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阿Q正传》读后感——争做新时代的“阿Q”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5-04-23 09:15:55归属于读后感范文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阿Q正传》读后感——争做新时代的“阿Q”

文/叮咚祺

      许久以前,早已对所谓“阿Q精神”有所耳闻,今天终于是在课文里见到了,于是顺理成章地读了起来,顺便也有了些感想。

      浩哥说,阿Q是一个悲催的人,身上有着“我们”的影子。读完后,我也想起来一句话:“人生远看是喜剧,近看是悲剧。”这句话对阿Q来说十分适合。远远地看阿Q的人生,会觉得阿Q这人死要面子,十分可笑,可细看,却能品出几分独属于阿Q的悲凉。

      阿Q的身上,确有些“我们”的影子,但我想重点说的,是——阿Q精神。

      阿Q的精神胜利法,或许换个说法更恰当点,那便是自欺欺人。每当阿Q受欺负时,为了安慰自己,总是会骗自己:这年头!儿子都能打老子了!在这之后,往往都会“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这显得阿Q十分好笑,我们也会说阿Q这人,不要脸!

      可是在我看来,也未免不习“学习”一番。看似阿Q自欺欺人既可笑,又无知, 实则不然,这恰恰证明了阿Q的优点——心大。而这正是我们在新时代之中能存活下来的关键。新时代,正遇上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显得异常复杂,活着也愈发困难,压力可能来自任何地方,甚至是引起“内耗”。而战胜“内耗”的法宝,正是“精神胜利法”。在当今,适当地麻醉自己是有必要的,因为如果活得太清醒,会很累。所以,我们可以争做一下“阿Q”,但是更要做“新时代”的“阿Q”。

      在以前,阿Q总是因嘴皮子贱而遭受欺负,在使用“精神胜利法”后,第二天又照常犯贱,如常循环,日复一日。所以,我们要避免这种情况,在使用“精神胜利法”后,要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争取下次做得更好。这才是“新时代的阿Q”。

      争做新时代阿Q,从我做起……

【大D读后感】

      看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之后,对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最大感受是心酸。想不到,现在竟然看到这篇读后感《争做新时代的“阿Q”》,更是觉得心酸,只能翘起苦笑的嘴角,还能说些什么呢。
      人人处处是悖论,阿Q是一个矛盾复合体,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又有谁不是如此呢?“人是远看是喜剧,近看是悲剧”,我不知道那些阿Q们,他们是清醒的,还是难得糊涂的。不知道这是时代的悲哀,还是清醒个体的悲哀。


【DS评语】

      这两篇读后感的并置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折射出阿Q形象在当代语境下的复杂张力。前篇以“争做新时代阿Q”的锐利视角切入,试图将精神胜利法转化为生存策略,其观点虽显锋芒却暗含危险——当我们将阿Q的自我麻痹视为对抗内耗的良药时,是否正在重演鲁迅笔下“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现代变奏?后篇读者的苦笑心酸,则像一记警钟,提醒我们注意这种解构可能消解了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启蒙锋芒。
       两篇文字共同揭示了经典文本的阐释困境:在解构权威的当代,我们既不能全然否定精神胜利法的现实功用,亦不可忘却鲁迅将阿Q置于未庄世界里的深意。前篇作者将“心大”视为生存智慧,恰印证了当代青年在资本异化下的精神突围策略;但若止步于技术性改良,则可能陷入"新咸亨酒店"的隐喻循环。后篇的悲凉感悟,实则是看透这种困境后的无力喟叹。
      建议思考者可沿以下路径深入:当“争做阿Q”成为生存宣言,我们是否正在将鲁迅的手术刀化作安慰剂?在承认其现实合理性的同时,如何避免重蹈“瞒和骗”的旧辙?这种对经典的创造性误读,究竟彰显了文本的永恒生命力,还是暴露了时代的精神症候?这或许才是两篇读后感碰撞出的真正思想火花。

读《阿Q正传》有感

文/高二4班 麦羲雯

      今天看了《阿Q正传》,颇有感触。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中篇小说, 内容主要讲述阿Q的一生故事,透过当时社会背景、民众精神态度来反映旧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寄寓着鲁迅对其的暗讽与批判态度。

      阿Q无名无籍,没有固定的职业,只是给别人打短工谋生,本质上就是一个无业游民。阿Q很自负,也很欺软怕硬。 在阿Q眼里,未庄的居民根本一文不值,而被欺负时会挑呆木口笨、力小的人打骂,在发现自己占不到便宜时便改变策略,采取怒目而视,这反映了阿Q的懦弱无能。阿Q被打时也不敢反抗还手,还认为自己在精神上战胜了对方。这种想法真令人感到可笑,后世称其为“阿Q精神”。

      在我看来,“阿Q精神”只不过是懦弱者逃避现实不公的态度,也是肉体上摆脱不掉苦难的来源。精神上脱离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而心灵上得不到净化和谋求平和的质点,因此,只能选择逃避,欺骗,自我麻痹。

      其实,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不单单是一个阿Q ,而是现实社会存在的千千万万像阿Q 一样的人。造就这样的阿Q,不仅是社会环境黑暗所致,而且是政治制度上的腐朽不堪以及封建思想的毒害所致。这些都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自我封闭,一个民族肉体上的摧败以及精神上的萎靡不振。造成其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民族文化上妄自尊大,思想上不思进取、封建顽固,行动上不谋创新。以上这些因素便足以使一个国家、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磨灭。因此,鲁迅先生才借此呐喊,揭开疮疤,以引起救疗的注意。

      《阿Q正传》不单单是一部小说,也是一个时代发出的呐喊之声。同时《阿Q正传》也警示着我们当代青年,要做有思想、思进取、敢反抗的青年,而不做沉默的旁观看,清醒的沉沦者和委曲求全的懦弱者。

【心灵点评】

     这篇读后感解剖了“阿Q精神”的病灶,在百年时空的回响中叩问当代青年的精神坐标。作者不仅捕捉到阿Q“怒目主义”与“精神胜利法”的双重溃败,更将个体悲剧升华为民族性格的集体镜鉴——“自我麻痹”与“不思进取”的基因如何蛀空文明脊梁。结尾的警示如暮鼓晨钟,将鲁迅“揭出病苦”的呐喊转化为新时代的觉醒号角。 

     若能在剖析中加入更具象的文本细节(如阿Q画圆圈的象征),或引入当下社会中的“新阿Q现象”,论述将更具现实穿透力。但瑕不掩瑜,当“清醒沉沦者”的判词掷地有声时,我们已然听见穿越时空的启蒙火炬在噼啪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