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名字就是取自第一章。关于两车相撞是否闯红灯违规为研究方向。死者的妹妹是盲人,具有超强的听音识别的功能。这点作为读者我不曾怀疑过,因为确实有很多的残疾者会因为部分残缺练就其他特殊能力。“天使之耳”的取名是因为妹妹长得像天使,她的耳朵胜似眼睛成为破案关键,确认了与死者相撞的肇事者违规行驶。本篇章的转折点为警察听了与肇事者同行女子对所观时间的解释,发现“天使”为了洗脱死者也违规驾驶欺骗警察的事实。
此时我有了疑问,为什么警察没有去询问同行女子的时间看法呢?这是因为她也参与了撒谎?还是警察前文就说过对肇事者自带厌恶之情,不由得偏向死者一方?或者说,就是因为死者妹妹如同天使般美丽,其次作为残疾者的身份令人更加怜悯与同情?
以上疑问皆有之,但我更偏向于最后一点。不仅前文有许多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刻画警察对妹妹的关心。比如:想见面的冲动、害怕遇危险的急切……这些主观感受的加持,使文章仿佛是以妹妹与警察为主的爱情故事?又因为肇事者丑陋的嘴脸与妹妹天使般的容颜和受害者的身份进行对比,更多的人即使是作为旁观者方,都会选择站向弱者。
这个时候,不由得觉得人性的弱点真的会改变结局。结合现实生活,和我们常说的网暴并无一二。隔着一层厚厚的屏幕,窥探网络里的世界。妹妹的超能力将黑白扭曲,隐秘真相,如同网络喷子将真相隐秘在唾沫星子里。书中以弱者的角度描写妹妹,如同网络营销将舆论随着自己的认知偏转。书中的旁观者,正如在网络浏览的我们,分不清真相,只追逐自己的善恶观。最后弄清真相的警察,同样也是我们,到以为事情结束后才发觉真相大白的结果是匪夷所思。
于是,世界上就多了千千万万个“恶魔”与“天使”。“恶魔”会丑陋得丧失人性,“天使”会令人激起保护欲。有着善恶观却无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加持的我们,变成了网络中的看客、墙头草,评头论足、指指点点,还有借口说是言论自由。于是,世界上多了在五一劳动节插队的母女当街骂人,实际是解释队伍的整体凌乱而产生的误会。媒体的不作为类似以公众身份制造地域性公愤,炒作话题。
这时我脑海里又出现了一个人物,是拍到撞车后场景的学生。他知道如何剪辑,他想赢得热度,他有扭曲的能力,但他看见“天使”的说辞存在弊端不足以证明肇事者违规驾驶的新闻,反复观看自己的录像得出结论,解决了弊端。他站在了正义方,站在公正的角度,以公民的身份站在自己的善恶观里陈述事实。作为媒体方,他的行为值得赞叹。
第二篇令我印象深的是名为“隔离带”的短篇。这篇讲的是警察与他高中时的暗恋对象彩子一起追查她丈夫的死亡原因。而这一篇,使我认真的思考了规则的意义。
总结全文,三次提及规则。
第一次的“规则”,使我知道了彩子的命运转折点。彩子的家境不好,她只能违背校规靠送外卖赚取补贴。结果被混子盯上使她受伤,学校的老师只关心她是否违背校规给予了处罚。彩子说,那些老师如同无能的废物,只关心规则,不在乎她是否受伤。只知道在一旁冷笑,不在乎如何惩罚做错的一方。于是,对冰冷的规则带来的不公,彩子选择了反抗——退学。
第二次的“规则”,使我对现存交通法的通行规则冰冷得惋惜。彩子知道了丈夫去世的原因是闪避在马路横穿的女人。面对指责,女人只露出讥笑推责一切都是丈夫的错。彩子是愤怒的,但是现存的交通法却无法对女人起诉,而一切的责任都会被归咎于司机自己的错。面对这冰冷的规则,警察辜负了彩子的期望,说自己无能。彩子面无表情,说,“确实如此”。
第三次的“规则”,使我对社会规则固体化感到疑惑。从彩子说出“确实如此”时,就已经预示了她对此的失望,所以,她选择用生命复仇。只因为不管是因为行人自己没看路好,还是其他原因,责任都是司机的。正因为这点,彩子的生命被扩大得无限。用生命对抗不公。
总观三次“规则”,看见了彩子的不甘、麻木、怒放。彩子的命运本是黑暗的,在力量尚小时,遇到了不公改变了人生轨迹而暗无天日。这样一个色彩鲜艳的人物注定与冰冷的规则下不同,只因她是不受束缚的。所以,她找到了真爱,带她走向了光明处。她的人生本该灿烂着,却又因为规则,她信任的法律成为废纸,只能用生命点亮规则。
彩子从没表现出懦弱,相反她如同火焰般燃烧。她有敏锐的洞察力,缩小范围。她可以乐观地看向生活,只要查明真相。
她会说,“规则就像一把双刃剑,原本应该保护自己的东西,当某天突然就会伤害自己,关键在于是什么样的人用这把剑。如果用剑的是个无能的蠢货,那就只能用剑瞎比划。”她会说,“世良……你是手里握着’法律之剑’的人,你可千万别像那些无能的人一样啊。”可是,到后来,她的脸上依旧如带着能乐面具般没有丝毫表情地说:“确实如此。”最后被抬上担架时用口型表达“拜托你了”。这一系列的变化,有不甘有失望,但最后的请求是她最后的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