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浪潮之巅》(第三版)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0-12-31 09:07:54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浪潮之巅》(第三版)读后感
————信息世界的发展历程

(一)简介
《浪潮之巅》是由著名学者,投资人,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搜索家吴军先生所著。讲述了近一百多年来,许多站在世界浪潮之巅的科技公司的兴衰起落。AT&T公司、IBM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谷歌公司等世界著名科技先锋公司尽在此书之中演绎一段史诗。当然也有许多时代的弄潮儿展现风姿,如乔布斯、比尔盖茨、安迪·贝托谢姆、比尔·乔伊、克尔·戴尔等等。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段信息世界的非凡历史。

(二)大公司的兴衰
正如简介中所言,本书罗列了许多大公司的兴衰史。他们的的起落既是教训也是灯塔,为后世的科技公司探索了经验,也为世界带了极大的变革。

自从贝尔和沃森发明电话,并成立贝尔电话公司,由于专利保护,公司一帆风顺。直到后来美国发布反垄断法,贝尔公司被拆成AT&T公司和8家地区性的的贝尔公司。后面又一分再分。由于执着于电话业务,贝尔公司没能赶上时代潮流,最终总公司和各个分公司被收公司,贝尔电话公司退出世界舞台。

1875 贝尔和沃森发明电话。

1877 美国贝尔电话公司成立。

1880 贝尔长途电话业务开通。

1892 长途电话业务进入美国中部芝加哥地区。

1913 和美国政府达成第一次反垄断协议。

1915 电话业务进入美国西部旧金山地区。1925 贝尔实验室成立。

1972 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诞生于贝尔实验室。

1982 美国司法部打赢了长达8年的针对贝尔电话公司的反垄断官司。

1984 美国贝尔电话公司被拆成AT&T和8家地区性贝尔公司。

1996 AT&T主动地一分为三,包括新AT&T、朗讯和NCR。

2000 朗讯的移动部门Avaya单独上市。

2001 AT&T再次主动拆分,变为独立的AT&T(含企业服务和个人业务)、 AT&T移动和AT&T宽带等公司。

2004 AT&T被道琼斯指数除名,从地区性贝尔公司发展起来的SBC替代了它在该指数中的位置。

2005 AT&T被SBC并购,成为新AT&T。此前,从AT&T分出的几家独立公司均被竞争对手或业界同行收购。

2006 朗讯被法国的阿尔卡特并购,原来的美国贝尔电话公司(AT&T)从此消亡。

                                                  ————摘自书中

从上述大事记中可以看出,贝尔电话公司还是颇有成就的(UNIX操作系统和C语言等)。但为何结果却如此不堪,其中原因其实是他们领导人的利令智昏和外来冲击。

这时,AT&T设备制造部门的执行官们短视地提出分家的建议。他们的理由似乎有道理,因为AT&T与另外两家长途电话公司MCI和Sprint是竞争关系,后者拒绝购买AT&T的电信设备,如果成立一家独立的设备公司,就可以做MCI和 Sprint的生意了。但是这种卖设备的一次性销售增长显然对公司的长期增长意义不大。这一点AT&T的很多管理者和员工都看到了。我亲身经历了AT&T的那次分家。1996年夏天,贝尔实验室一分为二,大家从默里山搬到弗洛勒姆帕克,天天谈的就是分家的事。很多人觉得,设备部门为了MCI和Sprint的市场,离开收入和利润都很稳定的AT&T可能得不偿失。几年后他们的预言不幸言中。但是在当时,即倬AT&T的高管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对公司也没有绝对的控制权。

————摘自书中

从上文可以看出他们公司领导层的短视,为了利益抛弃长远的未来。这也导致了后来贝尔公司的分公司被一家一家得收购。所以在科技公司里,如果人们只为了利益,而不顾自生科技力量得发展,其结果大概也不会比贝尔公司好。

当然,如果贝尔公司只是放任自流,而没有其他影响得话,可能还能苟活。但是其他公司纷纷崛起,而且不执着与发展电话行业,而是转向对新兴产业得研究也发展。如谷歌公司的互联网产业,思科和华为等新兴电信设备公司。

书中有云:

在工业史上,新技术代替旧的技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最幸运之事就是发现和顺应这个潮流。

所以科学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进步的、变化的,甚至是变化得非常快的。于是,后来的科技公司公司,如谷歌、苹果、微软等,都一直在研发自己的东西。谷歌的搜索引擎,苹果的个人电脑,微软的Windows系统都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不光如此,他们还有持续发展的绝招。

