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刘志丹》读后感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2-06-10 08:15:05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刘志丹》读后感

一、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党史小说

     我读过1979年版的《刘志丹》(工人出版社出版),感到非常好。这次花了一个月,把三卷本的《刘志丹》通读了一遍,非常过瘾。这恐怕是建国后第一部以党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她把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陕甘、陕北土地革命的由来、发展、曲折,全景式地展现给读者,一百多个人物栩栩如生,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也拿捏得十分到位,基本史实均有据可查。

      我们以前学党史,基本是些抽象的理论。通过小说学党史,可以把抽象的历史还原为可见、可摸、可体会的历史。应该说,《刘志丹》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党史小说,无论作为党史资料还是地方史志,都值得学习和收藏。小说第一卷写得最好。比如,写到刘志丹家乡,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陕西省西北部有个保安县,人称‘山保安’。“我们家乡的老人提起志丹县,就说是山保安,因为那里山大,人少,偏僻。原因是清朝同治年间(1863 - 1870),关中发生回民起义,他们一直攻到陕北,“见人就过刀,整个洛河川,几乎杀断了人苗子。”

      上个月,我驱车到刘志丹故居——志丹县金丁镇芦子沟,门前立的石碑,记录了当年的惨状:“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回乱,刘科举全家四十九人出外逃亡,其中有四十七人先后罹难,仅存刘志丹的祖父刘士杰和叔祖父刘士哲。”

      小说真实的描写了当时陕北农民的思想状况。说到刘志丹的父亲刘培基:“刘培基十七岁那年娶的亲,妻子是金汤镇王家的女儿,比刘培基小两岁。隔不多久,家里添个娃娃,刘士杰做了爷爷。老公公抱上娃娃就摇头:可惜是个女娃。”

      志丹的姥爷家的确是当地王家。上月我去志丹的出生地:志丹县金丁镇金汤村,碰巧遇到了王家的后代,说她们是志丹的姥爷家,她家爷爷随刘志丹闹革命牺牲了。

      文中塑造了一个农民人物:郑万银,实际是刘家的长工。但小说没有脸谱化处理,而是把他描述为刘家的好邻居,刘志丹的干爹,陕北话叫:“干大”。郑干大一直疼爱志丹,他的两个儿子与志丹成了好兄弟、好伙伴,后来随志丹参加了红军。

二、人物塑造以党史为题材创作小说

     这样写实很难,特别是涉及很多活着的人,这就是这部小说难产、争议很大的原因。敬佩作者的勇气和担当,吃苦、坐牢都不怕,穷其半生,为我们留下了这份宝贵遗产,我们应当永远感激她!她说:“她不是写党史,不给人物排座次,也不对人物评价。但有个别人物,为写作需要,写了真实姓名。在敌人方面,绝大部分写的是真实姓名,以说清楚当时的事件和历史环境。”

     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在小说人物中,找到真实人物的影子,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珍贵之处。

1. 小说中男二号人物王兆平,是志丹的表弟,从小丧父母,跟着志丹母亲长大,和志丹亲兄弟一样。这让人想起志丹的亲弟弟刘景范,即作者的丈夫,年龄,成长过程,随志丹闹革命的情况,有至少80%的相似度:

2. 小说中的女一号,叫何婕舒,是从关中到陕甘边苏区的共产党员,后任苏维埃政府的妇女部长,1935年肃反时被杀于甘泉县的下寺湾。历史上,确有其人。此人真名叫张景文,乳名张秀云,也有记录为张静文(景文、敬文、静雯),绰号张大脚、张放心,1911年出生于陕西蓝田县安村乡宋家嘴村一个开明富裕的农民家庭,是蓝田县很知名的望族。父亲的开明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她享受到了身边其他女孩子无法得到的良好教育。

     1924年,张景文进入陕西省教会学校读书,1928年考入陕西省(西安市)女子师范学校就读。此时恰逢“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军阀混战,人民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黑暗的社会击毁了张景文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寻求平等,寻求解放,使天下劳苦大众过上安稳日子,成了她的追求。1930年初,张景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下半年转为中共党员。

