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突围——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武陟县木城街道第一小学 毛莹
有幸结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要感谢一道共读的推荐,作为一线教师,几乎没有读心理学方面书籍的意识,即使有,也很难选对书。
我读这本书尽管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但是感觉还是一口气读完的,没有磕磕绊绊,很多时候,与作者的述说感同身受。
沉淀两个月后,再来总结阅读收获,我的收获只剩下了一条:要活得漂亮。
首先,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特别有意思。当你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她洁白的护封映入你的眼帘,就像明媚的阳光,光芒四射,又像白月光,皎洁无比;上面赫然写着五个黑亮的大字《自卑与超越》,给你无限超越的力量,涅槃的力量。褪去护封,呀!你看到他真正的封面——漆黑一片,可怕的那种黑色。顿时,让我想到一个受伤孩子心里的漆黑幽暗、痛苦低鸣。但是在这一片漆黑中,我又找到了温暖的力量——棕黄色的大标题《自卑与超越》,给人温暖,暖得抚慰人心。
这本书不仅仅是自卑者的福音,他更是来拯救、救赎每一个人的人生的。
阿德勒认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因为他们身体弱小,必须仰赖成人生活,而且一举一动都受成人控制。
我非常认同这句话,看看身边成年人,不论美丑,健康与否,是否富贵,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的一面,而且这种自卑大多跟幼时生活经历有关。
我喜欢《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他为我们提供了“自卑情结”这个词,自卑产生的几种原因,更重要的是他引导读者要试着去超越自我,要让人生活出一种光亮。
从阿德勒的《人生三大事实》中,我们得出,人生的关键三件事:职业、社会交往、婚姻。我的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在我有限的人生阅历中,我觉得这三件事实确实决定着我们是否活得幸福,活得有无光亮。
阿德勒自卑,是因为他自小患有佝偻病,体弱多病,其貌不扬,又加上有一个出众的哥哥。他一开始的努力,可能都是为了走出自己的阴影。
可是,人生努力往前走着走着,就会找到出口,找到光亮。他在医学与心理学方面造诣颇深。
读《自卑与超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
我的自卑应该是缘于我智力平平,或者说智力有些低下,脑子反应不快。这个可能不是天生的,我的妈妈脾气本来不是太好,对我管得特别严,我五岁时,有了妹妹,妈妈脾气更坏,对生活的不如意,无处发泄时,都会打骂我,我跟妹妹发生矛盾,妈妈从来不问对错,直接打骂我。
精神上,我是被束缚的。
更可怕的是,我的身体也被束缚。
妈妈是一位很负责的妈妈,她总害怕我会冷,冬天给我穿的棉裤厚得腿都不能打弯了。我在学校无法跟伙伴们尽情地跳皮筋、跑步等一系列活动,时间久了,脑子、身体都像生锈了一样没有敏捷度,没有灵光。
一次,我跟比我小五岁的妹妹去邻居家抬水,正好有一位长辈在邻居家串门,看见了我和妹妹,他扭过头去给邻居说:“马虎(父亲小名)家的大妞不胜小里,小的看着就机灵。”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每次想起来,就像刚刚经历过一样,永远忘不了那种心痛、失落、可耻的一幕。
想努力学习,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可是我偏偏又学不会数学,语文就成了我的最爱,在小学与初中,我把语文这一科简直都学到了极致。可惜那时没有钱买名著看,否则我的语文真的要了不起了。
自卑的孩子一定要抓一根救命稻草的,家长与教师要学会适当引导孩子,找到好的发泄口,这个发泄口,很可能就是孩子将来的职业了。
语文已经成了我的饭碗,我的职业了,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为此我的生活非常幸福。
自小自卑的我,不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不愿嫁人。最后历经千辛万苦,做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那种自卑情结,好像一下子减去了好几分,但是骨子里的自卑是不肯能一下子丢弃掉的。
这种自卑很自然地掺进了找对象那一刻。看见相貌俊朗的男性,我会自觉抵制,人家怎么会看得上我?婚后不要说爱我,也许看我一眼就会心生厌弃。
经济条件比我家好的,也绝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我从小到大,受够了被人鄙视的感觉,绝不愿嫁入“豪门”,去看人家脸色。
于是,一个人走进了我生命中。
他个子低,皮肤黑,相貌丑,家里穷,比我大三岁的初入职的男教师入了我的眼。
我喜欢他是穷苦人家出生,这样的人身上应该没有那么多戾气,应该会有悲悯情怀;我喜欢他没有我长得好看,我猜想他应该会把我当做宝;他是本科毕业,比我学历高,在这方面,我不自卑,我自恃看书不少,思想也开放,不会与他的三观差太远。
在与他的接触中,发现他很细心,勤快,会整理。
结婚后,日子还算蒸蒸日上。
其实,婚后,我的教师工作与婚姻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是双线交叉前进的。
在工作上遇到困难与委屈,家是疗愈的好地方,伴侣就是陪你渡过难关的人。
同时,我们的精力还要分出来不少,给家务,给孩子。
尽管辛苦,但是充实,工作让我有了积极向上的拼劲,也给了我生存的保障;家庭与孩子让我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
在工作上,我更是完成了“自卑与超越”的蜕变。
我的救命稻草就是新教育倡导的师生共读共写,在读中积淀,在写中升华发亮,读写越多,就越是要在课堂上多下功夫,让自己能够沉潜下去。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得到自己的认可,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
总结这本书,我觉得阿德勒给我们的贡献一个词是:课程。
用精彩的课程去滋养自卑孩子干枯的心灵,让自卑的心灵顺着这美丽多彩的课程,去完成自己的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