为了让思科能够不断发展新业务,思科的CEO钱伯斯采用了一种宽容内部创业的政策。具体的做法是,如果公司里有人愿意自己创业,公司又看好他们做的东西,就让他们留在公司内部创业而不要到外面去折腾,而思科会作为投资者而不再是管理者来对待这些创业者。一旦这些小公司成功了,思科有权优先收购,思科的地盘就得到扩大。而这些独立的小公司的创办者和员工,又可以得到很高的回报。这样本来想离开思科出去创业的人也就不用麻烦了,接着上自己的班,只是名义上换了一家公司。当然,如果这些小公司没办好关门了,那么思科除了赔上一些风险投资,也没有额外的负担。这种做法不仅调动了各种员工,尤其是早期员工的积极性,也避免这些员工将来成为竞争对手,或者加人对手的阵营。思科的这种做法后来被Google学到了。今天 Google的X-labs等带有内部孵化性质的部门,就是学习思科管理方法的产物。

————摘自书中

所以通过研发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策略,一个科技公司可以长远得发展下去。而且这些公司的产品也切切实实的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像雅虎,甲骨文等公司都另辟蹊径寻找自己的生存发展道路,让这大浪中的每一朵浪花都不一样。

(三)弄潮儿风云
浪潮之中不光有各种各样的大公司,还有各色风云人物。

“水果”公司的灵魂人物——乔布斯

在硅谷,可能没有人比史蒂夫·乔布斯更具有传奇色彩了。乔布斯可能是唯一一个还没在大学读完一年书的美国工程院院士。比尔·盖茨易然没有大学毕业,毕竟正儿八经地上了两年哈佛。而乔布斯只读了半年大学,又旁听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彻底离开了学校。他入选院士的原因是"开创和发展个人电脑工业"。(For contributions to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 computer industry.)

————摘自书中

乔布斯是中途退学的——当然这也是他传奇人生的一部分,然后去搞自己的事业。但是乔布斯的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时苹果公司实在一个车库里成立的。成立之初第一年,三个创始人之一的韦恩就退出了。而且他们做的个人电脑成本昂贵,销路也堪忧。即便买得起,其也做不了什么事,只能家里的小孩玩一些简单的游戏。但是苹果计算机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那就是它说明了个人电脑是有机会进入家庭的,也为后来苹果个人电脑的普及打下了基础。苹果公司发展过程中也曾迷失方向。

斯卡利一到苹果公司就试图让苹果电脑成为PC市场的主流。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斯卡利在苹果做了各种努力和尝试,同时提高了销售价格,后来又将利润用来发展他看好的新的成长点——Newton PDA,最早的掌上机。乔布斯和斯卡利头一年合作得很好(图4.4);第二年,将相就开始失和了。乔布斯和斯卡利之争持续了一年多,董事会最后站在了斯卡利这一边。1985年,斯卡利胜利了,同时乔布斯被踢出他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那一年,乔布斯刚满30岁。一般的创业者30岁时还未必能创建自己的公司,乔布斯这一年却已经被自己创办的公司开除了。乔布斯一气之下,卖掉了他持有的苹果公司全部股票关于乔布斯和斯卡利的恩恩怨怨,《乔布斯传》和斯卡利的《奥德赛》一书说法不一,甚至有很多矛盾之处,我们这里就不去评断是非曲直了。

————摘自书中

可以看出,天才之间总是存在矛盾,而且乔布斯还是有许多个人脾气的。他经常与同事发生争执,语言也常常过激。虽然如此,乔布斯依然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带领同事完成一些不可能的任务。在《乔布斯传》中,这种能力被称为现实扭曲力场。

乔布斯曾学习过艺术相关的课程,所以苹果的产品都充满设计感和美感,这也全世界人对苹果产品趋之若鹜的原因之一。

可惜的是,乔布斯英年早逝,苹果的辉煌不能再次续写。不过乔布斯的传奇人生和风云故事会被人们铭记。

IT罗马帝国的缔造者——比尔·盖茨

IT罗马帝国——微软公司,其创始人比尔·盖茨想必是家喻户晓。而且他也是和乔布斯相提并论的天才。

一开始比尔·盖茨做的东西并不尽人意,还处在学习苹果产品的阶段。后来在乔布斯与盖茨的谈话中,盖茨了解到个人电脑的发展前景,并专注于开发电脑的操作系统。

    一位日本围棋国手讲过,高手过招取胜之道,就在于抓住对手的失误。

————摘自书中

正是由于盖茨抓住了乔布斯话语中的失误,盖茨确定了发展方向,并取得了最终的成功。最终成为世界首富。不过成为首富的他也没有因此而自负,而是热衷于慈善事业,也为自己和微软公司创造了好名声。

(四)暗潮涌动&结语
当然信息世界不仅仅是大公司的战场与天才们的舞台。信息技术的发展依然离不开经济基础与国家支持。历史上,金融风暴曾多次冲击信息世界。公司并购,人员流动种种都是一些暗潮涌动般的力量在影响。

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为我们展现了巨浪与弄潮儿的世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暗潮汹涌的大宇宙,发展之快,变化之极,令人目不暇接。所以,我们这些大学生,未来世界的弄潮儿,应该跟上时代步伐,抓住时代机遇,中流击水,浪遏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