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余秋雨《诗人是什么》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4-17 08:57:09归属于读后感范文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余秋雨《诗人是什么》读后感

指导老师:张璐

佳作欣赏


01
诗人与诗

雅礼中学2311班

邹知函

何为诗人?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明白什么是诗。

诗,并不是《诗经》中那种悠久的合唱、群体的美声。诗是极具个性化的,没有相应的际遇,是无法深入共鸣的。西方把诗人叫做吟游者,这更能反映诗人的表征。

所以我总疑心《诗经》为何名为“诗”,看完此文后内心反而明了了。原来《诗经》的诗和屈原所开创的那种个性化的诗篇是不一样的,它是两个流域、两种文明的产物。前者更像是一种歌诵。世人总说,《诗经》是民谣,是乐歌,蕴藏着那个时代黄河流域的民风、民情、民怨。它大多采用赋、叙的手法记载了那个时期的历史。后者则是个体吟唱。吟诗,并不像是中学早自习那样的齐读,吟诗要站在花开花落、物物有神中独晤山水、静对心灵,才能让自己内心最真情、最纯粹的感受流露。这样生发的诗吟续奏了个体最悠久的弦音,往往成为历史的绝响。

一诵、一吟是截然不同的。歌诵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最恒久的传唱;而诗吟反而需要特殊的保护、编制才得以流传。因为他们的个性实在太强,红尘世俗中人难以领悟,难以共鸣,也就难以传唱。真正的吟者是哲人,也是精神逆旅的苦行者。他们在潇潇暮雨、关河冷落里抒发己怀;在苒苒物华、日月变幻中获得雷击般的生命感悟;在物质追求和诗意居息间跳脱,在入仕为官和回溯真我间痛苦挣扎。但那种痛苦是高贵的,他们“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他们“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们在对诗化人生、精神世界的追寻中,不断前行,却又不时回首,回味留念着尘世万物。

这就是屈原开创、陷入、又流传万世的自我形态、挣扎形态、高贵形态。此谓“挣扎中的高贵,高贵中的挣扎。”而这个点位,是之后诗文化的中心,是诗中圣哲的起源处。

这种精神形态、处世状貌,便是诗人。

诗人起源于个体政治上的被迫流浪,却在精神上有了无限自由,文学上有了无限文采。这种精神状态非常强大,强大到“自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穷尽也”,任凭自由驰骋;却又非常脆弱,脆弱到不时回顾身后尘世,因春残月落、鸟哑风鸣而黯然神伤。 而诗便记载了这种尘世和超然、肉体凡胎和灵性启蒙间的一切陈述、读白。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以诗为经。

诗,让每一个吟诗的人重新将目光投入内心,转换人生的疆场,开始低头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深索前世历程。 因此,吟诗,让我们无意中走过一代代苦修者对真我回溯、对精神求索的路。在内心逐渐回归自我,从而大道在心、虚怀若谷,从而藏愚守拙、行事如佛,从而身在世间静坐,心如明月当空,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02
天地之独问,汨罗之绝响

雅礼中学2324班

何文锦

余秋雨在《诗人是什么》之中写到:“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 ”。这种自立不是刻意为之的孤傲,而是诗意与自然的碰撞,屈原也是。他不是站在高台上训导众生的圣贤,而是把“诗写在自己身心上”的诗人。在长江的浪涛里,在楚国的云烟中,他用最滚烫炙热的心肠,把自己活成了一首行走的诗。

当诸子百家忙着用哲理回答世界时,屈原却成了天地间最孤独的提问者。他对着星空喊出《天问》,一百七十二个问题像陨石般砸向人间,问得山河失色,问得鬼神无言。余秋雨说,《诗经》是平原上的万家炊烟,屈原却是悬崖边的独吟者。他不要中庸的和声,偏要撕裂自己的喉咙,让每一丝呐喊都带着血丝。就像他写《离骚》,开篇就骄傲地报出生辰姓名,仿佛天地间再大的风浪,也吹不散这份坦荡。

屈原的骨头是硬的,却硬得让人心疼。被流放时,他像顽强的橘树扎根南国,写下“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可楚国的风雨太冷,硬骨头终究被雨水和泪水泡软。余秋雨说,长江流域的巫风雾气,把屈原熏染成了“多愁善感”的柔软。他担心杜鹃啼血太早,害怕群芳凋零太快,连衣袖沾染香草都要叹息半天。这种柔软不是懦弱,而是把整个世界的疼痛都装进了心里。

