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知青》读后感1200字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9-27 07:42:25归属于读后感1000字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知青》读后感

《知青》上下两部1000多页终于看完了。本月为了早点看完,每天晚上和同学相互打卡,平均每晚看30多页,是我近期读书读的最好的一个月,当然了,梁晓声的小说读起来就是快,语言流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图片其实,在我那个年代,知青已经开始返城,我接触到的信息除了书籍和影视作品,也就是单位里的几个老师傅给我们讲他们插队的故事,现在陈仓区的十二盘就是好多知青插队的地方。金台区的玉池公社知青小镇也去过好几次。

赵天亮和全国千千万万知识青年一起,背起“上山下乡”的行囊,去“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望无际的麦海是他们的主战场,收割、赶羊、养马、灭火、修电线、砸石头、边境巡逻、夜斗群狼……在陕北坡底村,知青们的插队生活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赵曙光等知青,不负老支书、王大爷等老党员的信任和重托,带领群众打机井、搞副业、分钱富民、迁村避险,与淳朴善良的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命运相连。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回城市,知青们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爱恨交织、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生命轨迹从此改变。他们用青春亲吻着土地,亲近着人民,挑战着命运,思索着时代。这个是本书的简介,我直接拿来主义了,我觉得总结的很好,把我想说的都说了,而我却说不了这么好。图片书中能让我引起共鸣的地方很多。印象深刻的就是磨镰刀割麦子的场景,小时候学校在农忙时候总会放忙假,一般都是10天左右,老人的话说,割麦时候没有闲人,确实,大人小孩都在寻找自己应该干的事情。我在初中的时候就参与割麦了,早上很早起来,把镰刀用磨刀石磨好,一般要带两三个刃片,背上水,骑上自行车,就去最远的地里割麦,要在太阳最晒的时候割麦,因为干燥,省镰刀,效率高,早晚虽然凉快一点,但麦子割起来有点潮,割不动。我妈那时候把我叫割麦机,也不是说我割的有多好有多快,主要我不会捆,割了就放地里,仿佛跟割麦机割的一样。现在看见黄色的麦浪,就是想跑着去拍个视频,再没有过去那种感觉了。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孩子可能都不懂这些了。

其实从高中时候就在忧国忧民,宪法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就在思考,什么是工农联盟,工农联盟是怎么实现的呢?思考了好多年,看了《知青》,觉得具体的实现形式,应该至少有以下四点:第一,在革命战争年代,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的三位一体的武装割据思想,解决了工农联盟的核心问题,也解决了工农联盟的实现形式;第二,我觉得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知识的青少年同工农群众结合,向工农群众学习;第三,复转军人援建公检法。文革之后,大批农村复转军人支援因文革被破坏的公检法等单位。对于出生在这样家庭的我,在我当时的年代,觉得工农联盟正在弱化,应该有某一种方式去加强,当时一直在想这问题,也说要上书中央,后来上了技校,自己去践行工农联盟了,上书的事情也就作罢了;第四,城镇化。现在看来,城镇化加强了工农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城乡交流,稳固了工农联盟。想的确实很多,但也很乱,我想政治层面肯定有很多专业人士去考虑去构建,我们所要做的,还是做好自己,在每一个时代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坚持。

读完《知青》这几天,一直在想怎么去写读后感,这宏大的场面,不一样的历史时刻,除了能让我共鸣的一些细节,感觉实在把握不了。顺手看了以前匆匆看过的俞敏洪在疫情期间写的《在岁月中远行》,感觉大师的感觉都是相通的。他们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处在不确定的时代,学会与变化共处,抓住壮大自身的机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确定。无须自怨自艾,保持积极心态。其实这些和我们平常跑步读书倡导的理念刚好相同,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积极总结,不好的事情想办法去避免,好的事情想办法去坚持,凡事往远里想,往远里看。做好当下的每一天,在安静中等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