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12-31 08:58:41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你在死亡中探究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写在前面
一周前打开了这本书《WHEN BREATH BECOMES AIR》,中文译为《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也是在某一期关于死亡主题的播客时候所听到的推荐书籍,然后就很快在多抓鱼下单买了拜读完了,想写一些自己的感想。写这篇读后感也是自己出于对作者的尊重以及敬畏,若有冒犯或者丝毫让你觉得感受不好可以随时关掉文章,我都可以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Paul Kalanithi(保罗 卡拉尼什),一位神经外科医生,一位作家,一个已婚的男人,也是一位丈夫,是一个儿子也同时在离开世界之前成为了父亲,本科读了英语文学和人体生物学双学位,研究生转身去读了医学以及科学史、哲学,因为想要去通过医学生理探索人性伦理道德的奥秘,后来做了神经外科医生,慢慢跻身于美国社会的精英行列,从事医学研究,也开始去透过一台台外科手术去拯救病人,安慰病人家属,触摸死亡,以及保罗自己与死神抗争较力,安详的离开世界,吐完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息,这样的故事实在令人唏嘘。看完这本书的最后,是保罗的妻子露西帮他完成本书的结尾,因为保罗在离世前病情的后期已经无法写作了,只能安静的等待死亡的到来,接下来我会简单分享一些自己的感触和收获。

保罗 卡拉尼什(1977-2015),1977年生于亚利桑那州,父亲是基督徒,母亲是印度教徒,这样的身份是父母的爱情婚姻饱受争议和家庭纷争,家里有三兄弟,保罗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父亲是一位心脏专科医生,工作十分的繁忙,只能在很少的时间里面和三个还是产生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互动;母亲大学学习心理学,有了孩子就全心全意照顾家庭孩子,常常会推荐青少年保罗多阅读一些书籍,阅读了母亲准备的大学学前书单,也是在保罗在文学方面的启蒙,保罗高中毕业也毅然决然的拒绝去参军,而是选择了去大学,这似乎和父亲母亲的耳濡目染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父亲怎能在有限的相处时间给予孩子最多的爱意与鼓励,给保罗三兄弟最强有力的支持,这样的支持是出于父亲对自己职业的认同,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本书保罗也引用了很多圣经典故,经文,诗歌的元素,一方面是受父亲的基督教背景的影响,对于基督信仰保罗也是出于一种不抵抗不渴求的一种态度,以至于他患病后开始慢慢改观对于这个信仰的态度,变得更加谦和中肯,对于未知力量更高的智慧产生敬畏,对自己的生命不在用生死去定义价值,而是使用生命体验所产生的价值和意义去定义自己来过这个世界,给世界添加了色彩,为身边的人的付出和牺牲,有机会去体验在壮年时期身患肺癌晚期,去体尝病痛经历死亡的感觉,以及接受自己不久的未来会离开世界的真实事情,是家人外人无法接受的景况,为什么年轻有为?为什么天妒英才?为什么医者仁心却无法自医?为什么医患关系还是那么紧张(国内社会)?如果看完本文,对此书产生兴趣可以去阅读,也许你会收获更多?

本书除了序言,正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当我身强体健时,讲述了保罗在健康的状态的成长经历,从幼年到成年的故事大概;第二部分是:至死方休,讲述保罗患上了肺癌晚期后的心境变化,从困惑怀疑然后开始接纳自己即将死亡的事实。

