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怎样做成一件事?
第一步:我们要能找到现实中的一个问题。(第四部分:应该把创造力看成一场对话。要想给出惊人的回答,必须先有一个问题。)
比如书中的例子,戴森之所以发明了吸尘器,是因为他很早就发现现实中的吸尘器真的很难用。
如果我们要创业,首要回答的就是自己到底解决了现实中的一个什么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能给这个社会创造了多大的价值?
第二步: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第三部分:这个相当于是自上而下的计划)。
如果我们有一个团队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去讨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第四部分:辩论的方式要比头脑风暴好很多,因为辩论能激发思考)
如果这个问题太大,就尝试目标分解(第四部分:如果你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的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进行改进,再把每个部分结合起来,就会获得巨大的进步。)
就是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问题,不断的把小问题往下分解,直到小问题变得在现实中可操作为止。
在这一步不要犯完美主义的错误,只要能解决核心问题就可以,不必要把事情规划得过大过于完美(第三部分:要有迭代思维,感触最深的是我喜欢的动画片《怪物公司》的原稿)
计划完成以后,我们可以采用死前验尸法。(第五部分:死前验尸法,对于自己的一个想法,最好的办法不是想尽办法去证实,而是想尽办法去证伪。如果不加批判的去看问题我们就总能看到自己想要的。)
第三步:动手实验。(第四部分:戴森的解决方案很早就有人想到还申请了专利,但是最后没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坚定不移的去动手落地。)
要解决前面分解出来的小问题,一开始你就要很清楚这个过程中你必然会面对各种失败,这个是必要的心理准备。(第一部分:现实过于复杂,所以失败就在所难免,失败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他告诉我们那条路不通)
实验也不是胡乱实验,要有方法,每一次实验都要有目的性,这样即使失败也是有目的的失败,剩下的方法有随机对照实验(第三部分)、有意识的练习(第一部分)、逆向思维(第一部分,二战飞机案例)、迭代思维(第三部分)、辩论式讨论方案(第四部分)、防范叙述谬误(第三部分)、防范自我妨碍(第五部分)、防止自己陷入闭路循环(第一部分)
在自己没有思路的时候可以先放下研究的事情,休息一段时间,解决方案在不经意间或许就会出现。(这个其实是人脑的后台执行)
如果外部实验和我们预想的不一样,那就抛弃自己的想法接受现实。(要是不部分否定牛顿的理论就没有相对论)
有些解决方案不止在当前这个行业出现,极大可能会在别的行业出现,所以多和跨行业的人交流,开放心态很重要。
多去拜访专业人士,让他帮忙看看自己面临的问题。
同时也不要忘记多去汲取一些前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才是捷径。
有些坑不要自己去踩,汲取别人的经验绕过去那是最省力的。(比如我自己做投资就坚决不会用杠杆,这个已经有太多血淋淋的教训了。所以不管市场涨跌心态安全不受影响。)
在最小化产品出来以后尝试给小部分的目标用户群体试用体验,然后收集他们的反馈,通过反馈在不断改进。
如果最终还是失败了,那就反思自己的整个过程,看看整个过程中是不是有缺漏,如果过程没有问题那就去庆祝一下失败。
过程的重要性是远远高于结果的。
第四步:规模化生产,保持精益求精不断迭代,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在最小化的实验跑通以后,就可以拉投资进行规划化生产
就像戴森说的:“如果生产过程粗制滥造,再完美的设计也没有用。如果消费者不知道自己能否按时收货,再创新的工程解决方案也没有用。不能保证持续生产能力就意味着伟大的创意无法变成精良的产品。创意只占整个生产过程的 2%。一定不能忽视其余的部分。”
成立公司以后面对的就不仅仅只是产品问题,公司会带来一大堆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总体上和上面的思路差不多。
最后简化为:
发现问题->找解决方案->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失败最终找到正确的路线->收获成功
书中核心讲的就是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失败的问题,说实话在我从小成长的环境中对失败是不友好的。以至于到现在我自己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般对失败的恐惧。
比如我上台演讲会担心自己讲不好而怯场。
面对一件难的事情,我都还没有仔细去分析过就直接选择放弃。理由往往是我不是这块料,本质是担心自己会在这件事情上失败丢脸。
有时候自己也会刻意的去回避自己的失败,不敢在别人面前谈起自己的失败。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起源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担心我们会受伤。
这本书除了让我了解到了更多做事的方法,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对待失败的看法。
现在对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简单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然道理明白是一回事情,而真正能为自己所用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内化吸收。
庆幸的是我还年轻,我还有很多机会。
以上只是个人浅薄的看法,希望大家能指出我总结失败的地方,这就是给予我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