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了一下购书记录,下单时间是2023年1月29日。这本书命运还挺多舛的,先是跟随我去了上海一年,打开看了开头十页左右就被搁置在一旁。搬家回来之后,它在家里消失了好几个月,直到去年11月份我整理二楼书房的书柜时才把它翻出来。然后在今年1月份,总算,读完了。
个人推荐指数,4颗星。
我想每一个跟我有类似工作经验的读者看到李善德,都会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也不例外。我们和李善德一样,工作的一部分(于有些人有些阶段来说是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努力完成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项目/任务。
在我看来,李善德之所以能完成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离长安五千余里),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必胜的信念
回顾我亲身经历或近距离观察过的各个或成功或未完成或失败的项目,我个人认为这个因素非常地重要。在接到一个项目时,主办人是怀着必胜的信念还是心生抵抗,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个项目的最终结果。
李善德别无选择。他被上级主管用一张贴黄引入彀中,接下了“采办岭南特供荔枝”的敕牒。如若这任务完成不了,个人身死自是铁板钉钉的事儿,同时还要累及家人。正是心怀“为了家人”这个强烈的必胜的信念,李善德才能从绝望中奋起一搏,两下岭南,三次试验,不断地提出设想不断地计算路程,甚至在噩梦中都在工作。结果是成功的,敕牒上规定的程限六月一日午正时分,一骑两坛荔枝进了长安春明门,“你是没见到,贵妃娘娘看到荔枝送到时,脸上笑得有多开心。全国送来的寿辰贺礼,都被这小小的一枚荔枝给比下去了。”
扎实的能力
李善德是开元十五年明算科出身,“朝廷向来以文取士,算学及第全无升迁之望,一辈子只在九品晃荡”。作为上林署一个从九品下的小官,李善德扎实的个人能力 - 对数字的敏感、对细节的把控、路线的筹划以及曾经主持过冰政的经验等等 - 无一不在完成荔枝转运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善德为三次试验而发明的脚程格眼簿子,清晰地标注出每队人马奔出多远,荔枝变化如何,连经商多年的胡商苏谅都击节称赞,想要请他去给广州城里的各国商人展开讲讲。正式转运荔枝时需要多个衙署协作,他设计的一系列格眼簿子,“将每个衙署的职责、物品列表、要求数量、地点、时限都写得清清楚楚,如果有两个衙署需要配合比对,把簿子拿出来,还可以合并成一个,设计得极为巧妙”。当然,在这一系列格眼簿子设计的背后,是李善德“从驿站之调度、运具之配置、载重与里程之换算,乃至每一枚荔枝到长安的脚费核算”,无一不思虑到极细密极周至方可。由此可见,李善德在上林署的十八年,是踏踏实实地完成了很多极琐碎极繁剧的庶务从而有机会在这次任务中厚积薄发的。
与“霸总”杨国忠的偶遇
看起来像句玩笑话,但确实在书看到三分之二之后,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卫国公杨国忠的“横空出世”,李善德荔枝转运的任务究竟能不能完成。我的答案是: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纵然心怀必胜的信念义无反顾地下岭南了,纵然身怀扎实的能力设计出了几乎完美的荔枝转运计划,李善德,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随处可见的勤于手而拙于口的那些人一样,在皇城推广他的荔枝转运计划时毫无悬念地陷入了一个“马球”的困局。他甚至没能将文卷送进户房,有机会进入大人物的视野,转运计划的推行在户部一个分判钱谷出纳的主事那里直接就碰了一个软钉子止步不前了。
我能理解作者在此安排杨国忠出场的用意,毕竟李善德的任务还要进行下去。果然“国忠”银牌一出,兵部驾部、职方两司、太仆寺典厩署、以及长安附近诸牧监、户部度支司、仓部司、金部司,太府寺左藏署等衙署悉数被调动,谁也不敢有半句怨言,转运计划由此得以顺利展开。
所以,必胜的信念又怎样,个人的能力又如何,没有那枚关键的甚至不在任何官牍里的银牌,李善德前三个月所有的努力都会成为泡影,再完美的荔枝转运计划也会落为镜花水月。
所以,即使知道这个情节设计得有些突兀,览完全书,我也只能随大流地感叹一句,运气也是一种能力。
以上,祝开心。
下一篇(读后感的下篇)将要写一写书中令我落泪的几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