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荀子》读书笔记

旌旗读后感发表于2023-02-25 08:58:10归属于读书笔记本文已影响手机版

《荀子》读书笔记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儒家继孔孟之后的另一位大家,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是当时东方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也是法家代表人物李斯、韩非子的老师。
《天行九歌》中韩非拜别荀子的场景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以孔孟为尊,却很少有人提及荀子,因为荀子在儒家学派中是一位“另类”。

他并不完全遵循孔孟在道德正义性上的坚持,而是从人性复杂的角度出发,兼容并蓄不同的思想,给出客观务实解决之道。

潘岳先生在其著作《中西文明根性比较》中,把荀子看做战国思想的集大成者。
比如,荀子批判墨家不懂得建设国家秩序,但吸收其“兼爱”思想,并发展成“天下政治”的无私原则。
他批判道家只通天命不通人事,但吸收了其非人格、无善恶的天命观,发展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为中道。”荀子对于“中道”的定义,比传统儒家更为实际。
而正是这种建立于实事求是基础上的中道精神,使中华民族最善于结合看似不可能的矛盾体,最终塑造了强而不霸、弱而不分、绵延不断的文明形貌。
荀子将孔孟追求的“纯粹”儒家,变成为庞杂宏阔的“大儒家”,实现了战国思想界从“百家争鸣”到“百家兼容”的转化。
此后,荀子思想经韩非、李斯、贾谊等人实践,深刻影响了中国大一统政体的形成。

《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约八万字,在此节选部分篇章进行分享。
一、关于人性本质的分析
人的认知是偏隘的: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天论》
“虚一守静”方能解蔽明道: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 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鬒眉而察理矣。——《解蔽》
“穷则生危”是真实的人性:鸟穷则啄, 兽穷则攫,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哀公》
“化性起伪”方能教化民众: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 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性恶》
礼义的起源: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 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 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
乱世的症状: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章匿 而采,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治世反 是也。——《乐论》

二、个人修行的方法

“反求诸己”的态度: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荣辱》
“博学俟时”的耐力: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宥坐》
“安乐如一”的心态: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生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子道》
“隐微辞让”的为人: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此之谓也。——《儒效》
“尊师重道”的意识: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致士》
“权衡取舍”的智慧: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 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虑其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不苟》
“居安思危”的审慎:故知者之举事也,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仲尼》
“苞纳万物”的胸怀: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非十二子》
“言念如玉”的德行: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法行》
“君子役物”的境界: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修身》

瘦金体荀子《劝学》篇
三、国家治理的关键
君主应“治国以明”:上周密,则下疑玄矣;上幽险,则下渐诈矣;上偏曲,则下比周矣。疑玄则难一,渐诈则难使,比周则难知。难一则不强,难使则 不功,难知则不明,是乱之所由作也。故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正论》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君论》
“公信力”是立国之本:絜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齐闵、薛公是也。——《王霸》
国家强盛来自日积月累: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县日也博, 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县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 补漏者危,大荒者亡。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强国》
财富适度分散的重要性: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王制》
“谏争辅拂”四种臣子的重要性: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臣论》
"兼而能凝"才是真正的征服: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兼幷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齐能幷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夺之。燕能幷齐,而不能凝也,故田单夺之。韩之上地,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议兵》
“绥靖妥协”带来不了和平:事之以货宝,则货宝单,而交不结;约信盟誓,则约定而畔无日;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事之弥烦,其侵人愈甚,必至于资单国举然后已。——《富国》
癸卯年二月初五 北京