五月初五的汨罗江,成了中国文学最悲壮的稿纸。当理想碎成瓦砾,屈原用身体写下最后一个诗句——不是句号,而是惊心动魄的省略号。余秋雨说,这一跳,让死成为生的开始。两千年来,龙舟划开的是追问的浪花,粽子包裹的是未凉的赤诚。他投江时激起的涟漪,至今还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荡漾。

诗人不是职业,而是活法。今天的我或许背不出整篇《离骚》,却总在某个深夜突然懂得:为什么他宁肯怀沙沉江,也不愿将脊梁弯成问号的弧度。诗人是骨子里的天籁,这种天籁不仅在平仄格律之中,更在敢于用生命与天地对话的勇气之中——就像三峡的悬棺,哪怕将自己钉尽进绝壁,也要在风中唱出倔强的歌。

03
于挣扎中的救赎

雅礼中学2311班

黄心伊

世间所有人都会陷入困境中,于困境中挣扎。只不过,有些人最终于挣扎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本心。有些人在挣扎中坚定了自我,完成了一场自我的救赎。

    诗人是最容易陷入困境的群体。理想化的追求和现实中的困境仿佛磁极的同一极,分明相斥,却挣扎着要在每一位诗人心中寻求共存。这便是独立人格挣扎于皇权富贵的诗人的困境,也是屈原的困境。

    屈原面对的困境非常明显,磁极的一边是高贵的出身,高洁的品性,圣贤的追求,却不受君主信任,被排挤,被冷落。另一边是小人的狂舞,奸臣的合污,众人的庸俗,贪婪无比的人深受信任,巧言令色的人被关注重用。

面对此情,屈原选择不抛弃高洁的自我,去与肮脏的世俗同流合污。这种坚守似乎并不会使它挣扎,毕竟他高洁美好如他山之玉,一生不染世尘。但,他又同时是一位爱国的,以报效母国为己任的士子。这让他陷入一个无限循环的挣扎中。想要报国,想要推行个人的政治理想,前提是取得君王的信任。可君王昏庸,信任的尽是肮脏贪婪的小人。想要坚持自我,便不愿讨好君王以求施展抱负,于是一次次被排挤,远离政治中心,无法施展报负。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哪怕是姐姐望着他日渐憔悴的容貌深切关怀、重复斥骂,他一样毫不退缩。纵无人理解,纵挣扎一生,他仍选择于挣扎中坚持自我。

在矛盾和挣扎中,屈原最终找到了走出困境的方法:写诗。“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他诉说愿为前驱,为国效力的志向。“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追求美好的品德,理想的人格。他将君子之行的端正和君子之形的美好绘于笔端,以诗文的方式达成对理想的守护。

屈原是幸运的,他在困于现实之时,找到了诗。自此以诗走出现实困境,完成自我救赎。

历代中国的文人在文化长河中溯流而上,在《离骚》中寻到共鸣。他们都是屈原的追随者,追随着他以诗述志、坚守人格的信念;也追随着他爱惜名节、不屈权势的精神;追随他九死不悔、不改其志意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晚年的辛弃疾坚守收复疆土的追求,坚守沙场报国的信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的文天祥用诗守护爱国的丹心,守护忠诚的信念。历经代代风雨,屈原带给后世文人的精神给养从未消失。在时间的淘洗下,历久弥新越发高贵,引领出更多同样高贵清洁的文人精神。 

所以说,诗是文化之根,是文人精神之根。诗人于挣扎中,以诗为载体,达成自我救赎。这份由挣扎中生出的救赎,由救赎中生出的高贵精神,是后世文人的精神之根,更是中华文化之根。

04
用孤独煮沸一个时代的苦酒

--读余秋雨《诗人是什么》有感

雅礼中学2311班

孟梓琳

整整六版的文章,“这要怎么读懂?"这是当《诗人是什么》发下来时我的第一直观想法。所以当假期完成学习任务时,我是在一个空闲时间拿出来这篇文章准备花五分钟随意浏览一下,没想到,一读就是将近二十分钟。这其中,也包括我思考了很久想说的一些话。