书中有几段话比较打动我,我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保罗在书里写到:“我选择医疗事业,部分原因是想追寻死神:抓住他,掀开他神秘的斗篷,与他坚定地四目相对。神经外科对于我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大脑与意识的交缠,更在于生与死的纠葛。我以为,在生与死的空间中,我一定能找到一个舞台,不仅能凭怜悯和同情来采取行动,自身还能得到升华,尽可能地远离所谓的物质追求,远离自我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直达生命的核心,直面生死的抉择与挣扎……在那里,一定能找到某种超然卓越的存在吧?”
这是保罗做医生的原因,虽然面对了自己的实验研究院导师的经历病痛又重返研究院;经历自己的住院医生同事离开神经外科医生这个岗位;面对了自己的医生同事承受不了这样的工作属性和压力跳楼自杀;这几件事对保罗来说都是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冲击,保罗自己却还是不放弃这个工作,哪怕工作强度很高,休息时间不稳定,与家人的相处时间很有限,要冷静的面对一台接一台的手术,不可以随便犯错,也许会成功完成手术挽回病者的生命,也许会手术失败,无法拯救病者的身体让他重返生活,还要去面对之后的繁重的工作,慢慢的适应这样的生活,不可以对生老病死有太多的情绪,要处理与病者的关系,也要处理与病者家属的关系,让我想到国内的医患关系似乎也很紧张,骇人听闻的新闻传来时,我也头皮发麻心情复杂。
当我看到保罗医生在书里写道:“满目人间悲剧与痛苦失败,我真怕自己已经看不见人类关系最非凡的重要性了,不是病人和家属之间的关系,而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专业技术出色是不够的。人人终有一死,作为一名住院医生,我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导病人或家属去理解死亡或疾病。要是一个病人脑出血,救不了了,送到医院来,神经外科医生与家人的第一次谈话,可能就永久决定他们对这场死亡的感觉,有可能是平和的接受(也许他该走了),也有可能是痛苦的遗憾(那些医生根本不听我们说!他们都没努力去救他!)。要是手术刀没有用武之地,外科医生唯一的工具,就是言语。”看到这些话,内心似乎对于死亡对于病痛就没有那么恐怖了,《圣经》的最后一卷书《启示录》里面也有记载审判,生命册,火湖,天堂之类的,看到这些描述也很害怕自己会去火湖接受第二次的死亡,感觉更加可怕,今生的生命是在地上的困苦与幸福,面对世界的不同的挑战与收获,而保罗医生也在书里表达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多接触信仰宗教的话,也许会成为一个牧师,因为他在追求的也是这样一个角色。保罗在医学院学习时期也常常想去他父亲在作心脏专科医生的一些回忆,他父亲与病人春风化雨的互动,温暖人心的细节,让他常常被默默的激励,也学这也是他的支持系统之一。

约伯记 14章1-2节
人为妇人所生,
日子短少,多有患难;
出来如花,又被割下,
飞去如影,不能存留。

教会别人死亡的人,同时也能教会人生活。
医者的职责,不是延缓死亡或让病人重回到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之间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和看顾,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何去何从。看到这段时,我划了线,觉得这句话也刺透人心,令人清醒,我们原本都以为死亡病痛是不好的,直到保罗医生生患了肺癌晚期时,在他至死方休之时,开始明白自己平常要评估病者的病情,现在自己也是病人的身份,开始要接受治疗检查,要去对自己的病情有更理智的判断和分辨以及要去接纳,在经历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消沉-接受的过程中,阅读了圣经中的《约伯记》,尝试着与 神 讨价还价,保罗觉得自己开始从年轻患病的事实产生不安恐惧转化变成了这是一份礼物,可以去亲自在年轻的时候可以去体验死亡的,以及更新对死亡的认知,幸运的是保罗的家人妻子都很支持陪伴,给予更多的尊重,尊重保罗的决定,就算保罗患病后一段时间还是想重返手术台直到累到不能继续工作,以及病情的后期想要决定作安舒治疗,也无法有体力完成这本书的结尾,就有他的妻子露西完成了,幸运的是在保罗在离世前见证了自己的女儿的出生,保罗也希望妻子露西可以再婚。

传道书 1章2-11节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
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人一切的劳碌,
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
地却永远长存。
日头出来,日头落下,
急归所出之地。
风往南刮,又向北转,
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
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万事令人厌烦(或译:万物满有困乏),
人不能说尽。
眼看,看不饱;
耳听,听不足。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
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
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
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

保罗在基督教文化渲染的家庭长大,只是在上大学之后对于宗教信仰的追求开始边缘化,但是在患病将要面对死神离开世界之前,对于圣经的话语以及信念开始有了新的更新,回归了基督教的核心价值观:牺牲、救赎、宽恕。在书里保罗引用了一段经文约翰福音4章13-15节: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妇人说:“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也不用来这么远打水。”
我想起了一段经文,在圣经的启示录21章1-4节,关于之前提到的死亡,新天新地(天堂),审判的代价与结果。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 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 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 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