认为自杀是一种“救赎”。
解说我不知道真假,所以不做过多阐述,感兴趣可以自行查一下。我只是看到这句话时,第一次觉得原来不同国家对于“自杀”居然还有不同的解释,这个观点既残忍却又让我觉得新奇。
本书收尾收得有点急促,看似不合理却又那么理所应当。我此刻想,不知道主角最终有没有和先生的遗体做最后的告别,不知道他的父亲是否等得到他回来陪伴自己最后几日的时光,不知道先生这件事又会在主角的心里留下怎样的伤痕,不知道。。。。。。
其实我看这类书还是挺少的,在理财之前的这几年,我看的都是《武则天》系列、《易中天中华史》系列、《中国皇后传》以及一些游记等,其他乱七八糟职场、心理学、管理学也看,但那种更多是任务性质的必读书。
我记得当初初中时不知道谁那里借来一本世界名著《飘》,看完后对于斯嘉丽的结局我一直都愤愤不平,那时对瑞德的绝情狠心特别恨,直到现在都对那时的心情记忆犹新~
不过,看完这本书后,我感觉我看的书还是太少了,我第一次发现书的内容表现方式居然还可以这样,上一次有这种感慨是在看完张二冬的《山居七年》时。
看来,还是要多读书才行,争取今年或明年开始,每年保持50本书的阅读量,打完这个数字我都有点难以接受,立马就想改成低于它的其他数字,哈哈,真是好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