对于屈原,我对他了解真的非常少,仅限一个名字与其所处时代,他的作品在我学习《离骚》之前一字未读过。不像李白,苏轼这些诗人,他们的诗我从小就习读。再者,屈原这个诗人离我们的时代好像又远了一些。我想正是因为如此,余秋雨总结他为中国古代第一个诗人。这个把香草缝进衣襟的男人,像楚地潮湿雨季里的一簇冷火,生生烧穿了华夏文明开端的精神茧房。正如余老在文中写道:"结束这个局面(流传《诗经》而缺少个体诗人的诗歌时代)的,是一位来自长江流域的男人。”

在礼法森严的战国,这个“叛逆”的屈原偏要用巫术咒语的呓语写诗。别人用青铜鼎器记录功绩,他呢?用一首《离骚》把楚辞锻造成了精神匕首.刺穿了时代的礼法枷锁。《离骚》中有一我认为很唯美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想象一下,就像是在深林之中,一位翩若惊鸿的花仙子向你走来,看似是在玩植物cos,实则是在用美学暴动对抗世间的魑魅魍魉,用香草美人重构了当时语言的防火墙,屈原把自己活成了那个时代的"系统bug"。

其实我一直是同情于那些不被朝政看重的诗人们的,像苏轼、辛弃疾等诗人的经历,我看完后近乎每次都要在心里怒骂一遍那些朝廷的小人们,但看完屈原的生平,我也许是有些庆幸屈原的“一意孤行"与统治者的“有眼无珠"。在我看来,屈原像是一个异于当代的穿越者,没有了前世的记忆却保留着语言组织系统的“肌肉记忆”。他会不会也曾迷惑过,怀疑过,自己会说出,写出这些看似喃喃自语实际上打破时代的枷锁的隐形的利剑。又或许,在被贬谪的十五年里,他沿着汨罗江走出的那条逆行之路,在江畔写下的那些诗篇,不是哭哭啼啼的牢骚,而是让后人看见,肉身被囚禁之时,灵魂仍有腾空的可能。

投江从来就不是终点。当屈原沉入河底淤泥之时,"诗人之死"化作文明基因中的永恒抗体。他证明了,真正的诗人连死亡都是创作--用生命消散出的灵气在历史的铜墙铁壁上凿出了透气孔。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会去亲眼见识一次真正的龙舟比赛,不光是纪念这位我重新认识的诗人,更多的,龙舟竞游激起的波浪都在重演那场精神突围。老百姓懂得,屈原的价值以及他为华夏诗篇书写的新格式之宝贵。

夜间躺下,闭上双眼,我能在黑暗里看到,一位披头散发的楚国大夫,走在两旁开满芳草的逆行大道上,口中吟唱着他还没有写下的诗篇,余音里尽是未完成的追问……

05
以诗见人,以文观圣

雅礼中学2324班

汪子曾

屈原,作为那个时代、那片土地、那条河畔的独吟者,确实罕见且弥足珍贵。

时代的纷乱与黑暗,世间的血腥与疾苦,流水的怅然与淡漠,都使这位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的诗人内心无法平静。放下高贵的身世,抛开位高的官职,直面城亡国破的楚国,他彷徨、惆怅、悲伤,怎都无法释怀,于他而言是人间惨剧。但于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似乎并不是一件坏事。

诗,往往由困苦、喜乐等情感表达与宣泄成就;《诗经》的辉煌,总是由哀苦、不甘、呐喊、绝望来铸就。

的确,中国文化总容易被政治约束,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物,如同出芽生殖一般,失去了完全的生命独立。而文化又确乎是独立的、自带光芒的。一个吟者因冠冕而喑哑了歌声,才是真正值得惋叹;一个诗人因功名而失了才情,才真正让人可惜;一个天才因政务而身陷平庸,才真正需要遗憾。“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是文化独有的骄傲。

而屈原的凄苦与悲哀,使创作有了机遇与空间,使他的创作能力不至于淹没在方寸楚国。“以出号令”的微小事务之上,中华文明的文学史拥有了崭新坐标,华夏文明的星河中凭添了一道深邃的光芒。

