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颇有感慨。
路遥在此书扉页上写到“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由此可见,这虽是一部小说,但却满含作者真实的生活痕迹。
那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年代,经济物质都很缺乏,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又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许多方面都处在一种非常动荡和混乱的状态中。但即便如此,那个年代的人却显得生命力更加坚韧顽强,充满斗志。
那个年代的人,似乎更有责任和担当。
读第一本的时候,心中最意难平的就是孙少安和田润叶这两人。
孙少安和田润叶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小学和高小(在过去,小学一至四年级称为小学,五至六年级称为高小)都是同桌,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只是因为家境的不同,孙少安家比较贫穷,而田润叶家相对富裕,所以田润叶得以顺利升入中学,而孙少安只能回到村里成为一名地道的农民。
即使在全县升初中考试中,孙少安名列第三名,他也不得不放弃学业,他对父亲说:“爸爸,我回来劳动呀。我已经上到了高小,这也不容易了,多少算有了点文化……我回来,咱们两个人劳动,一定要把少平和兰香的书供成。”(少平和兰香是少安的弟弟妹妹)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孙少安与田润叶开始走远了。
书中写到:“当润叶坐着汽车离开村子的时候,他一个人偷偷地躲在公路上面的土圪崂里,泪流满面地看着她出了村。别了,我童年的朋友!我们将各走各的路了,我会永远记着我们过去的一切……”
后来润叶在县上的小学做了一名教师,而少安也凭实力在双水村当上了生产队队长。就这样,他们过着各自的生活。
突然有一天,润叶约见少安,临走递给他一封信,里面写到:
少安哥:
我愿意一辈子和你好。咱们慢慢再说这事。
润叶
少安看到内容后,一下子惊呆了。当他反应过来时,曾站在公路边上幸福的哭了起来。可是当幸福的激流过去后,他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一切简单而又明白:这是不可能的!
之后少安多次拒绝了润叶的见面,既不给回复,也避而不见
刚开始,我很不能理解孙少安的行为,甚至觉得他真“渣”。是不喜欢吗?如果不喜欢,可以直接回绝,如果心里没有一丝对润叶的感情,可以毫无顾虑地拒绝。但似乎他又不是不喜欢,他应该是喜欢润叶的,可又为什么避而不见?我不明白,但我隐约能感受到孙少安内心的那种无奈。
慢慢地我似乎也能懂得孙少安了,他的不回复、不见面是因为他的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感。
他心里并非没有润叶,润叶是他心里的白月光,但他清楚地明白,他和润叶不可能在一起。
首先是家庭经济方面的难处,“旁的先不说,连个住的地方也没有……”。再者,润叶在县城做教师,是公家人,吃公家饭;而他少安是个“满身臭汗的泥腿把子”,如何相配啊?最后就是润叶的父亲,润叶的父亲为了阻止他们在一起,不惜举报少安的生产队多划猪饲料地,导致少安被当众批判。
也正是润叶父亲的这一行为,再次铁证了他和润叶之间不可能。他之所以不见面也不回复,是因为他清楚的明白:他和润叶不可能结合,他更不愿意当润叶的面说出那个“不”字,以此伤他亲爱的润叶的心,而使自己也心碎。
之后,少安听取了父母的建议,去到山西柳林寻找那个不要彩礼的姑娘。尽管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他和润叶结合的可能性,但一想到马上要去找另一个女人的时候,他就无比痛苦的想到了润叶。书中写到“他伤心地认识到,他是多么的热爱和留恋他。……他站在山顶上,望着县城的方向,两只手抓着自己的胸口。他面对黄昏中连绵不断的群山,热泪在脸颊上刷刷地流淌着。原谅我吧,润叶!我将要远足他乡,去寻找一个陌生的姑娘。别了,我亲爱的人……”
那个年代,对于爱情,真的有许多无奈。书中写到“生活的大刀是多么无情,它要按照自己的安排来对每一个人的命运进行剪裁!一切都毫无办法。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只好听命于生活的裁决。这不是宿命,而是无法超越客观条件。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
孙少安,这个人让我最佩服的地方就是他对于爱情的三观!在现实面前,他很理性,他反复审视他和润叶之间的关系,他清楚地知道,无论从什么方面看,他们都不可能结合,当明白这一点后,他没有一丝一毫的纠缠;即使心里无比留恋润叶,他也没有任何暧昧不清的行为。
他非常有担当和责任心,他不愿意润叶和他在一起受苦,他也没有因为爱情失利而一蹶不振。在郁郁寡欢的那些日子里,依然扛起家庭重担,并充满着希望。他有重新来过的决心。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要让自己的家在他手上过得富足起来,不再是一滩烂包。
从孙少安身上,我看到一个铮铮铁汉的形象,敢作敢当,亦能屈能伸!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虽说有诸多无奈。但人们所具备的坚韧品质,那是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