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经历过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跌宕起伏。然而先生的一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满怀天真,专注纯粹,安于当下。《心安即是归处》是季羡林先生的经典散文集,内容阐释了先生的生命智慧,从谈人生的意义到谈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等,所谈的皆是跟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我们能跟着先生了悟人间万相的本真,拥有对世事的智慧,万事安然于心,从容而行。
《心安即是归处》并非鸿篇巨制,均为一些千字短文,内容短小精悍,字字珠玑。笔者仅选择部分章节,浅抒己见,如有不正之处还望各位不吝赐教。
承上启下 、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在《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一章节中,季老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但是,“(人类社会发展)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把这段话进行简短扼要地归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从古至今人类关于对“人生的意义”的探索从未停歇,有人感叹时间如“白驹过隙”,有人感叹“世事多艰”,多为生命易逝且多悲苦,却少有提及“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看到这句话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为社会分工中的一员,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便是在服务群众,对社会负责。作为家庭的一员,扮演好子女、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便是对家庭负责。作为“自己本身”,正确地认识自己,严于律己,不以物喜,不为己忧是对自己负责。小到对一个家庭、一个工作岗位负责,大到对一个社会、国家甚至是人类发展负责。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的信心,我们便会在不断的磨练中锻造出能力,有魄力肩负起历代“中国的脊梁”传递下来的使命和任务,跑好我们这代人的“路”、扣好我们这代人的“环”,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找到心安之所。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在《有福读书,可慰平生》中季老写道:“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个“好”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季老的回答是“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的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人类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须传承下去,因而书也就必须读下去。”上面说到的是读书对人类整体的“好”,那对于我们个体而言呢?我想,读书作为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它在为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的同时,更是为我们保留了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机会。正所谓“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好的书籍是迷雾中的灯塔,是引路的良师,书籍帮助我们凝结智慧,来面对人生路上的问题和挑战。
“开卷有益”,开什么样的“卷”,季老也给出了答案,“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读,这不在话下。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应该‘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
鼠目寸光不但不利于自己专业的探讨,也不利于生存竞争,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最终为大时代所抛弃。”作为一名检察干警,对于检察业务的书要常读,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与此同时,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要多多涉猎,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核,不断增强个人综合素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在本书的第七章《生如夏花,死如秋叶》中,季羡林先生提到了陶渊明的这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羡林先生认为在岁月的长河中,“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
季先生在耄耋之年与陶渊明先生产生了深深共鸣,认为生命有始有终,一切皆顺其自然,映射到我们的职业生涯里,自然该尽应尽之责,行康庄大道,看淡得失,唯守本心。生命的长度并不由已,对生命厚度的追求定当驰而不息,对检察事业投入无尽热情,于生命中不断开拓新局。大道至简,无远弗届,祝愿我辈检察人,日拱一卒,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