他的诗在特定的时代创作,他的才能亦在恰当的契机中激发。透过他的诗,我们能遇见那个以国之兴亡为己任、内心情感丰盈、志趣高洁不受乱世污染、始终傲然挺立大写的屈原。

以诗见人,以文观心,更是要以文见众生、见天下、见自己。

我们读屈原,体味屈原的内心,最重要地是去获取于己有用的生命力量与精神信仰。透过屈原波澜壮阔的一生,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人生路途的艰险,也应当体会出个体与社会、时代之间的联动,懂得真正去把握时机,创造机遇,进而实现自我价值。我们要充分认识、认同文化的魅力,在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养分,实现个体生命的发展,助力文明的进步。

精彩片段

图片
高彦博:

我试着读他的诗,但总给我一种头晕目眩之感。从时间上来说他离我们实在太远了,他的情他的意,远没有盛唐时期的奔放,也不如宋词的温婉。他就站在那里给你看,你也看不清,只能嗅到一阵淡淡的香气。他将自己比作香草,又生着芬芳。你若嗅不出香气中遗世独立的清气,便读不到它于浊中独清的傲。你若视芳草为无物,无意赏玩,便看不懂他于众醉中独醒的孤。他的美与这个世界的恶格格不入,这让他无法无法理解,而他自身的高洁又让他保持本心,直面污秽与浑浊。他在美丑中挣扎,避免自己陷于泥淖,而拉扯所带来的撕裂与自身的无能为力让他痛苦不堪,愈加向往光明。慈悲的心又让他无法放弃黑暗中的人们,意识到这一切的他,只能“长太息以掩涕兮”。

戴沐轩:

儒家成为我国主流的文化流派,存在政治因素的影响。《诗经》被青少年学习,有教育的需要。但从古至今,人们纪念歌咏屈原却是自发的。在诸侯割据如此严重的战国,屈原其人其文辞所散发的光芒并未被严重的政治壁垒遮挡,而是照耀了神州的每一寸土地。让后世的文人士子意识到自己的文采并非只服务于君主,并非只是治国理政的工具。文人们在以文载道追求功名的同时,也开始了用诗文向内探索自身的悲喜。于是诗文开始扎根于内心,成为叩问心灵的回响,成为疗愈心灵伤痛的良药,成为探问天地的跫音。诗性之美之纯粹得以彰显。

马家慧:

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人为什么会选择死亡?选择死亡并非是懦弱,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拥抱死亡,这也是一种面对恐惧和终结的勇气。选择结束生命,也许是他作为诗人为自己的人生画上的一个无奈的句号。

有时候是生活太过于痛苦,是每分每秒的煎熬,是望不到头的黑暗。有时是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在社会上中找不到个人的定位,无法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当人面对生活有种深深的无力感时,死亡便成为了唯一可以掌控的事。我想当时的屈原是困苦的,是挣扎的。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他“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诟”,灵修浩荡众女善妒。他的困惑和痛苦无人能解,于是化为一行行包裹着他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的诗文。在诗文中我看到一个犹豫彷徨、行吟泽畔的屈原,一个风神潇洒、傲视流俗的屈原,一个满心委屈又上下求索的屈原。

刘子豪:

诗人正是以自身成全文化完整在理想与现实的熔炉中铸炼永恒的人。

屈原投江的刹那,在余秋雨先生的笔下,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精神图腾的诞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绝唱,将诗人定格为文化祭坛上的献祭者。这种献祭不是懦弱的逃避,而是以个体生命的陨落完成对信念的确认。

以前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的确,诸子百家在礼崩乐坏中淬炼出思想的锋芒,盛唐诗人在胡风汉韵的交融中铸就盛唐的气象,诗人如同文明进程的干细胞,在历史的断裂处填补。

黄子慧:

读诗是为了什么?什么是诗人?

儿童时期我痴迷于读诗,不解诗意但是咿咿呀呀的韵脚,长大一些后懵懂中稍微明白了一些诗词的意义。而到了现在反复吟咏渐渐悟到了诗对我的意义,是解惑、慰藉。抽丝剥茧后,诗词背后露出一颗颗柔软的心承载着丰盈细腻的情感。多情的诗人立于天地间,种种悲欣一一缀于文字,读后慰藉我的心灵。那什么是诗人呢?我现在答案是诗人就是一座桥,连接着诗人与草木、山川、天地、宇宙,也连接着我和他,用汉语词句构成的诗是一场贯通古今的高雅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