      张景文抵达陕甘边根据地南梁后,受到了刘志丹、习仲勋等的热烈欢迎。1934年,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张景文担任苏区政府妇女委员长。为了发展苏区教育事业,苏区政府办起了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张景文担任教师。她带领六十多名学生垒土台,支木架,用窑洞当教室,自编教材,以地面当纸,以木棍当笔,出色地开展起苏区教学工作。刘志丹、习仲勋决定成立一支红色宣传队,由张景文带领宣传新思想、新风尚、新路线,张景文走村串户,写宣传标语,编诗歌,顺口溜,信天游小曲……

     1935年秋,张景文在肃反中被活埋于甘泉县下寺湾,牺牲时仅二十四岁。解放后,蓝田县召开追悼大会,为张景文平反昭雪,追认她为革命烈士。2000年,习仲勋、齐心夫妇捐款修建了甘肃省南梁列宁小学教学楼,习仲勋题名为“景文楼”,这是以南梁列宁小学教师张景文的名字命名的。陕西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也以张景文为原型,塑造了一位女性白灵,即白嘉轩之女。《白鹿原》中白嘉轩接到革命烈士牌后,才知道女儿白灵下落,与上述史实吻合。

      甘泉县党史部门曾就张景文(张放心,陕甘边区妇女主任张静文)遇害访谈过目击者下寺湾村民白耀富。白耀富说:“张放心(陕甘边区妇女主任张静文)被关在田家沟村张六的窑里(今为张启亮的窑洞,编号019),我母亲带了20个熟鸡蛋,领着我去看望张放心。……张放心两只手掌被打肿得老高,胳膊窝里被点燃的香把子烧烂了。张放心对我说:‘娃娃,姨姨罪很重,只能活过今天。你给我放下7个鸡蛋就够了。这里很危险,不要叫你妈进来了。我没有后人,将来就看你给我报仇了。’这时,经允许,我妈也进来了。张放心哭着说:‘今后再也见不上你们了’。张放心被活埋在田家沟寨子湾崖底下,一起活埋的有19人,而女的只张放心一个。我妈说等没事了,再偷偷把张放心的尸首拉回来埋葬。结果不久我妈也被威逼吓疯了,我们也没有前去偷尸首,但我还去那里给烧过纸。后来过了多年,那地方被洪水冲坏了。”

3. 小说中另一重要人物,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徐一知,也是从关中到陕北的年轻共产党员,比志丹小好几岁,1935年肃反中也被逮捕。这与习老的经历高度吻合,应该是以习老为原型的。2016年11月26日,我千里单骑,专门去参观了习老他们开辟的南梁根据地旧址,这是我当天发于微信朋友圈的文字和图片:

      "我爷爷高克厚,上世纪三十年代跟随刘志丹在此地闹红军,1935年内部肃反被误杀。我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说南梁的故事,一直想去实地看看,今天沿陕北富县的葫芦河北上,在大山里终于找到这个地方。

      "民国十八年(1929年),陕北大旱,赤地千里,人吃人,狗吃狗。这给穷人造反提供了契机。1934年陕北红军初创,先在铜川的照金建立根据地,但因敌军围剿,红军左倾盲动,1934年,转移到陕甘三不管的大山:南梁(现属甘肃省庆阳市的华池县)。

       "他们在这个穷乡僻壤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习老任主席。成立大会在一个戏台上举行,政府就在后面的关帝庙办公。但敌军还是不放过,又来围剿,苏维埃政府只好搬到几十里外茫茫苍苍的大山顶上,易守难攻,隐密安全,此地叫南梁。我是陕北人,今天开车上山,还有路标,竟然迷路了。

     1935年,苏维埃政府翻山越岭,搬到了我们甘泉县的下寺湾,习老又在下寺湾当了半年多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9月,鄂豫皖的红二十五军来了,大肆肃反,差点把老人家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